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长鹏的头像

马长鹏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5/17
分享

黔中拾珠穿对偶

贵州,春秋时属楚黔中郡,战国时属夜郎国,现简称“黔”或“贵”,谐音非富即贵。癸卯夏中,走马观花贵州行,方知贵州山灵水秀,果然有“自大”的资本

云淡风轻,两重金顶欲迎圣;山高壁峭;一柱雄峰直抵天。

接近天空的是山,更近天空的是山峰。云贵高原的武陵山脉海拨很高,主峰梵净山更高。在梵净山的红云金顶,感觉自己真的可以摸到天了。梵天净土,岂止是善男信女的向往?

梵净山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辰阳三山谷,辰水所出。”三山谷即梵净山,辰水为锦江。梵净山得名于明初,万历皇帝立《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誉梵净山“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

梵净山有两座金顶,老金顶高,佛光普照;新金顶险,瑞气绕围。限于个人体力,只能登一顶揽胜,新、老金顶难以取舍。梵净山的标志景点蘑菇石,是通往两顶的必经之处。说话声音大了都怕震掉的蘑菇石,似方向标,将自己的心引向了红云金顶。

明人张简臣诗云:“梵净实为郡祖龙,平地突起凌苍穹……二百余里青难了,一峰秀插白云中”言梵净山平地突起,红云金顶秀插云中。武陵山脉海拔很高,可身在武陵山脉之中,却感觉不到是在高原。高铁车速很快,乘车飞驰却不觉生风;飞机航线很高,乘机越海亦不觉恐高。其实高低快慢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山脚下仰望红云金顶,顶外蔚蓝,不见白云游动,只不时有雾气缭绕,金顶时隐时现。在内陆仰望白云时,大都呈絮状,固态漂浮于空中;乘机飞行于高空时,眼见白云似雪山般阻于前,客机亦无需避让,仍一头钻入其中。云不过是雾气而已。张简臣远观为云,我辈却是近览,金顶周围只觉浓雾缭绕,不觉有云也就不足为怪了。

红云金顶筒状直插天空。前人在岩壁上凿出仅容一人攀爬的石阶,自山脚向山顶盘旋,阶梯两侧固定两条铁索,供游人攀爬借力,更主要的是维系游人安全。开弓绝无回头箭,登顶亦无回头人。自己平时是很恐高的,但也只能一往无前,手脚并用,调动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完成登顶。

红云金顶似被神斧劈过。还好仙人用力适中,神斧轻落旋起,只将山顶分为两峰,斧痕被人称为“金刀峡”。后人在南峰建释迦殿,供奉释迦佛;北峰建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二峰之间以拱桥相连。盘环在两顶之间,举目四望,梵净美景尽收眼底。

登顶之前一直犹豫,选择登顶目标。选择了红云金顶,仍心心念念老金顶。站上红云之巅才发现,最悦目的竟是远观老金顶。红云金顶二峰并列,一柱冲天,奇险无比,身在其上却无法体验。在红云两峰之间左右徘徊,更多是为找寻适合观看老金顶的角度。想来彼时在老金顶的游客们,所想也是如此吧。

使尽浑身解数,爬上峰顶,却开始忽略脚下的奇险壮美,忘记惊恐的攀爬过程,只为欣赏更远的美景。人生大抵如此。

七孔碧波,恨难七窍皆成色;九曲玉带,疑抵九天已是仙。

若在太空远观,地球的主体是蓝色的,那是海洋;大片无人区是黄色的,那是沙漠;星星点点的绿色才适合人类生存。稀缺才更珍贵。踏入荔波小七孔景区,满眼都是绿。山是绿的,树是绿的,水是绿的,鱼是绿的。秀山绿水,荔波更显珍贵。

在我国古文化中,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不同的文化积淀,七尤甚,世间万物好像都与七有关。一周有七天,头部有七窍,北斗有七星,白光由七色组成。国人也很喜欢人为创设含七名词。王粲、孔融政见不合,仍并称“建安七子”;嵇康、王戎性格迥异,却合叫“竹林七贤”;就连天子供奉祖先,也仅上朔七庙。荔波孟柳风情小镇的群峰之中,那座长仅四十余米横跨响水河的小桥,桥下也留着七个桥孔。桥面布满麻石条,桥身爬着藤蕨蔓,桥下是绿色的涵碧潭。整个景区便以七孔小桥命名,曰小七孔。

据说古时响水河是黔、桂两省的界河,走在小七孔桥上,你便脚踏两省了。看了下地图,小七孔离广西还是有段距离的,传说是不可靠的。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是古黔南通往广西商旅的交通要道。桥首原存的两座石碑,一为《修碑》,记叙筑桥功德;一为《万古兴桥碑》,刻“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诗朋文友泛舟夜游赤壁。江面水光接天,小船飘飘似羽化成仙。苏子为美景所俘,净忘贬谪之苦,有感而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徜徉小七孔景区,秀山绿水扑面而来。湖边竹影摇动,水面群鱼戏游,山光水影,秀色可餐;绕涧缓行,涯边飞瀑挂川,谷内河水潺潺,似仙乐贯耳;林间草树芬芳,似山肴野蔌,杂然前陈,美味扑鼻;穿瀑而过,虽不能酿泉为酒,飞瀑飘落成雾,入口甘洌,与仙境何异?身处仙境者岂非仙人?

