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振凯的头像

刘振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5/20
分享

题材广阔 写法多样

——读碧野写新疆的散文

刘振凯

碧野(1916-2008),本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并参加北方左联领导下的北平作家协会,新中国成立前历任出版社和报刊总编辑、主编。建国后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散文学会会长。20世纪50、60年代曾两度来疆长住,任新疆文联专业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先后出版散文集十多种,其中表现新疆生活的散文集有《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天山南北好地方》、《边疆风貌》等四种。

碧野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创作实绩在当代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说:“我走上创作道路的第一步写的是散文。我的处女作《窑工》,就是一篇散文。从1935年到现在,除了小说之外,我不断写散文。可以说,我和散文有很深的缘分。”(《碧野散文选·序》)

碧野是新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的代表。在他的整个散文创作中,写新疆的散文作品占有很大的分量,且极富特色。“50年代初,我的一部长篇受到粗暴的批评,情绪消沉,两年停笔。以后,我两次去新疆,共在新疆生活了四年。那祖国边疆高耸蓝天的雪峰,那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垦造田的英雄战士,那雪水清清流过的片片绿洲,以及在新疆世代居住的勤劳善良的少数民族,至今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从苹果花盛开的伊犁河谷到瓜香果甜的南疆喀什,从牛羊如云的天山牧场到波涌鱼跃的博斯腾湖,给我以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内容。那时,我心情舒畅,健笔如飞,写了大量的散文,结成集子的,就是《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风貌》、《天山南北好地方》等。这是我在创作上的转折点。”(《碧野散文选·序》)这是作家碧野自己对四年新疆生活及其散文创作的满怀深情的回忆。“这是我在创作上的转折点”,足见这一段经历在碧野创作道路上的重要性。

《在哈萨克牧场》是一部特写散文集,共收入35篇作品。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兄弟民族的人民,以及勘测队员、水利工程师、工人等,如何历尽千辛万苦,在祖国的边陲进行着惊天动地的事业。作者以其清丽的文字,把我们带到了那迅速改变着面貌的大戈壁,美丽的孔雀河畔崭新的城市,银光闪烁的天山,稻香果甜的南疆……

散文名篇《天山景物记》就是被编入这个集子里的。没有到过天山的人读到它,热爱新疆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到过新疆的人读到它,就会印证自己阅尽天山景物的美好体验。请看作者笔下的天山美景: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作者还用多彩的笔墨,描绘了天山无边的繁花和使人流连忘返的千里夏牧场。全篇充满了清词丽句,无法句摘。读这篇美文,简直是在读作者为我们提供的“天山风物志”的缩写本。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命题。从字面上看,《天山景物记》无疑是一篇充满景语的文章,但它的主旨,即真正要诉诸读者的却是作者对祖国西陲山水的挚爱之情。

《静静的河湾》、《盐湖之夜》、《南疆景物记》也是《在哈萨克牧场》这个集子里的佳作。《静静的河湾》写了三位英雄战士的感人事迹,他们在解放战争中“挂彩”,又在和平建设中默默奉献。《盐湖之夜》是一篇人物特写,讲的是河南南阳人车成义守护盐湖的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边疆风貌》是碧野写新疆的另一个散文集。在集子的《后记》中,作者写道:“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一本作品,并不能较全面、较深刻地概括建设边疆的人们的英雄气概和他们崇高的精神面貌。这仅仅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或者仅仅是一幅素描。但是我希望读者通过这稀疏的几笔勾画,可以看出正在改造边疆大自然的英雄们的侧影。”集子共编入散文作品13篇。

《雪路云程》与《天山景物记》一样同为碧野散文的代表作。它记述了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乘车沿新修的乌鲁木齐-库车公路跨越天山的行程,表现了乌库公路的雄伟险峻和修路战士的业绩,以及牧业社的牧群,新建的矿山、城市等新的变化和气象。

作者对“雪路云程”作了精彩的记述:第一章“驰往巴仑台”写旅程的开始,着重表现乌库公路的“漂亮”;第二章“飞越冰峰”和第三章“前峡和后峡”写行程中惊心动魄的场面,突出表现乌库公路的雄伟险峻和筑路战士的艰苦、伟大。文章通过各种景物片段的连缀,既反映了这条公路的全貌,又歌颂了筑路战士的伟大奉献精神。

