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泽光的头像

李泽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3
分享

旅居回新村

记得第一次来回新村,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三亚避寒时,随朋友一起来这里拜访他一位过去从新疆来回新村定居的马姓回族老熟人,老马约五十多岁,略显肥胖,一口新疆话。在他盛情接待下吃完午饭,便领我们在村里到处转了转,据他介绍,这里紧靠三亚湾海边,是个有八百多回族人居住的回民村。宋代开始祖祖辈辈没离开过,靠打鱼农耕为生,目前正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建设。我们也亲眼看到,当时回新村还比较原生态,住行条件不如周边其它地方,老式平房居多,间插一些农家小院和农家乐。只有一处是由开发商新建起的休闲度假公寓式小区,可租住,也可以购买。

之后的近二十年中,尽管我们多次来三亚,但一直没到过这里。2023年冬天,在亲友的鼓动下我们直接来到了回新村旅居,住在离清真寺不远的一栋公寓楼第七层。推开窗户一看,已没有一点过去的迹象。再到大街小巷走走,到处是公寓式高楼大厦和洋房,专为外地来三亚避寒的退休人群租售。楼林之间的街巷、道路纵横交错,沿街的底楼全是紧密相连的商铺、餐饮以及服务设施。

住了一段时间后对这里的变化情况不断有所了解。据说村里已经没有土地和农耕渔业,原住的回民主要是靠经商、租售自己的房屋为生。过去的回民村已改为回新村以致现在的回新社区。但他们自己和外界还是习惯叫回民村或回新村。

虽说是回民村,但在这里经商、开饭馆的大多数都是新疆各地来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是经营新疆特色的清真餐饮,如手抓饭、大盘鸡、烤羊肉、薄皮包子、烤包子,新疆烤馕、面馓子等,兼营新疆服饰、珠宝、小商品以及瓜果。大街小巷到处是他们大小不等的餐馆和店铺,都以新疆某地或维吾尔某人冠名,招牌、广告十分显眼,并伴有维吾尔族音乐,进出店铺的顾客络绎不绝。街巷车来人往,休闲购物的提包拎袋,电动车摩托车载人拉货,在人群中插空穿行,虽然非常拥挤,却礼让无争。因为底楼全是商铺,住在这里生活十分方便,每天或买回生鲜食品自己做,或到楼下小餐馆就餐,去海边也就十几分钟路程。

在这里租住房屋(也有自己购买的)一般都是入冬后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半年一住。旅居的客人除了部分汉族和其他民族,绝大多数是来自新疆各地退休的维吾尔族以及回族。他们之所以选择到回新村旅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回族同维吾尔族一样都信仰伊斯兰教,这里有清真寺,有相同的生活习俗。

来会新村旅居的各个民族,大都是夫妇同行,两口之家的居多,也有三口之家、一人一家的。一般租住两室一厅,为的是方便家里的子女、亲友过节时来此相聚。有的还带着小孙,主要是休闲、旅游养老;有的本身有些病,借助这里的高负氧离子,调理减轻病症。凡是结伴组合而来的,基本都是同在一栋或一层楼。零散来的,不论是维吾尔族、回族,还是汉族都是根据房屋租售空闲情况分散租住,每栋、每层各民族家庭都有。大家相聚在一起互相尊重,互相谦让,有礼有节,非常和睦友好。一些零星单独而来的,因时间长了,与不同地方或同一地方不同单位来的朋友熟悉后,也经常结伴外出互相请吃请喝;还有一些后来旅居的,或从海南别的地方来这里旅游拜访朋友的,来得早的朋友大都要为后来或提早离开的朋友接风送行,招待他们吃喝一番。

一次,应新疆朋友之邀,请我和夫人到回新村东面回新路上名叫“热伊罕”的维吾尔族餐馆小聚。走进餐厅,一派浓郁的伊斯兰风情迎面而来,大厅内墙上挂有维吾尔特色的壁画,诸如头戴小毡帽,身着彩色长衫一边跳舞一边弹奏冬不拉的维吾尔族油画,葡萄、哈密瓜等画框,天花板上悬吊着绿色的塑料葡萄藤蔓和葡萄,厅内摆放着十几张铺着彩色桌布的长条桌,桌子的四周摆放的是靠背椅。从老板到服务生全是维吾尔族,他们身着汉族服装,说一口不是太流利的汉话。对前来就餐的顾客热情大方。类似这样的酒店,在会新村和回新路上到处都有。一位年轻透着稚气的维族男服务生,给我们引路,我顺便问他多大了从哪来?他说19岁,同店里大部分服务生一样都是从新疆喀什来的。并告诉说,老板也是,在新疆就是做维族餐饮的,这是他的分店。

