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振凯的头像

刘振凯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5/19
分享

随感两题

刘振凯

美丽的孤独

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

不应景,不趋时,有时难免被置于孤独之境。这孤独是美丽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寂寞不也就是孤独吗?这孤独是美丽的。

“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杜甫)倘要摆脱世俗之累,就得孤独。这孤独是美丽的。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清”、“醒”就必然孤独。这孤独是美丽的。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坦然作了长达三小时的发言。这时,彭德怀已遭到批判。明明是出头鸟已被“枪打”,荡荡乎张公仍步其后尘,犯颜直谏,难得!因为张闻天的座右铭是“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风节高蹈,傲岸不群,有一个摧之不垮、折之不弯的灵魂。这孤独也是美丽的。

“文革”中,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几百个中央委员举手通过“开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党籍”的决议时,只有一位女同志没有举手,她就是陈少敏。此时,试想她承受了多大压力,自然是极端孤独的。这孤独同样是美丽的。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这“最有力量”无疑是美丽的东西。

孤独者有如一叶逆水行舟的孤帆。孤独之美经过历史风雨冲刷后将愈见其光彩。

孤独者有时难免引发自身的悲剧。他们在自我放逐中,在孤独的语境中寻求对于生命的阐释。

没有孤独的生存是失败的生存。孤独,一种深刻的孤独,是美丽的。因为,“德不孤,必有邻。”

可贵的忏悔

十年浩劫,元戎蒙难,黎庶遭殃,四害横行,人神共愤,上违天心,下背民意。在历史的雾瘴中,人们在苦难中的感知,远比在欢乐中的体味更刻骨铭心。

然而,“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是恩格斯的话。不是吗?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踏步前进正是对“文革”灾难的补偿。历史终归获得了进步。

十年浩劫,更是留给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中最悲怆的篇章,留给他们的是炼狱,是心在流血的无奈,是一部耻辱的警示书。那会儿,感情替代了理智,蒙昧战胜了科学,野蛮取代了文明。国人灵与肉之裸达到了极点,对人性之恶的开发无以复加。对于那一段荒诞、浑沌、苍凉岁月的认知,仍然需要时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吾辈能从灵魂的拷问和反省中得到启示就好。因为忏悔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良心,而隐恶的民族心理,往往是反复作恶的心理基础。事实上,“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不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恩格斯)。

“文革”十年折腾,国人都怀有一颗冰凉而荒芜了的心,置身愁城,举杯消愁愁更愁。然而,人间自有斩乱麻的快刀,人们终于告别了那个痛苦的雨季。劫难既去,亢奋与虔诚消退,无不喟叹:原来如此。历史本由这许多“原来如此”组成,这“原来如此”能使我们逐渐成熟,真正读懂人生。

(原载:1999年11月16日《文艺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