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北面,有一座集山、石、洞、池、林与神话传说、历史古迹为一体的奇山,它就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国家4A级旅游景区翠华山。因为距西安市区只有二十多公里,一年四季,特别是节假日,旅游休闲的客人甚多,沿途经常拥堵。今年夏日的一个周末,我们驱车好不容易挤进翠华山天池景区,观山览石赏池游洞,领略了它奇趣多姿的自然与人文翠华。
站在天池堤岸,放眼环顾,峰峦叠嶂的沟壑,绿波荡漾的池水,半裸如峰的巨石,刀切斧劈的岩壁,雾气升腾的石洞,散布在葱翠的原始森林植被中。有的叫石海,乱石嶙峋,大小方圆错落,千姿百态,灰白褐黑杂糅,浓淡相间,浮现在绿波似的草丛林木外,犹如卷起的石涛,在阳光照射和草木的辉映下,幻影交错,起伏奔涌。的确有一种波峰浪谷的石海之貌,也如一幅表现大海的天然诗书画卷,给人一种壮阔奇特之美。有的像狮虎、大象、龟鱼,若行若卧,悠闲自在。有的像巨人,或赤身秃头,或脖系绿色坎肩,或头戴多彩冠帽,或身披盛装绿袍,臂连首聚,围抱一汪清澈的池水,溪汗流淌,喘气雾绕,清香阵阵,顶着蓝天白云,与山风一起低吟浅唱,仿佛是在向人们展播它特有的神奇和翠华。
相传,很早以前,元始天尊的真传弟子、道家神仙太乙真人,经常站立在这里的山峰旁,翘望群山旷原,久久不愿离去。公元前780年,一场强烈地震,引起山崩石塌,原来的地形地貌,变为残峰断崖,崩塌巨石和堰塞湖、坝。其中一处高耸的石峰,孤立于其它残峰乱石之外,面对群山,很像昂首极目的“太乙真人”。身形轮廓分明,神态镇定自若,很是逼真。人们都以为是太乙真人的化身。千百年来,这座形如太乙真人的石峰,一直是人们入山必观的著名奇峰。同时也引起许多人的惊叹,从地震到如今,已经有三千来年,历经日晒雨淋,风雪雷电,它却依然傲然挺立,丝毫不变,实在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不仅如此,因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很有道场雄壮气势。从汉武帝开始,便成了皇帝在此拜谒太乙神的道场,朝圣祭天之圣地。这座山则得名为太乙山,峰中的堰塞湖也叫太乙池。诸如太乙庙、殿等祭祀、览胜场所也随之相继产生,历代文人墨客、江湖侠士络绎不绝。曾经地震留下的乱石残峰,变成了一座历代帝王,各路诸侯,士人和道家,求仙问道,顶礼膜拜的仙山。足见其奇特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后来,民间又相传说,泾阳县有位心灵手巧,美丽出众的翠华姑娘,与本村潘郎两情相悦,私订终身。父母早亡后,兄嫂为图彩礼,将她许配给咸阳城里一家王姓富豪为妾,眼看婚期将至,翠花思恋潘郎,日夜纺线。一天夜里,她来到潘郎门前,正欲敲门,突然有狗狂叫,欲进不能。于是,就把线头系在门前树上,拉着纺线直奔太乙山,藏于山间湖畔,盼着潘郎能顺着纺线找到自己。妹妹出走,兄嫂难以向王家交代,就四处寻找。听说有人在太乙山见到一位女子,像是翠花姑娘。其兄急忙上山,果然见到妹妹坐在石洞旁。正待上前,只听霹雳一声,地动山摇,山色骤变,天乐响起,翠花已成天仙,在仙女们的陪伴下,乘风冉冉升空而去。从此,翠花的故事,以及“云从玉案峰头起,雨自金华洞中来”等传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披星戴月赶上山来,烧香、祈祷,企求爱情的忠贞与自由。为了纪念这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奇女子,人们便将太乙山称为翠华山(“华”字古同“花”),将“太乙池”称为“天池”。又在天池湖畔建造翠华庙、翠华宫,为翠花姑娘塑像,立于庙堂。
这种托仙喻志的传说及其遗存的庙宇,真实地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崇尚真爱,反对人性禁锢的共同愿望,它犹如山间流淌的一股股思想文化清流,不断地汇聚浇灌,使得山石由秃变翠,由翠生华;使得堰积清流成天池,天照池映,山石更翠华。
如果说“太乙山”名,是以帝王等统治阶层和江湖士人为主,崇尚道教与神仙的象征。而“翠华山”名,则是以普通劳动人民为主,崇尚自由与美善的象征。二者相融共存,使山中不仅有“太乙真人”石峰,有与太乙、翠华相关的其他古迹,还有众多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冰洞、风洞、八仙洞、吕公洞、黄龙洞,摩崖刻石,祖师庙,老君庙、翠华宫庙等等。可以说是多种元素共同构成了翠华山的奇特风貌,成为自然与人文同翠共华的奇山。