接着又领我们到餐厅后院,场地很宽敞,竖排的几个各自独立的餐饮小亭特别亮眼,全是原木结构,亭顶圆斜,有维吾尔特色的图案,周边挂着可收放的竹帘和白色纱帘,通风透凉,一亭一桌,很是雅致。服务生说这些包厢要提前两天预定,你们朋友是昨天才定,只能在二楼的大开间。

服务生领我们上到二楼,主人老刘已等候在此,并热情相应,招呼我们在沙发落坐,一边寒暄一边喝茶。不一会儿,其他客人也陆续到齐,男男女女一共十几位,大部分是汉族,有两家4人是维族和回族,都是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从乌鲁木齐来三亚避寒,住在不同的地方。大家一起围着一张十六人的大圆桌入席。几位服务生赶紧跑上跑下穿梭般上菜,很快,各种不同的新疆民族菜品就摞满全桌。诸如凉拌牛肉、椒麻鸡、烤羊肉串、手抓羊肉、手抓饭、薄皮包子、烤包子、烤鱼、辣子鸡、胡拉羊蹄及其它炒菜等一应俱全,白酒、饮料、酸奶、水果、瓜子等堆满茶几。

在主人的安排下,都喝白酒,不能喝白酒的女士喝饮料。大家在轻快的民族音乐助兴中,一边品尝新疆风味的肉菜,一边把杯碰盏,互相敬酒。酒助兴盛,几位男女还随歌跳起了民族舞,甚是欢快热闹,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才醉意浓浓地散去。像这样的场面,对从外地来的旅居客人来说,几乎是两三天一次,你请我情他请,互请不断,各民族之间不分彼此。

来回新村旅居的客人除了经常到民汉都很喜欢的清真餐饮欢聚,每天早晨和下午四五点,步行去海边沙滩已成为习惯。因为早晨一轮红日从海面冉冉升起,海天一色,朝晖尽染,景色十分诱人。加之海潮退去,既可看海上日出,又可在退潮的沙滩拾贝壳,还可在海滩、在椰树林漫步、锻炼身体。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海鸥翔集,海浪滔滔,海潮翻滚,海风习习,舟船竞渡,海上娱乐项目全开,风光全天独好,游人纷至沓来,海边更加热闹。每天的这两个时段,旅居在回新村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各楼林街巷像潮水般汇聚通海大道,再涌入海滩,开始各自喜爱的休闲娱乐玩点。尤其是夕晖透洒下的海边椰梦长廊内,以维吾尔族为主、男女同欢的民族歌舞场面,成为海边每天一道格外靓丽的风景线,引来围观游客的掌声、喝彩声与海潮声经久不断。

我们每天在去海边的路上都会碰到一对大约六十多岁的维吾尔族夫妇和一对大概也有七十来岁的汉族夫妇,他们每天总是四人一起去一起回来。其中汉族男的可能腿脚不好或身体有病,坐的是轮椅,由维族男士推着。从同行的闲聊中得知,他们两家同住一层楼,是门挨门的邻居,住到这里才认识的。轮椅上的老人说,我是患过脑梗出院不久,来三亚回新村疗养。多亏了他们两人的帮忙照顾,要不然光靠老伴很难出得来。他老伴也接着说,太麻烦他们两人了,不光每天推他出来去海边,还经常帮助我们买米买面买菜,什么都帮。有一次老头需到医院检查,也是他们领着我们来回跑,真是太感谢了!维族夫妇笑着说,这没什么,举手之劳。都是出门在外,又是邻居,能帮到的互相之间搭把手,是人之常情。维族夫妇这种助人为乐的举动和境界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和同行的其他人都伸出大拇指夸赞他们真是太“亚克西”了。

旅居在回新村的民族很多,又来自不同的地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家走到一起来了,都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照顾,始终保持着各民族一家亲的村风村情和村貌。正如大家在相处交流中常说的“这都是有缘千里来相聚的缘份”。

2023年12月于三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