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泽光的头像

李泽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25
分享

沙漠深处不离树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南部沙漠腹地的亚通古孜村,有一棵杜梨树,早年由一对汉、维夫妻栽种。他们去世后,村民特意将这棵杜梨树,改称为“不离树”。

二十多年前,我们一行去民丰县参观亚通古孜村时,曾欣赏过这棵不离树。当时一边参观一边聆听村干部介绍。“不离树”所象征的精神情怀,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我国第一大沙漠。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广阔无垠,沙丘绵延,狂风、沙暴、烈日、干旱、无水。素以“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著称,能生存下来的动植物等生命体特别是人类极少。

亚通古孜(维吾尔语即“野猪出没的地方”)就是沙漠深处幸存的一处孤奇小绿洲,离大漠南缘的民丰县城一百多公里。在沙漠公路修建之前,这里没有任何进出通道,也没有史料记载,长期隔绝在茫茫沙漠之中,不为人知。80年代沙漠公路的勘探人员首次发现后,政府当即派人按勘探所知方位,寻找到亚通古孜,进行实地考察,并十分惊奇地了解到,这里居然还居住着50多户300多人的维汉人群(其中汉族10户),真可谓是罕见的大漠奇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人皮肤黝黑,衣着破旧,举止质朴,会说维吾尔语。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谁也搞不清究竟是哪一辈,什么时候从哪里到这来的。大多数人只知道他们的祖辈或更早的先祖,因为在外受尽巴依(地主)的剥削压迫,实在生活不下去,就沿着由昆仑山流入沙漠的小河逃难到这里。发现这个地方有树木水草,还有野猪出没,适合生存,便留了下来,靠耕种牧养为生。每年夏季的7、8月份,昆仑山冰川融化的雪水流到这里,就成为生活和灌溉用水,河里无水的旱季,就喝积淀的涝坝水,或从地下取水。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考察人员,曾听祖辈人说起过,很早很早以前,这里只有四户人家,后来才慢慢增多的。之后,也有来考察的其他人认为,可能是古西域时期的一些先民,为了躲避社会冲突、纷争、战乱等灾祸,才不得已逃入了沙漠腹地,在这片绿洲中勉强求生。尽管大家所说都有一定道理,却无从考证。

但不论何时从何而来,他们都始终生活在这里,与世隔绝,与世无争,与沙丘胡杨为伴,从不外出。靠着稀少的资源,躬耕牧养,扎根生存,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得其乐。过着平等互助,安宁和谐,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静生活。尽管很落后,很贫苦,却习惯了这种环境,也从未有人想过要离开这里。

自从发现这个地方后,当地的民丰县十分重视,政府专门设村建制,以他们世代相传的“亚通古孜”,定名为“亚通古孜村”。亚通古孜被发现的消息披露后,大小报纸和广播电视都进行过报道,还被誉为“中国沙漠第一村”。

在国家和上级政府及沙漠公路建设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专门修建了一条与沙漠公路连接的18公里柏油路,还铺设了大小村道,使进出交通十分方便。将原始的简陋房舍,改造成了砖混结构的平房,建起了商店、学校、医疗卫生服务及蓄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本地农牧业。尤其是这里日照时间长,土壤松软,种出的甜瓜个大体匀,形色美观,含糖量高,特别香甜可口,比其他地方的瓜质量好,甜瓜等种植业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并以盛产的“安迪尔”甜瓜,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每到收瓜季节,瓜果商都开着大大小小的货车前来采购,甚至还有商家出资招人来这里种瓜。民商联手很快成了“安迪尔”甜瓜生产基地。不仅如此,到这里旅游参观的各地客人也逐年增多,“沙漠中的世外桃源”“不离不弃的民族家园”等赞誉也随之传开。

