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天后,万物复苏,去户外活动的人们越来越多。儿子提议去陈炉古镇看看,我们都有些迟疑。他继续介绍说,陈炉古镇在陕西铜川,因 “陶炉陈列”而得名,从明代以来已兴盛了1400多年,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有“东方古瓷镇”的美誉,很值得一看。大家欣然同意。
3月16日是个星期六,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我们一家,又约上外侄张临一家分别从咸阳和西安开车出发,行程130公里,来到铜川市印台区的陈炉古镇。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海拔一千多米。草木稀疏而尚无绿色的黄土山坡连绵起伏。我们在山脚下的游客中心下车,放眼望去,山梁环绕,像一圈窑壁,从下往上全被一座座民房和瓷坊散盖,星落棋布,薄雾缭绕,与近处一座很高的窑炉烟囱、远处峰顶上“陈炉古镇”四个高悬的红色大字及古城堡遥相呼应,尉为壮观。
我们从游客中心选定主要看点和路线后,驱车沿蜿蜒曲折的主道盘旋而上,来到半山腰的“王家瓷坊”。路两边已被前来参观的车辆挤满,好不容易插空把车停下进入院内,主人热情相迎。院内人已拥满,只见右边山体院墙上,陶砖镶嵌的各式方格中全摆放着手工制作、形状各异的瓷器、陶瓷雕塑艺术品。特别是表现不同时期民间习俗的各类陶瓷人物塑像,非常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组、每一尊都表现出了一种生活情趣和精湛细腻的制陶艺术。如其中一组立体陶塑,两位老人,头戴瓜皮帽,身穿旧式棉衣,脚套圆口布鞋,蹲在条凳上,嘴刁长烟杆,手持点火绳,身边有一方茶几,一个保温瓶,茶几上放着茶壶和碗,一边悠闲地聊天,一边品茶抽烟等陶瓷塑像,简直真切生动极了。还有在街边钉鞋的补鞋匠,在火炉边叼着烟杆烧火做饭的老头,在街边卖大碗茶的妇女,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挑起长长的一缕面条站立着往嘴里送的大汉等等,似乎都能呼之欲出,让游人久观不离,拍照留影,赞不绝口。
院中摆放着供人们选购的瓷器,陈列室里是他家打造的瓷器精品。品类多样,有大有小,有成套的,也有单体的,有生活实用品,也有供收藏、厅堂摆设的,可直接选购,也可订购。院区最里的一排是制作工坊,从原料的加工开始,到师傅手工制作、画工的描绘,每道工序都可参观了解。院内还摆放多台制陶转动机,专供游客体验。小孙女和小侄孙女两人很感兴趣,穿上主人提供的小孩工裙,将师傅调好的泥坯放在上面,打开电源,在转动中用两手在泥坯上塑造各种不同的陶罐坯体,甚是有趣,她们体验制作了约一个多小时不愿离开。当时还有四五个班的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也前来参观瓷器,许多学生争抢着购买自己喜欢的瓷器小品,整个院里热闹非凡,生意火爆,把王家老板夫妇忙得满头大汗。
其实,王家瓷坊只是满山众多瓷坊的一家,每家都可任意参观。我们从王家出来便坐车继续上山,来到古镇街上参观了各种瓷器商店,并步行至山顶的城堡游览。沿途都是瓷坊,坡下坡上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红砖砌就,宽敞洁净。道路两旁不少的瓷坊都是盆罐垒墙,瓷片铺路,古朴别致。一些坡阶巷道,墙垛围栏,或是标志牌等大都是瓷罐、瓷片垒成,满山遍地的各种陶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多彩光谱,让人眼花缭乱。
大家来到陶瓷展览馆,但因维修没开放。从门口的简介中知道里面的藏品丰富多样,收集展示了历代的陶瓷精品。据镇上街边的宣传栏介绍,陈炉有三大窑场,总规划近20平方公里,陶瓷烧造区34处。是北宋耀州窑的直接承袭地,继承了它的生产工艺,创造了民间陶瓷产品的新天地,形成了这一庞大的瓷业基地,有“东方古瓷镇”之美誉。并说中国瓷业在宋代蓬勃兴起时,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都以其精良的工艺、精美的产品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其中的耀州窑本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创烧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金、元后逐渐衰落,明代断烧。自金代开始,耀州窑瓷业重心逐渐转移到与黄堡镇相距20公里的陈炉镇,形成了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耀州窑址。明清时代,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镇民800户全部从事制陶业。据县志记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并称这里为“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潼关八景 之一。古人曾以“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的诗句来赞颂陈炉瓷业的繁盛。陈炉成了继古耀州窑后西北地区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和国内乃至世界难能一见的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在千年的瓷业发展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成为能满足各个不同文化层次,雅俗共赏,各得其乐的陶艺文化游览盛地。
看完所选全部景点后,我们来到山顶古镇街观光台俯览陈炉全貌,整圈山壁坡谷,犹如一座巨大的天然窑炉,把瓷坊、瓷炉、瓷场、瓷家、瓷店、瓷道装满其中,以其壮阔恢弘的气势和璀璨夺目的陶艺文化,向人们展示着陈炉辉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不得不让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陈炉的确不愧是千年古瓷之镇。
2024.3.17.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