我们一行从堤坝步入天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美秀雅。它虽然曾是山崩形成的堰塞湖,不如天山天池、长白山天池那么宏阔,却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素有“秦岭明珠”之称。身临其境,就仿佛踏入神仙巨人腰间的碧玉钵盆。周边石峰森林环抱,郁郁葱葱,翠绿光华。池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阳光洒落在湖面,犹如无数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耀眼的辉光。游船穿梭来往,水鸟掠过,人欢鸟啼,池水激荡,给人优逸闲适的松快之感。池堤树绿林密,枝叶繁茂,绿荫下游人如潮,男女老幼,服饰各异,犹如给整个碧玉盆边围了一圈五彩缤纷的绸缎,与山石森林、与庙宇亭榭、蓝天白云,倒映在池中,呈现出一幅奇美入神的山水画卷。我们在树荫下漫步、休憩,赏池,微风扑面,树叶摇曳,带来醉人的清凉和芳香,让人心旷神怡,感慨连绵。
山中最奇罕诱人的莫过于天池西北面的夏日冰洞。我们来到这里时,洞外挤满人群,烈日炎炎,暑气蒸人。当进入洞内后,先是凉意满身,很是爽快,马上就感到如坠冰窖,寒气似刀,扎得人心紧骨刺,浑身哆嗦。洞体中,人声鼎沸,有惊叫的,有慨叹的,有嬉笑喧闹的,还有小孩啼哭的,声浪此起彼伏,淹没了原本的滴水声。有的老人互相搀扶,生怕路滑摔倒的青年男女男女挽臂搂腰,偎依在一起,似乎在同聚体温来抵御冰寒。有的耐不住寒冷,顾不得多看,急步前行,只想尽快通过。我们虽然曾在天山翻越冰大阪时,有过一两小时内度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多次经历,但面对这种寒气封堵的冰洞,一时也难适应,同样有一种强冷难忍的感受。然而,这种让人在一二十分钟内,度过冬夏两个季节的体验,确实奇趣难得,虽冷犹喜。
冰洞蜿蜒,崎岖不平,长约120余米。由不规则石块相互支撑、叠加而成,怪石嶙峋,曲折迂回。洞壁上方坚冰垂凌,时有水滴,用手触摸,冰冷透骨。洞体时窄时宽,时高时低,两边的不少空穴平台,还凝叠着很多冰层,厚实圆滑,晶莹如玉。据说汉唐皇室用的冰块,附近山民的生活用冰,都是从这里凿取。到冰洞来考察、探奇、取冰、避暑的文人志士,千百年来从未断过,而且留传不少诗文逸事。由此看来,这里不仅是一处取之不竭的天然冰库,更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冰洞文化宝库。
大家忍着寒冷,边走边看。刚出洞外,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很快由冷转热,给人一种冰火两重天,心身骤然变之感。我们当时就非常纳闷,这么炎热的山石,竟然有如此寒冷的冰洞,还有那么多冰层,真是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离冰洞不远还有个风洞,是翠华山的另一奇观。我们继续前往,只见两大崩塌巨石独靠于山体,形成一个人字形岩洞,长约30米、高约15米,宽约3米。当时外面的气温30多度,洞内气温只有5℃左右。步入其中,犹如置身导风管,冷风穿洞而过,衣展发飘,风卷寒袭,虽无冰洞那么冻人,但也凉得浑身发冷。洞内石壁平滑潮湿,中部顶端还有一处称为天洞的开口,好似风洞的烟囱气孔,凉雾飕飕,直往外冒。穿过风洞出来,马上又热流裹身,凉气顿消,不少人则再返入洞内,说还是里面凉爽。我们正欲离开,洞口岩壁上刻写的鲜红魏书,迎面展示在眼前,一排“冷风森森倾宫去,寒风嗖嗖巽位来”的诗句,道出了风洞的基本特征和游客的感受。
翠华山还有很多奇特的自然景点和人文古迹,让人目不暇接,难以尽览。最后,我们来到“秦岭地质博物馆”参观才明白。原来,冰洞、风洞等许多奇景,都是山崩自然形成的。尤其是冰洞,地震使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形成了许多缝隙,这些缝隙与地下低处的水源相通,水汽蒸发的水气进入洞内,与地表渗入的雨水相融合。由于洞内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便凝结成冰。坚硬的岩石厚硬,隔热性好,洞内冷空气蓄积,洞内的结冰常年不化,就成了“千载寒冻三九地,四季冰封六月天”的独特冰洞奇观。风洞也是内外空气融合流动而形成的冷风。天洞是因空气受太阳照射与岩石高温一起蒸发,加速了洞内空气流动而产生雾气旋转上升。大家无不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赞叹。
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参观,对翠华山地质结构、地貌变化形成的一系列奇观,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不得不敬佩历代开拓者们的智慧与杰作。他们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将历代的文化精华融入其中,化崩石为神奇,化奇山为翠华。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得到文化的熏陶,使心灵与山水共翠华。
2021年7月记,2024年9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