据村里人说,很多年前,一位汉族男子从广西逃难到亚通古孜,被大家收留。男子诚善正直,能吃苦,有文化,很受欢迎器重。不久,便和当地一位维吾尔族姑娘相爱,并结婚成家。二人虽属维汉两个民族,语言不同,生活习俗有差异,但在生活与劳动中,互相影响学习,彼此真诚包容,恩爱无忌,感情深厚,还生了三个孩子,日子过得苦乐有味。于是,他们专门在自家房前种了一棵杜梨树,以示不离不弃,白头到老。由此一住就是几十年,与其他村民一样从未离开过,也不知道外面的情况。直到90年代初,一个中英联合探险团来亚通古孜考察,其中的中国随行记者,无意中碰到这位已经面容苍老、头发银白的汉族老人,便与他攀谈询问。老人才知道外面已发生巨大变化,也重新唤起他对故乡的思念。这一新闻见报后,老人曾被冠以沙漠中的“白毛男”称谓。

后来,随着交通和对外联系的畅达,“白毛男”特意带着两个儿子回了趟广西老家, 办完相关事宜,即返回亚通古孜,与留在村里的妻女团聚,直到后来相继故去。他家曾经住过的地方和杜梨树,由妻子的侄女米孜古丽居住管理。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了,但院中的那棵杜梨树却照样结满果实。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和民族情,村里人就将这棵杜梨树改称为“不离树”。

我们参观时也曾看到,时间已过去几十年,“不离树”却依然昂首挺立,枝叶繁茂,挂满了像红枣似的果实,散发着浓浓香气,很是惹人注目,耐人寻味。

大家都深有感触地纷纷议论了一番,觉得“白毛男”还真是用心良苦。他们深知,杜梨树是一种抗旱耐寒,生长独特,寿命长久,象征孤望之情之树。早在《诗经》的《有杕之杜》诗中,就以“杕杜”(“杕杜”就是“杜梨”)的孤身独特,来表现孤独与流浪者情感和对美好的向往。“白毛男”孤身来到沙漠深处,与这里的民族命运相同,休戚与共,相亲相爱,并结婚生子,以种植杜梨树来纪念曾经的孤独、流浪的人生,表达所获得的爱情、友情,和对这里的深厚感情,确实很有象征意义。而村民将杜梨树改为不离树,既是对他们个人的纪念,更表现了居住在这里的维汉民族之间、本民族之间,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不离不弃,和谐共生的民情与民族精神,还表现了村民与这里的沙漠、树木、水草始终不离不弃的和谐共生特质,表现了政府和各民族对这里不离不弃,大力扶持建设的成就与坚定思想。

参观中,我们来到一处高地沙丘,放眼望去,绿洲全貌一览无余。南面最远处的巍巍昆仑雪峰清晰可见,是她不顾漠野旷远,沙暴浸阻,烈日蒸烤,送来清澈纯净的冰川雪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使人们和众多生灵能够在这里生存发展而不愿离去。

周围高低起伏,连绵的深壑沙丘,有的像一座座残垣断壁的城堡或城墙,展现着被大漠风沙剥蚀的惨状,也似乎在述说着这里悲凉沧桑的过去。有的沙丘又像一尊尊蹲卧欲纵的雄狮猛兽,似乎随时都会向这块土地扑来。村落的周边是成片的胡杨林,远远看去很是壮观,据说许多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它们粗壮、苍劲,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形成一道道阻抗沙漠风暴的天然屏障,成为守护这片绿洲的坚强卫士,并以它们那种坚韧顽强,不折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气概,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如胡杨一样与风沙、烈日,与贫穷、饥寒抗争,不离不弃的坚强意志。

再看眼前,经过大力扶持,不断建设发展,村中已经建成的南北纵横柏油路,绿树成荫,人来车往。成片的瓜果田地,耕种有序。芦苇、草地、小树丛,鸟飞蝶舞,牛羊成群。砖混结构的民房、商店、学校、医疗服务设施星罗棋布,炊烟缭绕,人声鼎沸,几只苍鹰不时地在高空盘旋。青春焕发,生机勃勃的这片绿洲,犹如镶嵌在茫茫黄沙中的一颗绿宝石,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与蓝天白云竞晖比彩,与风沙烈日争奇斗能。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亚通古孜村的确不愧是沙漠中的世外桃源,“不离树”所象征的精神风貌必将使沙漠深处的这片绿洲更加繁荣昌盛。

2024年10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