苏子夜游赤壁时虽愉悦异常,只不过感慨“目遇之而成色”。其实七窍均可感知世界,走在小七孔景区,七窍所感皆成色矣。

飞架峰峦,虹桥一线过云海;直通霄汉,天塔三尊守路神。

贵州是国内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全境都是喀斯特地质,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是好山,水是好水,田是好田。只是苦了村人,游山得越山,玩水得越山,种田还得越山。

槽渡河大峡谷纵贯平塘县境,将平塘一分为二。近千米宽的大峡谷,让平塘人只能东西相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诗,传情的月光让人追思了千年,可那真是天各一方呀。槽渡河峡谷两岸虽只千米之隔,当年有情人也只能相望无闻,泪洒衣襟。

天塔高耸,一桥飞架西东,天堑变通途。此前织网目光,峡谷传情三月至;如今入云天塔,鹊桥相会一时成。

都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可自己一介布衣,去了多次北京、深圳,却也没觉得自己官小、钱少。可见到平塘特大桥的第一眼便双目惊睁,真真正正知道了:什么是桥高!

三座天塔平地拔起,直入云霄。自塔颈飞瀑般散落三组斜拉桥梁,生生拽起一线天途。东西穿行之车,似为牛郎织女送信的鸿雁,穿梭往来。不时有高云飘过,塔尖隐入云端,斜梁若隐若现,似有仙人牵引;偶遇低雾弥漫,塔基陷入雾里,桥面漂浮雾上,可见天桥真颜。

乘高铁在山岭间穿行,如此美景定会擦肩而过;搭乘航班在高空掠行,大桥就成了微缩景观,不可能如此震撼。感谢贵州的友人,借车予我自驾穿行黔中,得遇天空之桥。感谢贵州人的细心,凿山构筑天空之桥服务区,让天空之桥惊现眼前。

揣起浮想联翩之心,返回高速驾车过桥。想留下浮空而过的仙境品味,便一路摄影过桥。闲时回看视频,桥面宽阔平坦,桥索粗壮坚固,两侧护拦阻险,迎面隧洞幽深。自驾行大半个贵州,驶过的桥梁隧道无数,其实看起来与驶过平塘特大桥的感觉并无区别。

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作《爱莲说》,言君子之花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濂溪先生果不欺余。

四海巡游,二郎静仰开三眼;八方辐辏,万众趋前问九天。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在人类的认知历程中,我们居住的星球曾是世界的主宰。中国的先哲虽然很早就创建了“宇宙”一词,但那时的宇宙,绝不是现在的宇宙。

地球大无边际,却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兄弟;太阳系距银河系中心据说有三万光年之遥,如太阳大小的恒星,银河系有千亿以上;银河系也不过是更多河外星系群之一,所有河外星系总称为宇宙。宇宙无边、无际。

古人认知有限,想像却无穷。西方古时政教合一,异教者可以判国论。华夏自古宽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官方的信仰还是决定教义的兴衰,官家信佛则抑道,官家奉道即贬佛,千百年来,儒、道、释水火不容。不过有一神仙例外,儒、道、释三方共尊,官方定名二郎神,国祀称号郎君神。传说二郎神有三只眼,中间那只直立,称天眼。李白《蜀道难》中“蚕丛”、“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位国王,据说蚕丛就有三只眼晴,第三只眼被称为“目纵”,二郞神的天眼可能由此而来。二郎神平时闭上竖眼,姿容益丰;天眼一开,洞悉万物,威力无穷。

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是渺小的,人类能在渺小的地球上探索无穷的宇宙,只能借助天文望远镜。科技越来越发达,镜体越来越大,看到的宇宙空间越来越广。直径几十、上百米似眼球般的镜面,需要掘出更大、更深的眼窝才能安放。要建造一个能容下一座直径五百米的天文射电望远镜的眼窝,需要耗资巨万。靠两条腿,一双眼,两院院士南仁东行遍大半个贵州,硬在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找到了一个能安放巨眼的天然眼窝,为国家节省了巨额开挖眼窝的基建费用。

摆渡车盘山而上,抵达观景平台。天眼稳稳嵌在眼窝内,仰望苍穹。四周丘峦连绵,似神人安卧休憩。看天眼的新闻图片,在翠绿的群山之中,天眼异常醒目,似纯净的天然翡翠镶了一颗明珠。俯瞰天眼,恰似二郞神立目圆睁,洞察太空的神秘。

平塘的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与河外星系的沟通必将造福全人类。这是国人的骄傲,称中国天眼恰如其分。

