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长鹏的头像

马长鹏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0/22
分享

以一幅楹联习作谈联律宽严

加入了一个楹联学习群,群里会定期以某景区为题,要求学员习对,本期题为“槐树洞”。网上一篇百余字的槐树洞景区简介非常引人入胜:“游天下名迹,群峦环拱之处,必得山川之奇;清流独出之时,定多风景之秀。槐树洞有名于辽、金;大盛于清、民。虽屡遭毁圯,而风色不减,道其因也,山水俱出于本然,文物都合于灵妙。上依冈峦峭壁,下临茂林清泉,古木掩映,宝塔玲珑。集五行于一身,攒万象于一坳,构制小巧,一应俱全。近都市而不染红尘,出天然而不乏雕琢。香客以为清修之府,文士视如出尘之境。可览胜景,听流淙,煮香茗于泉边;或觅奇石,探古洞,采传说于故老,无不怡情而快意也。”

槐树洞景区面积很小,各景点也以小见长,如著名的止水塔现仅存2.6米、戏水神龙头一尺见方,辽西第一泉也不过方圆二尺,很小的景区,却容纳了众多小巧的景点,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槐树洞历史悠久,主洞形成年代已无确切时间可考,人类开发的历史远至五千年以上,两株夫妻槐树龄近千年,涌泉寺几经翻修,也有数百年历史,曾是远近闻名的礼佛圣地。几多思考,决定以景区之小全、历史之悠久两方面入手,拟了一联习作:九尺石塔,戏水神龙,䄂珍奇景隐峦坳;千年古槐,生辉涌寺,正法眼藏灵洞天。上联历数景区小巧之妙,下联尽陈景区历史之悠。写下联尾句时,本想直接以悠久正佛灵洞天相对,但自觉这样写太平白,联意虽出,绝不出彩。便搜了很多佛门术语,一句“正法眼藏”吸引了我,这是佛教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景区虽小却能吸引香客的原因定是得道高僧佛法无边,使洞内佛法逾灵,就此定稿交作业。

一般对我等楹联初学者来说,评定一副楹联好坏的标准首先是联律,若失律则为不合格。因此习联为多句联,会在基本平仄、句脚格律、词性对仗几方面综合考量。自检了一下,基本格律说得过去。句脚格律却不符马蹄格。目前主流多句联句脚格律多为马蹄格,即上下联各分句句脚都是依两平两仄的马蹄格进行交替,依上联为例,句脚关系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仄相反。但也有使用其他句脚格律的,如鹤步格,也称李氏规则,即上下联各分句句脚是依单平单仄规则交替;龙形格,也称朱氏规则,所有句脚与联脚均平仄相反,上联仄收,其句脚皆为平,下联平收,其句脚均为仄收,因此格句脚变化少,多少会影响到楹联的韵律之美,很多人不提倡使用;句群格,多用于特长联中,联意有多个句群组成,全联句脚未必有规则,但句群内联句句脚依然是遵循一定规则。除马蹄格外,其他句脚格律《联律通则》虽未明确失律,但相比之下还是以马蹄格为优。

就楹联词性对仗而言,工对必须词性对仗完全正确,但意境上佳等特殊情况也可例外,称为宽对。《联律通则》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楹联创作中由于对仗的需要,适当地应用借对,可以使联意的表达更流畅。借对可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所谓借音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如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整联显得极工。所谓借意指借词的另一个意思与本来不能成对的词成对。如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原意为到处都欠着酒债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少有。此联字面看“寻常”与“七十”根本不对,但古人一“寻”为七尺,二“寻”为“常”,如此借意,以“寻常”对“七十”就可成对了。在创作实践中,不管借义还是借音,一般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使用借对是为了对仗工整,若故意为之就会弄巧成拙。此外借对时尽量使用容易识别的借对,不能过于生僻和晦涩。否则读者识别不出来就会认为联的对仗不工整。

结合以上联律评定自己的习联,确有三点不足:多句联非马蹄格、“神龙”与“涌寺”对仗不工、“正法眼藏”借意失当,与“袖珍奇景”失对,以联律严判,被判为不合格。对初学者而言,应扎实学好楹联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绝不能好高骛远,未走先飞。习联的一点体会,与学员共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