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匡子成先生诗集《夕辉余影》
年近八旬而精神矍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既有学者之风范,更具青春之活力。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等形容“老来强”的词汇,道不尽其精神境界之万一。他,就是退而不休、笔耕不辍的四川省诗词协会、泸州市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合江县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老年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匡子成先生。
先生退休十数年来,致力于传统诗词、楹联的写作与研究,并带领着合江县一大批老、中、青诗词爱好者苦心经营,在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荔乡大地上,打造出一片绚丽多姿的诗词天地。先生本人更是勤奋创作,佳作不断。先生于2015年出版诗集《夕阳古韵》,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如今,先生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夕辉余影》,淡淡的墨香中,闻出的是先生高尚的情怀;悠悠的诗词里,读出的是先生对生活,对家国的热爱。从先生的诗词中,看不到“垂垂老矣”,看不到“颓堕委靡”,虽为“夕辉”,但有的是朝气,有的是希望。
《夕辉余影》共为五辑:诗、词、曲、联、文,其中“诗辑”约占二分之一。不管是哪一个类别,先生的文字都宛若山间流泉,不断地汩汩而出,浸润着先生的心和笔,更浸润着读者的情与爱。无论是乡村的气息还是古迹的遗风,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凡人小事,无论是交朋结友还是旅游赏景……都是先生吟诗作对、赋词诵曲的绝好素材。因此,读先生的作品,亦如读先生的人生,让人在心旷神怡之余,更大的收获是得到最朴实无华的人生启迪,最真诚善良的处世之方。
触景生情情未了,满腹诗意浪滔滔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孙丽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也曾发文《一切景物皆情物》。这都说明一个道理:任何外界的景物对人的情感都是有所触动的,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世间又有几何?“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毕竟让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则会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是故,匡子成先生的诗,是“景”诗,更是“情”诗,那身边的“景”,那未了的“情”融合在一起,真是“触景生情情未了,满腹诗意浪滔滔”呀!
请看,春日的早晨,先生站在自己庭院前,极目远方田畴,环顾房前屋后,那和风,那春花,那碧水,那紫燕……都让先生兴致盎然,诗兴大发,随即吟道:“煦风轻拂赏春景,放眼田畴满绿茵。陇上妍花迎晓日,枝头彩蝶闪红鳞。庭前碧水银波灿,院后桃林嫩叶新。紫燕衔泥来复去,声声妙曲展精神。”(《春晨赏景》)这首七律,一个个意象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让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器官都得到了美的享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邱易东先生在谈到童谣的创作时,十分强调“画面感”,而匡子成先生的写景抒情诗,正是“画面感”十足,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先生的诗情,确如河里的滔滔波浪。合江江语长滩的音乐喷泉,观赏者无数,然吟诗者寥寥。先生观喷泉,心中有喷泉,喷出的是灵动的诗、热烈的情。“满天星月映琼楼,江语长滩夜色幽。五彩霓虹添妩媚,七弦乐曲荡情柔。稚童戏水追飞瀑,翁妪赏泉忘苦忧。妙手妆成多雅趣,符阳美景醉人流。”(《赏江语长滩音乐喷泉》)诗中意象典型而分明,意境清丽而质朴,做到了“人人心中都有,个个笔下皆无”,唯先生有之。虽说在对仗上,“妩媚”与“情柔”,“飞瀑”与“苦愁”有些牵强生硬,但瑕不掩瑜,先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可见一斑。