定广雄关,今古从无城下耻;鹤林及第,滇黔始有状元名。

夏、商以来,滇、黔一直与中原政权分分合合、若即若离。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十余年的小分裂时代,重新统一中原时却放弃了滇、黔。潘美、曹彬奉命南征,太祖认为大理为外邦,可暂时不统,潘、曹便只灭南汉而归,此后滇、黔一直被以外蕃相待。《元史·郭宝玉传》载,郭宝玉认为“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滇、黔得以在元朝重归中原版图。明、清之际,贵州的行政管理时土时流,政治、军事地位相对较弱,导致贵州的名胜古迹相对较少,位于黔中腹地的青岩古镇,是贵州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

青岩古镇为驻军而建,地势险要。古镇城墙绕山游走,防御敌寇。岁月流失,其他城门早已随风而逝,只有定广城门,岿然屹立。城垛炮口圆睁,时刻注视来犯之敌。拾级而上,城楼巍峨,引领古驿道穿关曲行。古来滇黔虽非兵家必争之地,古镇也历经多次战火。庆幸将士守城英勇,古镇城高池深,外贼内寇,从未攻陷城门。历时四百余年,古镇仍街路依旧,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青岩古镇因住民而兴,街巷古朴。石街、石院、石墙、石凳,简约宁静。明清以来,华夏战火纷纷,但闭塞的交通,却使古镇成了避难的后方。古镇虽然面积很小,不过三平方公里,但古迹众多,寺庙宫祠有百余处。

古镇状元街一号为赵以炯故居。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清光绪十二年获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滇黔状元及第第一人。戊戌变法领袖李端棻特书长联祝贺:“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岂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鹤林被光绪钦点状元,本有弥补滇黔状元空白之意,鹤林并无太多政声可见一斑。但赵以炯高中状元,绝非浪得虚名。府门两侧悬挂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尽显主人修为。故居内陈列赵以炯手书楹联“振挺文如曾子固,清高品是席君从。”集句联“山水娱人岁月长,忠孝临民父母同。”字体圆润秀逸,轮廓分明,飘逸而灵动。

参加殿试时,光绪帝出一上联“东津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能为摘星汉?”赵以炯略加思考,对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愿作探花郎。”对仗工整贴切,符合君臣身份。看来光绪钦点赵以炯为状元也算实至名归。

贵州大地,秀山灵水。徜徉自然美景之中,撞见文化气息浓郁的状元府,品诗评字,学画习联,别有一番韵味。

吊脚钩拦,寨依山势天接水;芦笙踩跳,舞动风情曲绕梁。

华夏虽以汉民族为主体,但有史以来,中华大地一直多民族聚居,共生共存。历史上不时有强悍的少数民族,骁勇善战,不畏汉人的强大,争霸中原。所谓太刚易折,太柔则靡。几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因好战而在历史的车轮下化为齑粉,不知所终。比如雄霸漠北的匈奴人、纵横北方的鲜卑人、建立辽国的契丹人、消灭北宋的女真人,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少数民族,现在只存在于史籍中。

苗族也是一个善战的民族。上古时期的战神蚩尤,传说为主兵之神,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祖”。蚩尤曾打败过炎帝,《逸周书·尝麦解》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苗族人民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苗人虽刚,却从未称霸一方;苗人更柔,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刚柔并济的苗人如今分散在世界各地,聚居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看似很大,占地五十平方公里。西江千苗寨其实很小,不过是白水河两岸的几个山头。

一到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广场,就以为到了苗寨。高大的景区牌坊,壮观的头饰型状建筑,感慨苗寨果然有民族特色。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苗寨。

摆渡车盘山而下,道路狭窄。随后还需步行入寨,两侧山峰耸立,树影婆娑。虽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心中仍不觉生疑,寨子会建在深山之中?

站上苗寨观景台,顿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之感:弃车步行,路初狭,仅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

成片的吊脚楼自脚下蔓延开去,爬满了青翠的山腰,偶有绿树钻出,楼顶亦将树冠包裹,宛若楼间的一片草坪。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将苗寨分为两区,苗人依山搭楼,傍水而居。苗寨称西江,穿寨而过的却是白水河。千年之前,“西”氏苗人到此向“赏”氏苗人讨地聚居,“西”是苗人姓氏,“江”本为讨取之意。千年过后,此处的白水河开始叫西江。

观景台通往景区中心的景观路,依山脚绕行。景观路显然为游人而建,苗人穿行山寨却很少绕行景观路。紧密的吊脚楼间,大都留有羊肠小路,苗人可以自由穿行寨间。远观成片的吊脚楼,鳞次栉比,紧紧相依。每座吊脚楼看似相连,却又空间独立,分合有序,苗人可以走楼间小路,也可以在吊脚楼内穿堂而过。平时生活独立,战时成为整体。团结协作,是苗人赖以生存的法宝。独立自主,适时开放,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巅的根源!

注:原文发表于《楹联博览》2024年9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