对天山景色的生动描绘是碧野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对雪峰、草原、溪流、雪莲、牧群这些景物细致的描述,赋予了碧野散文清新的艺术氛围和抒情风格。在《雪路云程》中,碧野总是把对天山景色的描述和对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奇迹般出现的乌库公路、钢铁厂的巨大高炉,还有似“盛开的玉兰花、金盏花”般的城市,都已经成为天山的更为壮丽的景观。

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这个集子里的另一篇散文《香妃墓周围》。作品讲了“一口金锅”、“一个村子”、“一个女大队长”这样三个故事,以表现南疆农村的历史变迁。

《天山南北好地方》是一本优秀的游记。碧野在《天山南北好地方·起头》里说:“现在,我就把我和一些同志旅行新疆时亲眼看到的一切,写成这一本游记,作为一件礼物,献给亲爱的少年朋友们。”由此可见作者写作的初衷。这本集子里共收入18篇游记,如《乌鲁木齐——美丽的新疆首府》、《在古城焉耆》、《花果城——库尔勒》、《从库尔勒到库车》、《在阿克苏》、《维吾尔族古老而幽雅的故都》、《伊犁——苹果之乡》、《在博斯腾湖》、《在塔里木沙原上》、《在玛纳斯河流域》、《去哈萨克牧区》、《铁门关之夜》、《英雄们守卫在帕米尔高原》等。天山南北,塔河上下,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

写完这本游记,碧野坦言:“我们旅行过的最多也不过占新疆的三分之一的地方。比如盛产长绒棉的东边的吐鲁番盆地,比如开采金子的北边的阿尔泰山,比如出产玉石的塔里木南部边缘的和田一带,我们都还没有去过。”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不能看到作者对喀纳斯湖的精到描摹,不能听到作者面对高昌、交河故城,面对苏公塔的喟叹,不能欣赏作者采访库尔班·吐鲁木老人的动人场面。这自然是一种遗憾。

1981年碧野在《碧野散文选》序言中说:“如果说,生活似火,那么反映生活最快的散文就是火光;如果说,生活如花,那么丰富多彩的散文,就是花的色与香。”这里他说的是生活与散文的关系问题:散文来源于生活,亦即散文应该是作家的心灵感知外部世界的真实记录。

他又说:“散文神驰宇宙,包罗万象,上可以描绘日月星辰,下可以描绘草木虫鱼,纵观历史,横看今世,眺望未来,抒人间之爱,写山川之情,它以美的向往吸引人们的心。”“散文的内容无所不包,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说的是他对散文的内容、形式的看法。碧野写新疆的散文,完全印证了他的这些散文内容观和散文形式观。从《英雄们守卫在帕米尔高原》里,我们可以听到高原的罡风;在《在塔里木沙原上》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漠的太阳;《铁门关之夜》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思古之幽情;从《静静的河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英雄的景仰;在《天山景物记》中,我们从作者对夏牧场细腻精确的描摹中,理解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真爱。审视碧野散文创作的全貌,在其内容和形式方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题材广阔,写法多样。

对于碧野散文,作者自己有颇为精到的自我评价。这些话是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文学创作的漫漫长路后写下的,近乎一种严肃的总结。他认为:“我写的散文,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一方面,我在自己的散文上注意像写小说那般的进行剪裁;另一方面,我又在自己的散文中追求诗歌的意境。”又说:“我的散文不仅得力于现代诗歌的学习,而且得力于古典诗词的熏陶。唐诗、宋词,都是我所喜爱的。诗词讲究音韵。我的散文也力求要给读者一种音韵美的感受。”他还说:“正因为我写的散文注意剪裁,除写景的以外,我的散文不少是既有人物,又有情节。当然,我写的散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它不同于我所写的小说,主要是借人物和情节来抒情。”写下这些话的时候,碧野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大凡抵达这个年龄的人,心境总是格外从容、宁静、清澄,早已抛却了常常伴随年轻气盛而出现的那种轻狂、张扬和不可一世,即使是盘点既往,评价自己,也大体上可以做到有长说长,有短说短。唯其如此,我们认同碧野的自我评说,以为是十分剀切的。

历史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当我们回过头来对既往的20世纪50、60年代所走过的道路进行理性的观照的时候,发现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不足或局限性,比如大跃进的狂热和非理性,这些东西在碧野散文中自然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来加以考察。只有作如是观,才是合情合理的。但文学的价值又恰恰在超越历史。

(选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散文 报告文学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