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振君的头像

李振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6/27
分享

改姓

  话说上世纪70年代初期,鲁西南大杨湖村,有一杨氏家族,杨永胜,是夲村赤脚医生,因自己黄甫军校毕业,文革中多说了几句话,划成右派,从京城下放到老家。那个年代,就因为这一点,足以牵涉到孩子的前途。

 一天,在大杨湖中学上学的大儿子杨志贤,回到家里,郑重提出要与父亲划清关系。爸:“班里的同学看不起我,都不愿与我玩,我要改姓!”并且口气不容商议。小孩子说干就干,没几天,他就托人把自己的农村户口迁到附近宋庄村,改姓陈,叫陈志贤。宋庄村是他舅舅家,舅舅是大队支书,出身贫农。他就骑着自行车,把自己的行李也搬了过去。舅舅家,只有舅舅和舅妈,膝下无子女。既是外甥又是儿子的双重身份,使舅舅一家格外高兴。这样既延续了舅家的香火,也增添了两家的往来,双方都十分满意。舅舅十分得意,既续了香火,又增加了劳力,夫妇的日常生活、养老等困难都解决了。他也渐渐地把家里的财权慢慢地移交给了外甥。初中毕业后,在宋庄也是必须劳动的,不劳动就没有工分儿,就没有收入。因此,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务农。从本质上改姓后,只是换了一个村庄罢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幸好他有个爱学习的好习惯,业余时间,注意学习,又爱好写作,头脑灵活。他的舅舅,看在眼里,爱在心里。有一天,他主动地与继子交谈,说本村学校缺少一名民办教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看愿不愿意到学校任课。这样,做舅舅的,既解决了孩子的未来出路,也为学校的孩子找个依靠,可谓一举两得。后来,这一切都顺理成章。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陈志贤的父亲(杨永胜)也落实政策啦,文革期间停发的工资全部补发啦!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还有一个名额,可以让孩子接班儿。杨医生有三个儿子,究竟让谁去呢?他发了愁。大儿子,是民办教师,已经改姓;二儿子,面临中考;三儿子,还在读初中。按照他的意思,他最愿意把这个名额给他的三儿子。毕竟嘛,他最小,将来也可以承继家业。况且,两个大儿子,他们将来都可以独立门户。于是他召集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接班名额。大家都不说话。究竟这个名额给谁呢?会上母亲至始至终都没有讲一句话。二儿子面临升中专,在校成绩优异,他主动放弃。三儿子表态啦,他讲:“我很愿意去!”。只有大儿子,发表了长篇通论:“按说,我已改姓,不应当再争这个名额。但是两个弟弟,他们去接班儿,就只能解决他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我接班后,可以解决家族的问题。”大儿子的一习话,真是如酤醐灌顶。做父亲的听了,感觉也是那么回事。于是最终的结果,那就是让大儿子把姓再改回来以完成杨氏家族的“荣耀”接力。

 大儿子接班儿后,也正像他自己当初讲的那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一线工人干起,一步一步地干到中层、高管,成为当地的一名大型企业法人。几十年风霜雪雨,几十年摸爬滚打,几十年风雨兼程,也让这个家族得到了许多发展,事业蒸蒸日上,也得到了许多荣耀和辉煌。自己成为全市的人大代表,可谓风光无限。他也兑现了当初的诺言,把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拉拽出来,成为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