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泽光的头像

李泽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7
分享

风困三岔口

三岔口是新疆巴楚县的一个小镇,背北紧靠天山山脉的柯坪山,面南和东西两侧都是戈壁平地,离县城21公里,是314国道与巴沙公路的交叉处。七十年代末因公出差曾两次路过三叉口,都是在兵站吃完中午饭就上路,留下的印象很少。94年到巴楚工作后,三岔口成了常去之地,了解逐渐增多,印象不断加深。

记得是1994年10月的一天,我因公乘小车从喀什回巴楚县城,下午三点左右车到三岔口时顺便与镇领导交谈了有关工作事宜,然后驱车回县城。刚准备进入叉路口,突然间刮起沙尘暴,狂风怒嚎,黄沙滚滚,卷起的沙尘石子猛烈地向地面物体袭来,发出噼噼啪啪的撞击声,与嘶叫怒吼的风啸声混在一起,振聋发聩,天昏地暗,浑浊不堪,十来米外的物体都看不见。所有过往的大小车辆都停了下来,陆续从路上慢慢开到镇街边前面的平地,或靠房屋能避风的位置。

说是街边其实就是路边,整个三岔口镇当时也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平房,横排在国道里侧。平房后面不远是岩石暴凸的山体。因为有山有房屋阻挡,风沙要小得多。司机小张说,这里的秋天就是这样,经常都是八九级十来级大风,有时还会把拉貨的大卡车刮翻。眼下车已暂时不能走了。于是,我们也顶着风沙将车缓缓退回到街边有房屋的避风处。

过往的车辆之所以都要到三岔口停靠,因为再往西离南疆重镇喀什二百多公里,往南离莎车也是二百多公里,往东离阿克苏仍有二百多公里,其间全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野,中途的路边是没有避风和能够加油加水的停靠点的,而且唯有这里是在山脚下好避风。

其实三叉口,不仅仅只是个避风处,更主要的是它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咽喉和驿站。向西经丝路重镇喀什,连接亚欧、古罗马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向东直达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库尔勒,一直通往内地的中原;向南则进入南疆的叶尔羌河流域,经和田、越葱岭,贯通古印度文明。千百年来这里虽然是没有人烟的戈壁荒野,但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驼队和征战的兵马都需从这里经过。每天驼铃摇响,马蹄声脆,喇叭阵阵,不同肤色、语言、信仰的人们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虽然是咽喉要道,却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44年,当地政府才在这里建房3间,派人驻守,负责过往旅客的茶水供应。新疆解放后,陆续建起了兵站、加油站、运输站、交通监理站、小旅馆、小餐馆等,为经过这里的各类车辆和旅客服务。不论是从那个方向来的长途车辆和旅客,到了三岔口,一般都都需在这里休息、吃饭或加油、加水,有的还要在这里住宿。由此,这里的商铺饭馆也多起来。尽管许多房屋都只是砖块、石头垒砌,内部装修普遍简陋,有的就是几个条案、几把圆凳。所有物品和大量的用水都需从县城拉运。但人们喜欢的羊肉拌面、烤羊肉串、烤馕饼、回族特色拉面,山东饺子、川湘小炒等各种风味的餐饮都有,而且很受欢迎,生意也十分红火。1984年设立三岔口镇,管辖了达9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和荒漠。全镇户籍人口200多人,以维吾尔族为主,多民族聚居。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各方面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境内已发展起了采石、采矿、汽车修理等产业,流动人口增到400多。日均过往车辆上千,旅客超过2 000人以上。然而,三岔口一带狂风和沙尘暴经常发生,每当风暴狂袭,经过的车辆都会被困在这里,今天就是如此。

不一会儿,车越来越多,几辆满载的大客车也相继停了进来。车虽停下,车里的人却不敢出来,害怕被风刮倒,只能呆在车里。一些不甘在车里受困的司机和客人便顶着风沙跑进附近的饭馆、商店避风。这时公路边一位辆卡车驾驶员从驾驶室出来往有房屋的地方跑去,因风沙过大,刚走几步就被风刮倒在地,他爬起来与风向侧身前行,好不容易才到了近处的一家小饭馆。

我和小张下车,来到镇政府办公室,镇长、书记热情相迎,并诧异地询问怎么你们也没走成呀。我们说大风不让走嘛。他俩一边让座一边给我们倒茶,让我们先安心在这里休息。随即告诉说,已电话通知驻镇上的各单位和商铺、站、店,大力做好对过往停留避风车辆和人员的服务工作,并已集合好了应急小分队,正准备去现场检查。他说这个应急小分队是由各单位抽出的十几位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组成,有男有女,是镇上多年来的应急预案之一。

这时,风沙强一阵弱一阵,一直刮个不停。当又一阵强风袭来,只听“嘭嘭嘭”的一阵巨响,紧接着又是一连串跨啦啦的铁皮撞击声。因为相隔都不远,从门窗外茫茫风沙中隐约可看见,是路边载货车上盖的篷布和店铺门牌广告牌被风掀起的响声。我担心地问书记,会不会有什么危险。书记镇静地说应该不会。今天的风还不算太大。去年的一场沙尘暴有好几家的店面招牌、广告被风刮飞,门窗也被刮坏,有些临时工棚、汽车修理棚被刮翻吹垮。有一辆拉货的大卡车的盖棚被风揭掉,货也被风掀了下来,在戈壁滩到处飞滚,但人员没受影响。那天,镇上的应急分队和各单位的人员帮助把散乱的货品一一找回搬到车上,把车棚捆绑好,给被风围困的司机和旅客送水送饭送医送药,将被风刮坏的门窗牌匾和工棚修好。我感慨地说:“大风无情人有情,你们做得很好!走!我们一起去现场”。镇长书记知道无法劝阻,只好让我们同去。

 外面风沙仍没好转。封闭在车里的一些旅客因不能开窗闷得难受,有的恶心呕吐,有的口渴难耐,有的想上厕所又不敢下车。在书记镇长的带领下,小分队冒着风沙展开行动,分别到各有人的车巡查,送水送药,并将体弱年大的、带小孩的旅客扶送到镇里一些单位办公室或小旅馆避风休息,工作人员帮助旅客拍打身上的沙尘,跑上忙下为大家端茶送水。大约一小时后,风力逐渐变弱,黄沙漫漫减小,昏暗的天空渐渐明亮起来。小分队又帮助把被风刮下车的货物收拢搬上车,把掀翻的篷布重新盖上捆绑好。经停避风的车开始陆续发动,小分队和接收避风的店铺员工、单位职工同时帮助把旅客送上车。车上的司机和旅客满含感激的笑脸异口同声地大声高呼“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了!”车下也是一片“一路平安,多多保重”的欢送声,大家挥手目送每台车辆安全上路。

 当最后一辆车走后,我们也与镇长书记告别,重新回到原路向县城驶去。

2016年7月于乌鲁木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