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栽秧酒
小满过后大雨连连,农村正是插秧的好时节,几天的大雨,让原本能耕种的梯田,活像一个明晃晃的大月亮。留守在家的男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忙脚乱。老黄牛肩上扛着枷档,在纤绳的加持慢悠悠地前进。女人们用锄头刮起了田里稀泥默契了田埂。田要耙到匀匀称称,不能有丝毫凸凹不平,因此极考验耙田者的手艺。农人双腿牢牢地站在移动的踩耙中间,身体站得直直的,保持好平衡,稍有差错,就有可能从踩耙上滑到水田里,弄一身泥。田耙好了,就准备栽秧了。每到此时,我都回想起小时候的栽秧酒。
栽秧最难的事是请活娄,我们石泉农村把雇来栽秧的人叫活篓。早起兴换活娄,就是你帮我干一天,我到时再帮你干一天。后来由于大半的农村妇女和年轻人不愿干体力活,就按照当地的平均工价付工资。因此就发会展为给钱。因为农村的体力活费时费力,大家都很忙,很少有闲时间帮助别人,而农村又有好客的习俗,故家家都对“活娄”都热情招待。农村又有“晕秧子”之说,就是泥水把秧苗给搞晕。由于过去靠天吃饭,老天不下雨,秧苗就栽不上,秧苗只有喝足水水才会“晕”。田里插完秧,意味着静等收获,因而要大办酒席庆祝。传说栽秧人酒喝得越醉,充沛,秧苗长势就越好。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喜庆的节日。不过栽秧酒没有固定的日期。只要哪家请人栽秧,哪家办栽秧酒。
一般栽秧的前一天,农家小户都要去集镇买酒、买烟、买水果、瓜子和各种蔬菜,还杀鸡宰鸭,还要把腊肉煮得皮开肉绽,汪汪流油,像是办什么喜事。一般要预备好几席,而且席上的菜必须办得格外丰盛。这些宴席有的招呼栽秧的人,有的招呼亲朋好友。一般主人家提前好几天邀请自家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伯伯、相好的姐妹朋友来赴宴喝栽秧酒。也会把孩子的老师邀请来喝栽秧酒。作为农村的老师在栽秧和打谷的时候,你可以大饱口福。如果你受到邀请,那么你将是家长最尊敬的人。只要邀请,你是要去的,除非你工作实在太忙走不开。如果你执意不去,主人家可能会觉得很没面子。俗话说“秧半天”,意思是上半天栽秧,下半天喝酒。所以无论哪家栽秧都预计半天栽完。
到了栽秧这一天,主人会给抽烟的活篓每人一包烟。等到秧苗都扯得差不多了,主人就挑着捆好的秧子,往田里从不同方位按照大约两米的距离打秧子,这也非常考眼力。栽秧技术最好的人称为“秧把式”,走头的秧把式又被称为“扯线的”,不用牵线,不用尺子,秧把式均匀地栽出一目秧苗。横直斜都要成一条直线,速度也最快快。排第二第三的也都是秧把式。他们对比着第一目飞快地追赶排头的。大集体年代,我有一个姓石的伯母,最爱开玩笑,她栽秧的速度快,水平也高,横直斜均匀,由于都是退着前进。她经常用屁股去蹭那些凡是和她平辈的男人的头,弄得男人脸红又不好意思生气。最后就让她当扯线的。有人也试投赶上她好报上一次被屁股蹭头之“仇”,可无论插得速度怎么快,就是赶不上,她得意地哈哈大笑。你从远处看,就会看见,她两手如飞,就像鸡啄米,身后均匀整齐地排出一畦秧苗。当然栽秧也有乐子,那就是唱花鼓子,说黄段子,骂笑。经常弄得女的笑骂道“那个砍脑壳死的”“你个背万年时的”“你个挨刀死的”。男人边栽秧边和身边的同辈开玩笑,有时候也唱花鼓子对骂取乐。这样,一个田在大家的嬉笑诙谐声中就栽完了,让人一点儿也感不到疲乏和劳累。当然,才学栽秧的往往就是去补那些空缺的部分,俗称“补洞洞鱼的”,我学过几次栽秧,结果都是“补洞洞鱼的”,永远也成不了所谓的“栽秧的活篓”,更谈不上把式。当然,也有“不扯线”的,那就是围绕田坎栽,这要求栽秧的整体水平较高。大家现栽好自己的横直斜,然后整体拼凑起来,每行都是一条直线。这就是“栽巴田弯”。有时候田里剩下的面积较大,不便于多数人一起干活,就会留下一两个人来栽秧,俗称“栽掉庄子”。我栽过一次“掉庄子”,不过速度太慢,最后栽完了的人给帮忙我补上,才完事。活篓只要栽完秧就万事大吉。可以抽烟、喝茶。可主人家里却忙得不亦乐乎,先是趁活篓栽秧的时间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清洗各种茶具茶杯、各种餐具,还要做早饭,泡茶。
主人会将关系特别密切亲朋好友请来家里招待。客人们可以去栽秧,也可在家喝茶,但栽秧是不付工钱的。邻里不会栽秧的妇女们,也会跑来帮忙。洗菜的、洗菜、切肉的切肉,摆盘的摆盘。家里的主妇可就忙得汗流浃背,忙里忙外,找各种食材。要炖鸡汤、要炖莲藕。还要炸的炸,煮得煮。煮熟的鸡蛋要切开在盘中摆成一朵花。凉拌莲菜也要摆得有模有样。各种菜素都要弄得色香味俱全。还要泡上一壶好茶。
栽秧人栽完秧满怀轻松地走回来。主人则赶紧倒茶的,倒茶,散烟的散烟。小方桌上摆满了瓜子、糖、香蕉、梨等水果。当然散烟也好,递水果也好,都得先给“扯线人”,这也是对他的技术的肯定。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扣瓜子、吃水果,喝茶吞云吐雾,聊着家常。
等瓜子、水果都吃到差不多了。小桌就换上大桌,各种凉菜会端上桌子。最尊敬的人都会被请到。当然“扯线人”会被安排在坐在上席的正中央。当然,有小学生的,学生的老师也会被请来。那么“扯线人”就紧挨着老师坐。因为农村人讲究孔夫子最大,都敬重文化人。这时候一屋子干活的人都成了“最尊贵的客人”。主人会先敬老师,感谢他对子女的教育,期盼孩子成长。敬完老师,就是向“扯线人”敬酒。然后才是各位长辈。当然,桌上的公鸡头永远是留给“扯线人”的,有感谢他排好头之意。最后大家六位高升、八匹马猜拳划令喝得不亦乐乎。一个个都成了红脸关公。
吃完饭,主人会给各位客人倒满一杯茶。让大家扣瓜子,吃水果,抽烟。然后向各位栽秧人支付工钱。然后大家算去。主人家则忙着收拾杯盘狼藉的桌子。
当然,“小满栽秧家吧家,芒种栽秧普天下”。小满栽秧只是开了个头,喝栽秧酒从此拉开了序幕。
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都涌进了城市。农村的部分地方,机器早就代替了人力。虽然有的地方还在办栽秧酒,但远没有小时候的栽秧酒热闹。栽秧酒也逐渐淡出了视野,成了一种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