无论是秀美的风景,还是寻常的事物,在先生的眼里总有独特而积极的思绪。有些东西,貌似古人已经吟咏太多,但先生依然可以让自己的思维不落窠臼。就拿“竹”来说吧,杜甫写“绿竹半含箨(tuò),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主要描述了雨后之竹。苏轼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用途的一个方便体现高雅的人与高洁的竹之间的默契。陆游写“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郑板桥写“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王慕兰写“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裴说写“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而匡子成先生面对溪边之竹,又有新的感慨。“冰融雪化残冬尽,破土凌空展绿屏。一任周年寒暑袭,总将野岭鹤莺迎。粉浆造纸成书页,劈块为篾架竹棚。伫立溪边风瑟瑟,诗心激涌对山鸣。”(《咏竹》)从竹的凌空生长,不畏寒暑,作用广泛,心胸坦荡等方面,高度赞扬了“竹”品之高洁,“竹”行之动人。尤其是尾联“伫立溪边风瑟瑟,诗心激涌对山鸣”,那略带萧瑟但充满激情的画面,让人感慨万端。
先生虽然年岁渐长,但丝毫不减对生活的激情。或深入基层,或游览名胜,所到之处,先生皆满载而归,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于笔端,泻于纸上。先生曾到合江县原实录镇采风,在小地名“三江渡口”处,即兴赋诗《三江渡口所见》:“昔日荒坡地,今朝蔬果园。来回担篓女,满载笑声喧。”这首五绝初读时也许觉得过于通俗,但细品之下,就发现独具匠心。前十个字将“昔日”与“今朝”进行对比,“荒坡地”与“蔬果园”既道出了近年来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又把握了音韵节奏,读来明快铿锵,清新自然。后十个字由“景”之变过渡到“人”之勤。“来回担篓女”从视觉的角度描绘“蔬果园”丰收的场景,来往穿梭的“担篓女”是丰收图画中最美的风景;“满载笑声喧”从听觉的角度描绘村民丰收的喜悦之情。总之,这首《三江渡口所见》既有清代袁枚《所见》的意境,也有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露”的情趣,更有时代发展的见证。这种从“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的写作方法,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来到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先生眼界顿宽,草原上的景、物、人立即触发了诗兴,开始了发自内心的歌吟。曾记得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也是那样的惊叹于草原的美。“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匡子成先生来到草原,正是这样的感受,那首奇丽的小诗随口就吟出来了:“天如蓝碗盖,地似绿绸裁。羊逐芳原活,马歌群鸟呆。风沙常袭扰,人畜巧安排。吾唱北疆曲,清歌荡九垓。”(《北国行六首》之六)这首五绝首联为“起”,总写草原的“天”与“地”,并巧用比喻,“蓝碗”与“绿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给人的总印象;颔联为“承”,承接首联的“地似绿绸裁”,写草原上的代表动物“羊”和“马”,一个“逐”,描绘了羊群的鲜活;一个“歌”写尽了骏马的情趣,“群鸟呆”让人想到了《列子·汤问》中记载的秦青唱歌“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颈联“转”而写风沙,“风少常袭扰”似乎在感情基调上与前面的描写不合,但随后诗人一句“人畜巧安排”,特别是一个“巧”字,实现了感情基调的回归。尾联为“合”,面对辽阔壮美的草,老舍先生说“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那么匡子成先生也有同样的兴致,“吾唱北疆曲,清歌荡九垓”,既是全诗的总结,更是情感的升华。
总之,读先生的诗,总觉得先生就我们眼前,总觉得所写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花草树木,锅碗瓢盆;婚丧嫁娶,怀古追忆;朋友聚会,活动联谊……先生的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像那滔滔的流水,永不枯竭。
老来更觉绍光贵,词曲信手意深深
我们都记得“唐”诗,“宋”词,元“曲”,对于“词”和“曲”来说,写起来比“诗”更有难度,更需要功底。说到“词”,大家自然就想到苏轼、李清照;谈起“曲”,当然要数关汉卿了。李清照曾批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虽然是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误批,但也从中可见写好一首词之不易。从夜郎更夫先生为《夕辉余影》所作的《序》中了解到,匡子成先生先前没学过格律,退休后参加泸州市诗词学会才自学格律的,其间的难度可见一斑。但面对困难,先生毫无退却之意,而凭借自己高雅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不但将格律诗写得行云流水,“词”“曲”也能信手拈来,且不落窠臼,正是“老来更觉绍光贵,词曲信手意深深”呀!
