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本源的头像

马本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7
分享

童年的端午节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是姑娘大姐和全家人团圆的日子。在五月初四的节日里,全家人一早就开始忙碌,开始商量着接客。我跑到离我家十几里路的大姑家接大姑。这倒是我很高兴的事,因为只要我到了大姑家,大姑就会给我抓些花生啦、葵花籽啦等东西。然后给我做顿好吃的,就随我回了家。二姑和三姑离我家不远,所以正月初五一早,哥哥就去接她们。爸爸则一早去接大伯和二伯。队上的邵德莲和陈书友哥也被接到家里来,而大哥则去接堂姐。所有的亲戚都接了回来,大家就在一起家长里短说起了自己的心里事,想不开的,解不开的疙瘩都在亲戚和长辈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中消散。当然死去的大姐和小姑是要我一早烧香,用语言祷告迎接的,表示接她们回来过节。晚上还要烧纸,送他们“回家”。

端午节这天照例要搅神凉粉。父亲去割艾蒿等的时候,大哥就到小河沟边的一棵所谓的神仙树上采摘叶子,神仙树的叶子上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大哥采摘了一大把,拿回来交给母亲。母亲早已烧开了水。用开水将神仙树的叶子烫化,再搅拌溶解,放冷却,再将沉淀好久的草木灰溶液过滤掉渣滓。然后将草木灰水倒入溶解的神仙树叶中,再搅拌均匀,只见搅拌后的溶液凝成果冻似的一团,最后将其起切成块,就可以做成凉粉使用了。再将凉粉块加些酸水和辣椒、盐、香油、蒜泥等就可以做一碗好吃的凉粉了。因为原料主要来自树叶,又不能沾猪油,传说是神仙可以食用的,所以我们这里就叫“神凉粉”,有的地方又叫“神仙豆腐”。传说做神仙豆腐的方法是观音老母教的。儿时的端午节,人人都会在正午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神凉粉,算是对神明的敬重。

端午节是艾蒿和昌蒲的节日。父亲在天刚开亮口就到小河边割艾蒿、采菖蒲。鸡屎藤、荆芥、金银花藤、过路黄等都是好东西,常常背回来几大捆。扛回来摊在院坝里晒干。然后在里面抽两根艾蒿插在门头的左右两边,又在艾蒿上挂两株菖蒲。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这标志着家里正式过起了端午节。当然如果碰到乌梢蛇,父亲是想办法要捉住的,拿回来装在瓶子里,倒上几斤上好的包谷酒。等过了一个星期,就成了他招待老年客人精品饮料。艾蒿晒到院子里,满园飘香,蚊虫不敢来。父亲还会从家里拿出头年晒干的艾蒿,用石臼碾成艾绒。加些雄黄,用纸裹成蚊香。经常放在屋里熏蚊子,也是我家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有的亲戚也会采撷艾蒿和菖蒲晒在我家的院坝里。所以端午节这天,我家满园都是艾蒿和昌蒲的味道。

端午节是炖腊肉、喝雄黄酒的节气。鸡、鸭、鱼、肉当然必不可少。母亲拿出一块腊肉放在火上烧掉猪皮,洗干净放在锅里猛煮,再放些今年刚晒干的竹笋、丢些花生、香菇、野生灵芝、新出产的四季豆。等炖到锅内香气四溢,再将半盆洗得明晃晃的鸭蛋倒进锅。等肉煮得油脂四溢,就将肉捞出来配菜。菜是青椒炒腊肉,莴笋炒腊肉、鸡蛋炒腊肉等等放满一大桌。最后还要做一个春芽子炒肉。最后出锅的当然是臭豆腐蒸肉。菜从四周往中间挨挨的放。鸭蛋是一人一个。凉菜是一样两盘。菜摆齐了,就摆酒盅和筷子,不管你喝不喝酒,都要放一个酒杯,酒杯里有大蒜和雄黄。父亲抡起酒壶,挨个地给客人倒上酒。第一杯酒倒得很少,主要是淹没大蒜和雄黄。父亲端起酒杯往地上一泼,算是先敬逝去的先人。然后大家端起雄黄酒,能喝酒的喝酒,不能喝酒的就在手上,身上四处涂抹。听说这样以后可以防止蚊虫和毒蛇咬伤。随后大家开始吃鸭蛋,吃菜喝汤。当然能划拳的划拳,六位高升、八匹马、五魁首。一片祥和欢乐气氛在院子中弥漫。吃的主食当然是粽子,是母亲亲手包的,早几天就包好了的,中间有一颗枣。吃的时候粘着白糖和芝麻面吃,可爽了。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吃粽子,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味道香。

等到吃饱喝足,宴席散去,母亲拿出五色线和五色布。姑娘们也拿出看家的手艺。开始做起女红来。在那时的农村,学得一手好的女红手艺,是出嫁前必备的基本功课。父亲则拿出陈年艾叶,这种艾叶是父亲专门采摘为做香囊而准备的。大家开始穿针引线,用剪子裁剪香囊布。先做床头的,再做佩戴的。把艾叶放在布中间缝起来。再绣上精美的图画,做上挂扣和吊坠,香囊就做好了。那时候,我们兄弟姐们经常一个人胸前挂一个,母亲说是这是我们的保命符,据说可以驱除魔鬼。

晚上,父亲还带领我们到河边祭拜河神屈原,据说屈原不甘心祖国灭亡而投汨罗江而死。所以我们世代都要向屈原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自己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然,离我家不远的汉江是经常举办龙舟赛的。因为有那么多的姑娘大姐来我家做客,我们姐妹得陪着,所以很少去看,据说很热闹。

不知怎么的,现在生活的水平相当于过去不知要高多少倍。可是我总觉没有儿时的端午节热闹。很少有人喝雄黄酒了,据说雄黄有毒,不过我们喝过那么多年雄黄酒,却没见谁中毒。倒是端午节中的习俗变得越来越随意了。我倒是希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古老的传统习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