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靳宏庆的头像

靳宏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31
分享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一座山的历史,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过往。慕名走近并览胜游历是一种丰富视野和洗礼心灵的历程。每座山都有她的历史渊源,凝聚着刀耕火种的烟火故事,也蕴含着一隅固有的地域特质。

白云山就在我的家乡,或许是地缘的因素,我对她的感情别有偏好。地处太行山余脉,继承了北方山脉雄浑壮观的特质。山体连绵山峰呼应,中间是一道道山梁连接着,勾勒出起伏的曲线状态。山体算不上肥沃,却也长满了植物。有成材林木耸立,灌木丛林填充起山间的空隙。盛夏时节,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感染了整个山体都是绿色的世界,展示了生态的优美和谐。山体之上按照地势的特点,应势利导的开垦了许多小小的鱼鳞坑,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在山石的间隙之中略有肥土,用碎石维系垒筑起,防止水土流失,涵养起一方小小的植物区域。前些年种下的花椒苗木已经成型,主干挺拔分枝蓬勃,略有蔚然的规模。看着陡峭的地形,可以想象出当初造地置苗的艰辛。待到收获的季节,果挂枝头美却在心田流淌。山脚下的梯田,却是肥沃丰厚,可以当做一类田地,承载着五月收麦十月收秋的一道绚丽风景。

山上建庙,或许是我国的一项历史传承和精神寄托,更是一处了解历史状况的载体,增添览胜游历趣味的场所。寺庙的建筑,都凝结着当初的建筑工艺,碑碣石刻记载着当初的世事,神像的塑造,大都会反映群众当初祈福避祸的心声和愿景。白云山庙宇的来历,属于佛儒道三教合一的范畴。财神赵公明的三个妹妹落户林州,其中大姊妹有幸落脚白云山,共度延续人间烟火,护佑一方生灵水土。据说历史上鼎盛时期,曾经达到十二重院落。仰望当年盛景,烟火缭绕钟鸣磬乐,疑似仙境落户人间。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声声祈福祷告,仿佛身临大同世界。现在的规模也很壮观,许多殿堂都是当代建筑材料建成。按照最初的模式,深挖墙基,石头垒砌,圈梁上面垒砖,水泥浇筑的大梁,支撑起宽宏的大殿,其坚固程度毋庸置疑。神像雕琢逼真,遵循和附会宗教的尊严。面临眼前的神像,不觉中荡涤心间的尘埃,心生羞愧和敬畏。彩绘的雕梁画栋,娴熟的工笔应用,增辉了神庙的宗教色彩。庙宇尚存的旧时石头庙宇,外形粗粝朴实。内部构造也是简单,我们我却是尤为感到兴趣。这样的庙宇有久经世事沧桑的历程,拜会旧貌犹如穿越时空,有与前尘往事直面迎合的感受。据说这里祈福很灵验,这是历代老人留下的口嘱,在乡亲中也广为流传。能有处让人们诉苦驱烦祈福祷告的地方,妥帖了心中的愤忿,安稳了悸动,恢复了平静,这就是圣地福祉存在的本真含义吧。

庙宇中有处残留的石碑,上面弹孔斑斑,这毕竟是一处记载战祸的历史记载吧。上世纪,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抗日侵华战争,而此地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史迹。国民第四十军一个师长“李铁头”,曾率部在此固守抗击日寇。当年天空敌机疯狂掷弹,地面上的敌人疯癫进攻,气势咄咄嚣张异常。英勇的中国守军顽强抗击,舍身守土,任血肉飞横遍野,始终坚守着卫国之责。视死如归的气概,震撼和教育着一代代的后来人,今日生活来之不易,定当倍加珍惜奋发有为。切勿忘却啊,那是一种数典忘本的羞愧。

我常回乡小住,源于我的乡土情结和向往恬淡田园生活的性情。家乡就在白云山的脚下,世代族人在此春耕秋收,演绎着乡土生活,一起患难,一起欢笑,愁也好,喜也好,总是乐于一起过活,延续人间香火。漫步在白云山脚下的田野里,一块块一拢拢的山田,叠加盘豆在山间。耕耘是为了口粮,为了生存,这是白云山下一代代人所遵循的规律。抬头就可以看到白云山,可以看到山上的庙宇。蓝色的天幕为背景,山巅连绵像是素描的曲线,树木隐约草野苍苍,勾勒出一片国画般的单调素颜和氛围。山朦胧,树朦胧,虽不曾近邻水源滋润,也不影响山的灵性,房屋依山而建,田亩依山而造,白云山就是家乡人的依靠。土里刨食维系口腹,虔诚皈依珍惜时光。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白云山都是依靠。挂月的傍晚,远山尤为清凉,穿窗而过的视野,发散着飘零的思绪。情景交融的时分,人的思绪也容易感触。枕着月色入眠,怀着心事咀嚼,模仿着“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寺庙”的模式,沉醉然后入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