先生对“词”的研究,不局限于自己“拿手”的词牌,而基本上是“全覆盖”。从“词卷”的内容看,那么多“词”,相邻、相近的书页中很少有词牌相同的,前两页六首词,就分别为《临江仙》《卜算子》《采桑子》《鹊桥仙》《渔家傲》《清平乐》。通读下去数十个词牌以及各种“曲”,在先生笔下娓娓道来,貌似“信手”而“拈”,实则字斟句酌,少有不合格律者。先生的“词”与“曲”,与前面所谈的“诗”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无病呻吟,所写的人、事、景、物都是那样的实实在在,让人如见其人,如经其事,如临其境。
但看这首《鹊桥仙·初识夜郎更夫先生》:“经风历浪,不卑不亢,夫子豪情万丈。身无媚骨地天宽,礼贤士,倾诚坦荡。 评今论古,引经据典,更是风流倜傥。诗词歌赋信拈来,堪回味,眼开心亮。”对于夜郎更夫先生,本土作家、诗人都比较熟悉,匡子成先生的这首《鹊桥仙》,写的虽是“初识”,但实实在在是给更夫先生画了一张像。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的上阙写更夫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下阙写更夫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层次分明,读之易懂,没见过夜郎更夫者,也能较为准确地想象出人物形象来。上阙第一句“经风历浪,不卑不亢,夫子豪情万丈”,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更夫先生历经峥嵘岁月的一生,“不卑不亢”和“豪情万丈”写出了更夫高尚的人品和压不垮、折不弯的铮铮脊梁,以及对生活、对人生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身无媚骨地天宽,礼贤士,倾诚坦荡”,先承接前一句,对“不卑不亢”进行补充,然后用“礼贤士”一转,写出了更夫关心进步青年,善于发现人才、真诚培养人才的坦荡心胸。下阙第一句“评今论古,引经据典,更是风流倜傥”,高度总结了夜郎更夫先生的创作情况。据悉,更夫先生的杂文、散文以及诗词都很有深度,不管是人品还是文风,“风流倜傥”都不为过也!“诗词歌赋信拈来,堪回味,眼开心亮”,从读者的角度去描写更夫的作品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整首词语言通俗且合格律,短短的文字写出丰富的人生,实为可贵,虽说下阙的“信拈来”将成语改得牵强,但意思明白,亦无大碍。
先生写人,入木三分;叙事抒情,亦是精准。看这首《忆秦娥·秋日偕友登岗》:“秋光媚,总将秃岭群芳绘。群芳绘,果园辉彩,农家添瑞。 幽林紫燕鸣歌脆,碧塘野鸭寻幽静。寻幽静,如诗如画,引人心醉。”“偕友登岗”本来就是趣事一桩,时间选在“秋日”,更具丰富内涵。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著名作家、诗人峻青在《秋色赋》中说:“花木绚烂的春天固然可爱,但瓜果遍地的秋色更加令人欣喜。”匡子成先生在明媚的秋日,与诗朋文友一道,登上山岗,自然别有一番情趣。上阙点明时序,一个“媚”,一个“绘”,为这件“趣事”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二句紧承第一句,从丰收的果园,写到农家的祥瑞,二者既为因果,又相辅相成,新农村景象可见也。下阙林中之“紫燕”和塘中之“野鸭”为代表意象,通过描写听觉的“歌”和视觉的“寻”来突出秋天山岗的“引人心醉”。全词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当然,这首词存在一点瑕疵,那就是下阙的“鸣歌脆”有些生硬,可否换为“鸣声脆”或“欢声脆”;另外,“寻幽静”的“静”不太合韵,可否换作“常幽会”,一来照顾了韵脚,二来让画面更具想象的余地。说得不当处,还望先生海涵。
词中绘景,曲中抒怀,先生一路行来,真的如歌行板。“望天际浮云寥寥,看田畴碧浪滔滔。细细风,芊芊草,谁将彩画儿细作精雕?漫步幽林过小桥,珠玑一串生韵巧。”这首题为《夏日乡间漫步》的小曲“【双调】沉醉东风”,从整体到局部,从景物到人物,从概述到细节,做到了层次明晰,景象分明,让人身临其境。“望天际浮云寥寥,看田畴碧浪滔滔”,总写乡间夏日的特点,蓝天上有些许的浮云,田畴间稻禾长得茂盛,正是“碧浪滔滔”时节,可以让人想到秋天的“金浪滚滚”,丰收在望。“细细风,芊芊草,谁将彩画儿细作精雕?”夏日的凉风,诗人以“细细”形容,瞬间给人清凉舒适之感;“芊芊”野草,点缀在田间地头,与“滔滔”“碧浪”构成一幅优美的“彩画儿”,诗人用毛泽东同志“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写法,以“谁将彩画儿细作精雕?”这样的问句形式,将勤劳的人民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融合起来,体现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最后“漫步幽林过小桥,珠玑一串生韵巧”一句作结,一则点明了题意“漫步”,“珠玑一串”又该是何等的美妙收获呢?让读者去思考吧!
