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泽光的头像

李泽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9
分享

大漠深处观桃源

在新疆民丰县,有一个曾经与世隔绝,不为人知的沙漠腹地村落,现称“亚通古孜村”。是继于田县克里雅布依村之后,沙漠中的又一处世外桃源。自从被发现并改造建设后,依托沙漠公路通达等有利条件,已成为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参观亮点。

我是二十多年前有幸去过一次。大概是2003年的7月,我们一行从乌鲁木齐市到对口扶贫的民丰县,办完工作事宜后,县里有关同志曾陪我们到亚通古孜村参观。车出县城上315国道,西行二十多公里,往北进入沙漠公路,大约一百多公里后再往东18公里,来到亚通古孜村。前来迎接的是一位汉族村干部,他领着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并与个别村民短暂交谈。

据他们介绍,20世纪80年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勘探队的几位队员,驾驶沙漠越野车,在沙漠南部一带进行沙漠公路的勘探时,茫茫沙漠深处的不远处突然冒出一片绿洲。他们甚是惊喜,朝着所见方向,开车翻越沙野丘壑。近前一看,这里有树木、草地、牛羊,农田、房屋和人群,还有一条干枯的小河。四周全是沙丘,却没有一处通往外界的路痕。当他们把车停在一处简陋的房舍旁时,许多人都好奇地围了过来。这些人男女长相和衣着与沙漠外的维吾尔族大体相仿,只是比较黑瘦朴野。勘探队员与众人相见,互相都以惊异的目光注视对方。在他们看来,怎么会有这样的外人来到了这里?还弄来这么大一个铁牛一样的家伙。在勘探队员看来,在如此偏远荒凉的沙漠深处,竟然也有一片绿地,还居住了不少的人群,这真是奇迹。勘探人员用维吾尔语主动向他们介绍了情况,解释了来意,并询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到这里?大家只是以友善的表情连连摇头,似乎都没有人知道。勘探队员回到驻地,马上将这一发现报告了上级和附近的民丰县政府。

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专门派人,很快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这里离民丰县城150公里,是塔克拉玛干南部的沙漠腹地,处在昆仑山冰川雪水流向沙漠的安迪尔河北尾。当时聚居着维吾尔族和汉族50来户,其中汉族10户,总共300多人。由于没有任何文字和史料记载,这些人自己也搞不清究竟是哪一辈,什么时候从哪里到这来的。

有位老人告诉记者,曾听上辈人说过,不知多少年以前,那时这里只有四户人家,后来才慢慢增多的。而多数人只知道他们的祖辈或更早的先祖,因为在外受尽巴依(地主)的剥削压迫,实在生活不下去,就沿着这条小河逃难到这里。发现这个地方夏天有水有草,还有野猪出没,适合生存,便留了下来,靠耕种牧养为生。每年夏季的7、8月份昆仑山冰川融化的雪水流到这里,就成为生活和灌溉用水,河里无水的旱季就喝积淀的涝坝水,或从地下取水。之后也有来考察的其他人认为,可能是古西域时期,因为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冲突,为了躲避战乱,才不得已逃入了沙漠腹地,在这片绿洲中勉强求生。

虽然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无据确证。其实,不论是何时从何而来,他们逐水草而居,已经在这里扎根生存。长期与世隔绝,与世无争,从不外出,与沙包和胡杨为伴,靠着稀少的资源,躬耕放牧,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平等互助,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静生活。虽然很原始,很贫穷,却安宁和谐,习惯了这里平静的生活环境。

参观中,村干部和村民还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白毛男”的故事。说是1992年,一个中英联合探险团来到这里,其中的中国随行记者看到一位面容苍老、头发银白的汉族老人,便上前与他攀谈询问。原来老人是“文革”时只身从广西逃到这里的,24年里,他从未离开过村子,根本不知道外界的情况。记者告诉他“文革”早已结束,外面已发生巨大变化。这才重新唤起老人回乡的愿望。这一新闻见报之后,老人被冠以“白毛男”的称谓。

据村里人说,“白毛男”逃来不久,便娶了这里的维吾尔族女子,生了三个孩子。后来他带着两个儿子回了广西老家,妻子和女儿执意留在了村里。当他再次返回要带妻女一起走时,她们却不愿离开,直到故去。大家听后都被深深感动了,并觉得过去只有家喻户晓的“白毛女”,如今却出现一个“白毛男”,真是太奇妙了。

