搜索
吕映珍的头像

吕映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6
分享

剪剪贴贴

夜深人静,雨打窗棂,室内更显出一种清冷和寂寥。

我独坐书房,手持剪刀,把报纸上自已喜欢的内容裁剪下来,以留作资料或他日重读。每天的这段夜生活时间,是我感到最惬意的,刀剪胶水并作,心无旁骛,悠闲自得。

剪贴的文章不多,每日一到两篇。待细细品读后,必在剪报下端注明日期、版次、栏目,分门别类,以备检索。若干年后,积累的剪报成册,甚而成厚厚的一摞了。

凝望着书桌上那摞历经岁月烟雨的剪报,我思绪飞扬。那岂止是一本本普通的剪报册?每一张,都是一份回忆;每一篇,都能勾起怀想,……

犹记当年,青春年少,稚气未脱。19岁的我,中师毕业后被分回老家虎鹿,成了小学里的一个“孩子王”。乡村学校设施简陋,师生的读物甚少,但办公室订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每天上午投递员送来报刊后,我面对办公桌上那一叠报纸,开心的不得了。

新来的报纸不能剪,等其他老师读完了,我才从报架上取下来,重新阅读,筛选,剪贴。那时剪贴最多的,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的散文和诗歌。清晨,沐浴着初升的朝霞,手捧着剪贴的文章,我领着孩子们在梧桐树下晨读。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晨风中飘扬,清澈的眸子辉映着金色的阳光。

我也喜欢读《中国教育报》上理论性的文章。“教改探索”等栏目,曾经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指导。而“名师风采展示”栏目,那时就像是清空朗月下的光辉,远远地普照大地,也笼罩着我的教学之路。

后来,我的视野不断开阔,剪报的体裁也不断丰富。不管是理论、评论文章,还是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只要精彩、新颖,我都把它们剪下来粘贴在剪报本上。

剪贴的消息,或事例典型、主题重大,或聚集热点、关注民生;剪贴的通讯,或站位高远、大气磅礴,或编珠缀玉、细腻感人;剪贴的评论,或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或文笔犀利、切中时弊……

这些精彩的文章,正如陆机《文赋》所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洋溢着新时代新征程的蓬勃生机和活力。读着读着,我便也在此方面有了学问,有了感悟,便也学着写写小文章,竟慢慢在报纸上发表不少“豆腐块”。

怎能忘记,《虎鼓瑟兮鹿鸣铮》第一篇拙作在《浙江教育报》发表后,吕开烈老师(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当时已在教育处分管宣传这块工作)那高兴劲儿。哎哎,我都还没看见呢,他已经拿着报纸在走廊念叨,奔走相告,中午在食堂吃饭时还积极主动向其他人推荐。那种兴奋和喜悦,至今每每想起,依然激动。

星云流转,时光飞逝。眼下,时代已经进入了5G元年,传统的阅读习惯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如今,我在网上读报,遇到有用的、符合要求的稿子就利用复制粘贴拷下来,进行电子剪报,但手工剪报的习惯,一直都没有丢弃。

积习难改。我始终坚信“剪剪贴贴思泉涌,文章百篇胸次中”。

有此一得,人生足矣?!呵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