写人人鲜活,叙事事留恋,而先生笔下的状物词曲,也是那般隽永清丽。对于菊花,本来就是国画“四君子”之一,更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而愈显高洁雅致,后又因唐代元稹一首“秋丛绕舍似陶家”升华了对菊花的赞美。而匡子成先生的《采桑子·秋菊》这样写道:“房前秋菊芳菲吐,黄也端庄,白也端庄,傲骨年年藐雪霜。冰欺寒袭根盘土,春又换装,秋又芬芳,岁岁年年绕院香。”这里,诗人从菊花的香味、颜色入笔,一个“吐”字,将菊花写得俏皮而多情,“黄也端庄,白也端庄”道出了菊花的不卑不亢,紧接着“傲骨”一句将其无畏雪霜的精神写活了。“根盘土”是菊花能经受“冰欺寒袭”的原因,那就是以大地、泥土为坚强后盾,那执着的信仰才那么坚定。“春又换装,秋又芬芳,岁岁年年绕院香”写岁月匆匆,菊花却依时令而开放,持续着“岁岁年年”。这首词中的“菊花”,其实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暗示了作者扎根桑梓大地,为本土诗词的传承而默默奉献的情怀。
先生的词曲,不管是形式上的词牌曲调,还是内容上的人间万象,涵盖面都异常广阔。作为新学诗词的老作者,先生在深入学习格律音韵的同时,更在人格魅力上修炼自己的高尚情怀,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态度,都是我等后生晚辈的楷模。
联中自见清风骨,文勉新秀情殷殷
诗也,词也,曲也,匡子成先生从“门外汉”开始学起,几年时间下来,不但进了门,而且深深地爱上,似乎一刻也离不开了。与此同时,先生对只有中国的汉语才能演绎的特殊文体——对联,也颇有造诣。关于对联,从古到今可谓佳话频频,写景的、状物的、谐趣的、励志的……种类繁多。古人曾用一副对联来称赞文思敏捷的人:“随口吟出皆成对;信手拈来也是诗。”与诗词相比,对联不受长短的限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处处都有“对联”。记得有天下雨,下课时有位老师将一本大书顶在头上遮雨,笔者随口道:“课间下雨书当伞。”当时没在意,第二天看到窗外的小河里有几张树叶漂移,于是说:“水面起风叶作船。”这就与“课间下雨书当伞”构成了一副描述生活现象的对联,虽不高雅,但也自娱自乐,颇为有趣。而匡子成先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无论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喜欢用对联来表达。在《夕辉余影》收录的对联中,作者归为五个篇目:春联篇、拥政篇、景物篇、励志篇和游戏篇。
看这样一副春联:辞旧岁,遍地繁花遍地锦;迎新年,满园春色满园歌。初读这副对联,感觉确实极其普通,似乎还有一些俗套。但是,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别具匠心。上联“遍地繁花”抓住春天的独特景物“花”,写出了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而“遍地锦”是在“繁花”基础上的升华。大家都知道,春天的底色应该是“绿”,而“绿”的底色上点缀着“繁花”,那整个大地不正是一幅绚丽多姿的“锦缎”。正因为有“遍地繁花”的点缀,才有“遍地锦”的美好。再看下联,“满园春色满园歌”,作者从上联的“花”与“锦”继续延伸,“满园春色”的“满园”具有双重含义,既可以指某一处花园、庭院,源自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也可以理解为整个华夏大地就是一个大花园,无论是大园还是小园,都已近“春色”浓浓,从上联的“繁花”可见也。而最后的“满园歌”既是总结更是点睛之笔。一个“歌”字,由景及人,写出了勤劳的人民在祖国建设的大花园中心旷神怡,或浅唱低吟,或引吭高歌的美好生活,同时,这个“歌”还可以理解为蜂飞蝶舞、燕舞莺歌这样的自然声韵。除此之外,先生的“千里江山千幅景;万村门户万重春”,“骏马腾空呈异彩;金羊绘景跨新程”等春联,都洋溢着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当然,由于受文体的局限,所选春联以及后面的“拥政篇”中,“万象新”出现的次数有些过多,在“新意”上略显不够,呈请先生雅鉴。
在“拥政”篇里,作者以普通群众的视觉,站在时代的前沿,发自内心地歌颂党和人民,纪念革命先烈,尽显爱国情怀。“壮志凌云,民族复兴,协力共圆中国梦;环球瞩目,中华崛起,同心合谱小康篇。”这副对联从民族与环球的高度来赞扬我们的脱贫攻坚奔小康,既实实在在,又气势恢宏。“无私无畏为百姓,高德垂千古;利国利民益千家,正行写春秋。”这副对联激情讴歌英明的领导者和英明的决策,让人精神振奋。特别是在抗洪救灾中,先生的这副对联颇具力度:江河暴涨涌波涛,没田禾,淹村舍,天降洪灾撕肺腑;砥柱中流扬至爱,倡大勇,擒水魔,诗吟盛世颂丰功。上联写洪水肆虐的场景,下联歌颂党和政府的抗灾壮举,层次分明,铿锵有力。此外,“历史紧承长征路;山河重绘富强图”,“工兴农旺开新局;民富国强写锦篇”等佳作也无比体现先生的爱国之情。
