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农农村见面是说吃的。见了面第一句话是问:“你吃了吗?”吃了就说吃了,没吃就说没吃。为了显得有修养,常说吃了,久而久之,人们成了习俗。见面本来打招呼,一方问吃了吗?另一方回答是吃了。但要是对方,刚从厕所里爬出来,回答吃了,那不是很尴尬?所以一说到下馆子和吃大餐,没有人不高兴,难掩内心的喜悦。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吃和穿仿佛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两大问题。由于山高林密,山大人稀,全家和左邻右舍所住的房屋都是低矮的房屋,土做的墙胚。因为经不起雨水的袭扰,被冲蚀的千沟万壑,门前的楼户柃料都用一根高高的木桩支撑着,大多数墙体看起来都面目狰狞的可怕。村子里茅草屋和石板屋参差可见。村子里出山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放眼望去除了一道道梁,就是一座座山,一往无际,没有尽头。童年的印象里空空肚子仿佛是永远填不满的坑,时常饿兮兮的。不光是我大多数的同龄人,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总会有相同的记忆。哪家饭熟了?不管干净不干净,卫生不卫生,我们准能猜出煮了什么饭?煮了肉没有?来了哪些客人。如果在哪一家能吃个肚儿圆,那准会是最开心,最满足的事。
爸爸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到地里干活,烧土粪犁地,耙地,种洋芋,锄草犁地,耙地种玉米,锄草锄草,还经常清活粪挑水粪。自家农活刚刚告一段落,就给人家挑粪,还牛活粪和人活粪。妈妈在家也是固定的:天不亮就起来挑水,烧开水,刮洋芋,切菜炒菜,推磨,做饭,喂猪洗衣服。虽然母亲累的两手不闲,但依然不能按时按点吃饭。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的碗都比较大,每个人一顿饭都要吃上个三大碗。虽然吃得多,可是一个个仍然面黄肌瘦,浑身乌漆麻黑。那时候家家都有一口石磨,石磨上插着一块木楔子,楔子上有一个五厘米大的孔,孔上挂着一个个长的木柄。木柄推动石磨做圆周运动,而上面的石磨有一个孔,把玉米等装在桐里。在石磨转动的时候就可以把玉米碾碎。石磨又沉又重,对于一个体弱,或者没有力气的人,你是绝对推不动的。那个时候一没有一个扎实的劳力来回摇好半天,就磨不出一家人吃的粮食。加上每家至少有五六人吃饭,要磨好五六人的玉米面。没有一个扎实劳力来回摇上几个小时绝对做不出来。食物大多数是玉米面或者土豆。由于家家都少油,常常两个人天不亮就起床刮洋芋,等到八九点才刚好做够五六个人吃。由于长时间的劳作,母亲常常喊腰疼,父亲和其他人一样,每次回家衣服都是湿的,汗渍过的布上都透着一道道盐霜,有几次我跟着父亲来到地里,我看见父亲挑着满满两大桶猪粪在山坡上飞跑,再看在其他地里干活的邻居都是如此,我的心里只有内疚和感慨:感慨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个头?
那个时候每个星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赶场。为了赶场,父亲每年只要稍微有空就上山打柴,把花柳木一根根背回家,然后锯成一节一节的。码成跺,然后再慢慢阴干。赶集的时候,早早起来码在柴架里,胡乱的吃了饭,就挑着柴架去赶集。扁担在肩上像一条不安分的虫子,上下窜动。30里的山路,父亲在集市上卖了柴买回来盐和火柴,还有一袋化肥。而我哥哥姐姐则是轮着放牛,看着牛在树林间穿梭,帮助牛捉牛蝇。身上经常被蚊子咬的大包小包,有时候遇到马蜂就遭了殃。记得有一次马蜂把姐姐蛰得住了三天医院,可一空下来,就打猪草捡柴。
那个时候是真的靠天吃饭,老天爷赏饭吃就风调雨顺,地里庄稼按时收货,家家户户则基本吃饱。自满幸福满溢。如果遇上雨涝或者旱,灾就倒霉了。记得那一年麦黄时节,我家种了好几亩麦子。因前期雨水调匀,所以麦子长势良好,全黄的麦子翻着波浪实在诱人。可偏偏父亲和母亲要给人家还活萎,突降一场暴雨让所有的收获都化作乌有。我们将生了半寸长芽的麦子拖回家磨成粉,虽然味道极难吃,却还是勉强糊口。偏偏我的邻居比我们还惨。生芽的麦子吃完了,土豆也吃完了,就把我们家的一棵榆树给砍下来,剁了皮,用石磨碾成浆煮着吃了,因为经常食不果腹,所以时刻记着一顿饱饭的好。因而,无论走到哪里,都希望今天能饱餐一顿,更不用说进食学了,朋友之间请客,就是下馆子吃一顿面条,无论吃饱与否,总会自豪的说,今天下馆子了。
时光如梭,斗转星移。党和国家的英明政策,让乡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一条条盘山公路曲折而上,环绕着梯地和农田,公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农村通水通电,家家户户用起了燃气灶。乡村公路到达家家户户,山坡到处是亮丽的楼房,宽敞的水泥院坝。门前还停着一辆辆小轿车,原来的坡地变成了绿油油的桑园,果园、药材生产基地。那些横亘在山间的山沟,怪石和瀑布也被开发出来,人们挖掘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各个风土传说也被挖掘出来,人们才发现,原来山坡上有那么多的人文古迹,历史风貌,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独特的经历和不一样的风采。人们漫步在宽阔的沥青公路上,穿梭在浓密的树荫间,微风给人带来了惬意,绿荫给人带来了凉爽。鸟儿清脆的叫声给人带来了安宁。那叽叽的虫鸣更让人亲近自然,人们呼吸着甜美的空气,天蓝蓝地阔阔,悠悠的白云飘浮在山坡上,缓缓移动的羊群似白云翻滚。沟壑里是茫茫的云海,尽显一方轻柔。牛儿吽吽,羊儿咩咩……白鹭忽扇着翅膀在天空翻飞,松鼠从花柳树上跳下来,落在游人的肩上,毛茸茸的身体和人们来个亲密的接触。人们捧一捧清凉甘甜的山泉水,满满的情思,美美的回忆,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爱的味道。一个个老爷爷带着一个个老婆婆在宽阔的道路上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路边打太极,动作舒缓而又优美,紫荆花的鲜红照耀着他们的脸,桑园里游客们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穿行在碧绿的桑林间。采摘桑葚,体会田园生活的乐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游客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山区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游客们带着惬意和满足,笑容满面的走过,天边出现了一道幸福的霞光。
现在人们再也不放牛了,而是建立了一个个大型养殖场,配方饲料规模养殖,一个人养几百头甚至上千头,耕地用小型拖拉机,就能耕的又细又匀。庄稼按时施肥,按时浇灌。水果、药材,一年四季度都是收获,在闲的时候可以养养花,做做盆景,累和无聊的时候,驾着自己的小汽车到全国各地的旅游胜地参观,放松放松自己的心情,感受世界之大,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让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可以品尝各地的美食,真正的实观旅游、生产、休闲几不误,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彻底转变,见面也不再问:~吃了吗?~而是~游了吗?~
由吃到游是我们家乡生活方式转变的亲身经历,也是建国75周年以来,农村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农村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