他们继续说,他家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在由妻子的侄女米孜古丽居住管理。虽然他们的爱情已经远去,但院中的一棵杜梨树却照样结满果实,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村里人将这棵树称为“不离树”。这更激起了大家想一睹为快的热望,我们顺道来到这家院内,只见那棵“不离树”,高过房院,昂首独立,枝叶繁茂,挂满了像红枣似的果实,散发着淡淡香气,很是惹人注目,耐人寻味。

当时大家就纷纷议论了一番,觉得这位“白毛男”还真是用心良苦。杜梨树因抗旱耐寒,生长独特,寿命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用以象征孤望之情的树。早在《诗经》的《有杕之杜》诗中就以“杕杜”的孤身独特,来表现孤独与流浪者的情感和对美好的向往。主人孤身来到沙漠深处,并在这里结婚生子,还特意种植杜梨树来纪念曾经的孤独、流浪的人生和所获得的爱情,确实很有象征意义。既表现了“白毛男”对这里的深厚感情和具有的文化素养,也表现了居住在这里的维汉民族之间,情同手足,亲密无间,不离不弃,和谐共生的民情和共同心愿。这也许就是村民将杜梨树称为“不离树”的真正含义。

米孜古丽见到我们很是高兴,非常热情地又打招呼又拿凳子,要让大家在院里坐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匆匆告辞离开,以免打搅她的平静。虽然时间短暂,但“白毛男”的故事从此却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这里曾是“野猪出没的地方”,很早以前他们的先辈就按维吾尔语意,将这片绿地叫为“亚通古孜”(也即“野猪出没的地方”)。由此政府专门设立建制村,正式定名为“亚通古孜村”。亚通古孜被发现的消息披露后,大小报纸和广播电视都进行过报道。还被誉为“中国沙漠第一村”。

自从发现这个地方后,民丰县十分重视,在国家和上级政府,以及沙漠公路建设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专门修建了一条与沙漠公路相连接的18公里柏油路和大小村道,使进出交通十分方便。对原始的村落逐步进行改造,将原始的土坯、树枝、芦苇房,改造成了砖混结构的平房,建起了商店、学校、医疗卫生服务、蓄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本地农牧业。尤其是这里日照时间很长,土壤松软,种出的甜瓜个头大而匀称,外形美观,含糖量高,特别香甜可口,比其他地方的瓜质量好,甜瓜等种植业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并以盛产的“安迪尔”甜瓜,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每到收瓜季节,瓜果商都开着大大小小的货车前来采购,甚至还有商人出资招人来这里种瓜。民商联手很快成了“安迪尔”甜瓜生产基地。不仅如此,到这里旅游参观的各地客人也逐年增多。我们在村中时也碰到有外地自驾参观旅游的客人。陪同参观的同志说,县里已经在着手准备开发这里的旅游业,将来一定会更好。

我们来到一处高地沙丘,绿洲全貌一览无余。南面最远处的巍巍昆仑雪峰清晰可见,是她不顾漠野旷远,沙暴浸阻,烈日蒸烤,送来清澈纯净的冰川雪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使人们和众多生灵能够在这里生存发展。周围高低起伏,连绵的深壑沙丘,有的像一座座残垣断壁的城堡或城墙,展现着被大漠风沙剥蚀的惨状,也似乎在述说着这里悲凉沧桑的过去。有的沙丘又像一尊尊蹲卧欲纵的雄狮猛兽,似乎随时都会向这块土地扑来。村落的周边是成片的胡杨林,远远看去很是壮观,据说许多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它们粗壮、苍劲,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形成一道道阻抗沙漠风暴的天然屏障,成为守护这片绿洲的坚强卫士,并用它们那种坚韧顽强,不折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气概,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如胡杨一样与风沙、烈日,与贫穷、饥寒抗争的坚强意志。

村中已经建成的南北纵横柏油路,绿树成荫,人来车往。成片的瓜果田地,耕种有序。芦苇、草地、小树丛,鸟飞蝶舞,牛羊成群。砖混结构的民房、商店、学校、医疗服务设施星罗棋布,炊烟缭绕,人声鼎沸,几只苍鹰不时地在高空盘旋。青春焕发,生机勃勃的这片绿洲,犹如镶嵌在茫茫黄沙中的一颗绿宝石,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与蓝天白云竞晖比彩,与风沙烈日争奇斗艳。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亚通古孜村的确不愧是沙漠中的世外桃源。

2024年8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