就具体的景与物来说,也时时激发着先生的灵感。叙永江门古寨,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先生为其撰联:盘古开天,古人留迹,刻下叙府千年雅韵;群黎繁衍,骚客挥毫,谱成蜀南万代风情。这副对联几乎囊括了江门古寨的石刻和文风,读来既感气势不凡,又绝觉古风扑面。对于像先市职高实验基地这样的地方,让人联想到的一般就是物理、化学等科学研究,而先生将教育、科研用对联的形式表现:幽林静穆引来雏燕风摇影;果圃生辉造就凡胎马化龙。将实验基地的地理位置、教育科研的作用、成果很好地表现出来。来到先滩茶社,先生随口吟道:“一盏热茶,谈天说地消烦恼;半天闲坐,议古道今养性情。”将茶客们的情态、心境写的入木三分。
曹操“歌以咏志”,而先生“联以咏志”。在“励志篇”里,有品行修养,有执著追求;有家风建设,有创作心声……“云遮雾漫似无前路;棘斩路开竟有锦程。”写出了人生路上奋斗的重要。“顺境路宽应求谦虚谨慎;逆流水险切记急躁蛮拼。”这副对联告诫自己,无论顺境逆境,都应保持谦逊的品格。“家庭和睦最烦争强好胜;邻里相亲更忌说是道非。”从对联中可以看出,先生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是那样的平和、友善。“万卷诗书融日月;一窗昏晓识乾坤。”“读书知理贫中乐;搜句吟诗忙里欢。”这些对联贴切地道出先生以书为伴,以学为乐,永不停歇的攻读态度。此外,先生还以十二生肖为题撰联自勉,请看“戌狗”联:守护忠诚不择贫富;立身俭朴甘受暑寒。又如“亥猪”联:肥膘满肉盈富态;陋室安居显品高。不难看出,这些以生肖动物为题的对联,都是先生几十年拼搏人生的写照。
“联中自见清风骨,文勉新秀情殷殷。”先生除了自己写好诗词曲联外,深深地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的内涵,义务承担起合江县诗词楹联学会、老年诗书画研究会的相关工作,并把自己的高洁人品和渊博学识都尽传后辈。为此,先生就诗词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写成了一篇篇论文,编入第五辑“文卷”。《细品音韵化诗魂》告诉我们,一切韵文,无一不是在音韵美的旋律中启发人,教化人,陶冶人。《浅议创作格律诗的难与易》非常通俗地讲解了格律诗创作的一些“捷径”,让初学者很容易入门。特别是《浅谈现代口语入诗词》一文,开出了一条新时代格律诗词的创作新路。对于格律诗词,其实古人就主张通俗易懂,先生所举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孟郊的《游子吟》等,都是口语入诗词的典范。因此,作者认为,吸收口语入诗词是当前诗词创作的一个趋势。为此,先生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从以平常口语入诗、以时代特色和行业语入诗、以兴观群怨民谣入诗三个方面举出大量实例,来说明口语入诗词的理念和方法。先生认为,口语入诗,是吸民谣之“俗”,新诗之“雅”,古诗之“精”三位一体,推陈出新。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读出了先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对培养诗词新人的殷殷情怀。他的这些关于诗词的文字,完全可以作为中小学生以及其他初学者的启蒙教材,让传统诗词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古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未免悲凉了一些。而朱自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则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瞬间便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匡子成先生正属于后者。先生的夕阳晚景,有的只是“无限好”的展望,丝毫没有“近黄昏”的惆怅。倾心诗词并为之奔走;传承文化并为之奋斗。就在笔者虔诚地拜读《夕辉余影》的时候,正值新冠肺炎肆虐荆楚,蔓延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匡子成先生以笔为“枪”,为抗“疫”工作写下了系列诗篇,其中《全民合力战瘟神(组诗)》之一这样写道:“冠魔肆意闹江城,迅猛蔓延惊众生。砥柱中流催战马,千钧即发赴征程。”热情赞颂了党中央以民为本、决心战“疫”的决策和行动。先生将诗集命名为《夕辉余影》,还饱含着他的真诚谦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先生的“夕辉”更加绚烂,而这“夕辉”下的“余影”就像催征的战鼓,将在我们心中长留,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