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长鹏的头像

马长鹏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3/26
分享

想念诤臣

古之谀者对盛世的渲染,唯东方朔之《答客难》可读:“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此等盛世,东方朔讽颂之汉武帝时期似有不足,然大唐盛世却足以堪比。在唐太宗李世民治下,房玄龄、杜如晦参与机要,魏征、王珪纠错谏诤,戴胄、刘洎提振纲维,李勣、李靖用兵征伐,马周、温彦博、杜正伦、虞世南、褚遂良等名臣各司其职,开创了辉煌的贞观盛世。贞观之治绝非一人之力,然史家对魏征之功却情有独钟。

魏征本非李世民嫡系,且履历复杂。魏征初仕陏炀帝杨广,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后依次伺奉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诛杀李建成,魏征才转投李世民。一般不忠之人不易得到主子信任,但魏征却凭其独到的见解、机智的谏言渐得李世民赏识,并得以专任善终,成为后世群臣遇合的典范。

史书载,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五十次,呈送奏疏十一件,谏诤达数十万言。谏言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后世无出其右者。其“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等名言,尤为后世推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魏征仍不忘谏言。在给李世民未完成的表书中,魏征谏道:“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 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李世民读罢感慨万千,遂说出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魏征以一人之诤而使天下大治,千古诤臣之首岂是虚言?

贞观之治七十年后,大唐盛世再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姚崇、宋璟、张九龄相继为相,经济迅速发展,天下大治,大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姚崇、宋璟、张九龄之谏诤,也为吏家所推崇。李隆基欲拔擢姚崇,姚崇却向李隆基提出实施仁政、不图边功、严惩亲近违法、宦官不得干政、亲贵不任要职、臣僚不得送礼等十个条件,其八曰“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更是直接要求李隆基虚心纳谏,并明确向李隆基表示:“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李隆基当即全面应允,“姚崇十事要说”名垂青史;宋璟之刑赏无私,犯颜直谏,也为李隆基所敬惮,常常迫使李隆基不得不采纳其建议;张九龄更为耿直,一次玄宗生日,百官多献珍异祝寿,唯张九龄献《金镜录》五卷,尽陈古代兴废之道,颇得李隆基赏识,为开元最后之贤相。张九龄罢相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继任,自此朝中再无杂音。二十年后,安史之乱暴发,强盛的大唐帝国轰然倒塌!

张九龄后三百年,大宋王朝又诤臣倍出,包拯谏诤尤甚。包拯,字希仁,曾任开封知府,后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史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曾向宋仁宗进呈魏征三疏,希望仁宗时时引以为鉴,并多次谏言仁宗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对包拯的建议,仁宗大多采用。一次仁宗应宠妃张贵妃之请,欲任命张贵妃之父张尧佐为节度史兼宣徽使,遭到了以包拯为首的谏官极力反对,最终只能作罢。回到后宫,仁宗生气地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因包拯、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诤臣、直臣倍出,史称宋仁宗时期为“仁宗盛治”。

史上重用诤臣国运昌盛者绝不唯此,然弃用诤臣国运衰亡者亦不乏其人。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博学多才,代齐自立,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萧衍称帝之初广泛纳谏,政绩斐然。但晚年刚愎自用,自恃才高,讨厌直谏。萧衍执政后期,因痴信佛教,屡屡舍身佛门,导致朝政昏暗、腐败横行、民不聊生。公元五百四十五年,散骑常侍贺琛上疏萧衍:一曰州县官员横征暴敛,导致天下户口减少,百姓流离失所;二曰天下官史贪腐侈靡,“罕有廉白者”,应崇尚简朴、整肃吏治;三曰百官“诡竞求进”,靠不正当手段升迁,应公正选才;四曰国库已空,用度仍“目不暇给”,应制止铺张浪费,削减财政支出。贺琛之疏可谓深切时弊,有的放矢。但萧衍看后勃然大怒,叫来贺琛当面责骂:刺史横暴、太守贪残、官长凶虐者谁?奢侈无度,难道说我?弊端乱政等可有具体事例?若没有,你就是欺罔朝廷!贺琛虽敢上疏直陈政弊,却终不能死谏,只有谢罪作罢。此后萧衍更是专信佞臣朱异,引进乱臣侯景,最终身死国灭。临终前萧衍自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令人唏嘘。

贺琛遇能主而不敢死谏,最终萧衍饿死宫城,贺琛也没能光耀后世。一千年后,海刚峰虽敢死谏,但嘉靖却不纳谏,大明王朝衰败的命运仍无力回天。

海瑞,号刚峰,曾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右佥都御史等职。任职期间打击豪强,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有“海青天”之誉,其给明世宗朱厚熜的《治安疏》尤为著名。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由于无嗣,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即嘉靖帝。嘉靖帝在位早期还算英明,但为了追遵生父为皇帝,与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连年抗争,历经二十年,终将生父朱佑杬追封为兴献皇帝,并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史称“大礼仪之争”。此后嘉靖变得独断独行,刚愎自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爆发“壬寅宫变”,嘉靖几乎被宫女勒死。此后嘉靖帝移居西苑,潜心修道,任用奸臣严嵩专国二十年。海瑞为此向嘉靖上“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之《治安疏》,直言嘉靖“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言嘉靖“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此无异于骂嘉靖君不君、父不父、夫不夫!言嘉靖治下“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并揶揄嘉靖年号“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直言“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陛下之误多矣”。海瑞明知奏疏直戳嘉靖之要害,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便抬棺上疏,可谓死谏。虽然嘉靖最后没杀海瑞,但却没想也没有机会纳谏了,十个月后,嘉靖帝驾崩。而大明王朝也每况愈下,最终被清王朝取代。

历史虽不简单重复,结果依旧大同小异。翻看浩瀚的史籍,每每令人心惊。

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也统一了言论,万民齐颂始皇英明。及胡亥继位,任由赵高指鹿为马,朝中更无二言,大秦帝国仅二世即亡。无诤臣直言,其兴也忽,其亡也速!

楚王熊槐迷张仪,宠郑袖,屈原投江,终被秦王扣留,客死他乡;吴王夫差亲伯嚭,存勾践,子胥殒命,终被越王所败,自吻身亡。

高祖刘邦听樊哙,信周昌,滕公屡谏,赢得楚汉之争,君临天下;文帝刘恒问贾谊,启冯唐,亚夫留用,遗惠景帝一朝,文景并称。

东方朔评东周列国“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放眼中国历史,岂非用诤者强,无诤者亡?诤臣之重,夫复何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