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娜娜散文集《我的礼物,是一枝枯蓬》
一
我曾想一个池塘的夏天,满塘菡萏,蓬蓬勃勃,翠叶如盖。
也曾想一枝枯蓬的前身,清莲一朵,楚楚动人。
现在,这是一束风干的光阴,被我握在手中。那些幸福和美好,连同那些痛和泪一起沉寂、凝缩、干枯……
就如河流的浪花,是因为有断崖和礁石。生活塞给你的苦难和痛,都是你的财富、都是生活对你的修炼。
安阳的娜娜就是怀揣这样的“财富”“修炼”的人。
怀揣过苦与痛的人也是有歌声的,虽然歌声细微,却传之悠远,久久回荡——为那些曾经和正在经历的苦痛与欢乐吟唱挽歌和颂歌。这些歌声虽从泪中脱出,仍有痛的尖刺,却满含希冀与憧憬,无有颓废和沉迷。
——大概,这歌声就是对生活最美的馈赠。就像坊间那句戏谑的话: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散文集《我的礼物,是一枝枯蓬》就是娜娜对生活的歌声和馈赠。
当娜娜把文集交到我手上时,顿感一阵清凉滑过心间。不单单是因为这书有美丽、诗性的名字,不单单是枯蓬所蕴含的特殊的禅性意义!
二
现在,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顺着它的旋律吟完了这首歌,接受了她馈赠的“枯蓬”,于是乎——“你拿走了那些文字,便要承担相应的痛苦。”
娜娜是个喜好电影、喜欢听歌、喜爱读书的文艺女子。她听歌、读书都是极其的投入,她用全身心融入歌声和书中——“读过,听过,看过,想过,内化于心,于是活过。”
用“多愁善感”不如用“敏锐”来比喻娜娜对生活的感知力。“多愁善感”易沦为抱怨者或发泄者,而“敏锐”却能“顿悟”和“发现”。一个人,没有多情的眼和有爱的心,怎能够“敏锐”和“顿悟”?
“生活,岂止是琐碎的千头万绪?生活,不过是琐碎的千头万绪。”
我们都沉浸在千头万绪的琐碎之中。柴米油盐和弥漫的炊烟里,谁不都是平凡者?那些“沉浸”却不“沉沦”的人,我想,他们才都是琐碎生活中的不凡者。
娜娜是个“老安阳”,也是“老安阳”中一个不凡的女子。她写安阳的饮食、生活,探究一座城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进“仓巷街”、“铁狮子街”、“甜水井街”、“文峰街”……古老的院落、门楼、牌坊、窄弄,甚至古树、坑塘、对联……似乎,对她而言都有无限的情愫和眷恋,都亲切无比。游走于老城街道,她就是那个举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深深的古井、沦为废墟的书院、穿城而过的洹河、众多的庙宇、祠堂,八景映照辉煌的殷墟、深沉威严的青铜、可以对话的惨白的甲骨,这些融入生命中的细瓷,在娜娜的内心“失手怕碎,又玉碗盛雪。”
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结!是对一座古城的深爱,也是一个“老安阳”无法排解的“乡愁”。娜娜把这十多万“籽”的“枯蓬”当做随笔,我却认为,她的每一个“籽”都是极其优美的散文,都饱含诗性。
我喜欢诗,于是乎喜欢这些带诗性的文字。因为文字带了诗性,就延展了思维遐想的时空,就多了哲思和咀嚼的味道,让文章多了浪花和珠子。
三
我曾掩卷沉思:一枝枯蓬静立于冰凉的水面,那些曾经美丽招摇的花瓣和硕大碧翠的叶子早已凋零,莲子早已陨落,就只剩一身褐色的孕育过繁华的枯蓬仍旧坚挺着立于冰凉的水面。这多像一个入定的僧尼:身无一物,任何浮华都不会惊动她的内心!
是的,柔弱又坚强的娜娜经过很多事,也从事过很多职业,还当过编辑,父母跟前是长女。俗尘中数次几乎让她迈不过去的坎儿她都迈过去了。当她静下心来虔诚地诵读佛经,不知不觉成为行走于人世的一个佛徒。
“狮弦声裂”,这是她对《金刚经》的一种解读。当我第一次从娜娜的口中听说时,即极为震憾——有极大穿透力的四个字,一读之下,浑身震颤。兽之王——狮之筋为弦,弹奏出的声音足以震慑百兽,令之头疼欲裂。相对于人,佛经自有其深刻的禅理,也许读《金刚经》能让很多迷途中迷茫的人,猛然间醍醐灌顶,明白很多人生的要义,找到人生的归途和归宿。
四
我没有仔细研读过佛经,但我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趺坐的人。
一枝入定的枯蓬,一个趺坐的人,在喧嚣的尘世里,他们的行为或许是相同的,思想或许是相通的。
入定的枯蓬,满身莲子离去的暗孔,虽然空洞有如眢目,却曾孕育饱满的籽实,那些岁月的得与失、物质的有与无、容颜的美与丑、事业的繁华和落寞,都烟消云散,不悲不喜、不嗔不怒、内心如水平静。
趺坐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从熙攘的人群里来,又往熙攘的人群里去,一颗心也始终趺坐着,面对如镜的水面,内心空无一物。
因此,我想,趺坐的人的内心一定有一枝枯蓬存在,枯蓬也一定有一位趺坐的人端坐于内心。
他们彼此珍惜,彼此都懂。
因此,娜娜提笔,在扉页写下:“趺坐的人,才能懂得枯蓬的美!”又认真签了名字。
在疫情刚去的春天,我郑重地收下了她馈赠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