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村有两条小溪,北边的叫北河,南边的叫南河。北河的水很苦不能吃,白白流到黄河里去了。南河的水没有那么苦,村民就引水浇灌庄稼。但水地很少,大面积是旱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
我们吃南河的水,做饭时里面不用撒盐。亲戚来了喝水嫌苦,妈妈就从锁着的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纸罐,用小勺放一点点白糖。我想那白糖肯定很香很甜,什么时候也能喝上白糖水就好了。
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脚的农民,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五个人。孩子多,劳力少,工分少,分的粮食就少。冬天农闲时节,爸爸就偷偷跑到民勤去要饭,跑到中卫去换粮。这样我们才能勉强填饱肚子,但爸爸却成了破坏生产的对象,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斗争。
我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按他们的话说叫“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却努力供我们上学读书。我十岁才上小学,学习上进,嗜书如命。但向同学借书对换才行,我就每天偷一个鸡蛋,攒多了就去买书。时间长了就被妈妈发现了,但她却假装糊涂没有打骂过我,这成了我们共同的秘密。
后来,景电工程开工,大面积开垦农田,排下来的水含盐碱越来越大,南河的水也不能吃了。1982年秋天,我们举家搬迁到了龚家湾村,终于吃上了甜甜的黄河水。但那里距离腾格里沙漠只有二十多公里,每到冬春季节常常黄沙满天,飞沙走石,这使我从小就饱尝了干旱和风沙之苦。
黄河母亲养育了景泰人民,风沙和干旱砥砺着景泰人民。在茫茫腾格里沙漠南缘,在巍巍祁连山东麓,黄河的乳汁哺育了一方厚土——景泰县。她峰峦叠嶂,沃野绵延,在这片西路军将士曾经浴血奋战的热土上,生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景泰人民。他们与干旱结伴,和风沙为友,跟沙漠作着不懈的斗争;他们像牛一样辛勤地耕耘着这片浑厚的黄土高原,把昔日“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滩野岭改造成了今日的万顷良田。他们播种着岁月的沧桑,也收获着金色的希望。
景泰县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与沙漠的不懈斗争分不开的,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她北靠腾格里沙漠,全县共有沙漠化土地30.5万亩,境内水土流失年均858.3万吨,属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典型的荒漠特征、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气候特点是制约景泰工农业生产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作为甘肃人民的儿子,作为西北土生土长的作家,我一直苦思冥想,苦苦寻找治理干旱和风沙的良策。如何才能根除西北的“苦”和“穷”呢?有没有一个好项目,既可治“苦”,又可治“穷”,让“大西北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呢?
长大以后,从景泰出发,走过了河西走廊,走遍了整个甘肃,走遍了大西北。我深深体会到了西北人民因干旱缺水而遭受的生态疾苦,自觉成长为一名关注生态的作家,为此写作了《全球生态危机》《拯救我们的世界》《中国粮油危机》《如何解决13亿人的食用油危机》《大力发展文冠果 解决食用油危机》等多篇生态和忧思文章。其中,《流血的石羊河》和《只有和谐是良药》被编入大学课本。“发展文冠果,绿化大西北”就是我的中国梦。
2000年,河西走廊和石羊河流域的生态危机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写出了泣血呐喊的报告文学作品《流血的石羊河》。我在文中写道:石羊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她就像一条苍龙,蜿蜒流长数百公里,只有将腾格里大沙漠和巴丹吉林大沙漠真正降伏了,才能有西北乃至华北的清风丽日。石羊河是一条人丁兴旺的慈母河,养育着220万人民。母亲只有一个,而子孙后代又太多太多;由于母亲的慈祥和博爱不可能抛弃任何一个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那本是丰腴的乳房开始渐呈干瘪,而嗷嗷待哺的孩子更加争先恐后、肆无忌惮地吮吸着。母亲是慷慨无私的,但她的乳汁是有限的。石羊河将会被吸干、榨尽,石羊河已无水可流,那汩汩超采的地下水并不是水,那是母亲赖以活命的血液啊!啊,流血的石羊河!
如今流经民勤县的石羊河已经名不符实,只有一条比西施还瘦的黄水,蜿蜒盘曲在有底无帮的烂河滩上,实际上比一条溪流大不了多少。看着这本应是滔滔奔流的大河,如今却变成了涓涓细流,你就会感到莫大的落寞和失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连这条可怜的溪流也要在地球上消失殆尽。而地处民勤县下游、石羊河末流的景泰县更是不忍目睹,已经成了一条干沙河,只能从遥远的历史故事中去重温母亲河的温情和慈爱,但石羊河已经无力顾及她最小的孩子了。
这是块多灾多难的土地,黄沙漫舞,飞沙走石就是她的一大特色。由于气候干旱,植被减少,生态恶化,风沙危害日益严重。这是块久旱的土地,多少缺水的幼苗和枯萎的花朵,正期待着雨露的滋润,而已经大大超载的石羊河却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流血的石羊河已经瘦骨嶙峋、血迹斑斑,无法养育众多的儿女子孙。如果水的条件得不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恶化得不到遏制,荒漠化的进程将会更快。再过三、五十年,将是石羊河流域干涸断流,走廊东部被沙漠吞噬,古凉州文化销声匿迹,民勤绿洲将重演古“楼兰”的悲惨命运。
《流血的石羊河》在网上发表以后不断发酵,点击率很快就冲到了百万以上,后来荣获“新世纪之声”《共和国颂歌》征文评选二等奖。石羊河生态危机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温家宝总理批示: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应提上议事日程,当务之急是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有效地控制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他自2001年开始对石羊河批示了十多次,感动了河西人民,感动了甘肃人民,也感动了全国人民。
2001年成立了石羊河流域管理局,2005年6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获国家正式批准,近期重点治理实施项目总投资47.49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将对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武威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亦将对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生态危机,需要植树造林。建国以来,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人工造林面积比国土面积还要大,但为什么我们北方尤其是西北到处还是荒山秃岭呢?就因为我们的荒山造林,乃至退耕还林,选择的都是只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树种,重栽轻管,导致前功尽弃。因此,要想把生态建设搞好,就必须寻找一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天气干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只能选择一种抗旱抗寒的经济树种。于是,我考察了一个又一个树种,可是常规树种都无法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无法达到那种理想的效果。多年来,我在希望、失望、希望之中纠结,怎么可能会有这么一种神奇的树呢?如果有就只能是神树了!真有这种神树吗?
我把这个想法给亲朋好友们说了,他们都说我是痴心梦想,只有我的同学和朋友彭骏支持我,愿意帮我去寻找梦中的神树。于是,他驾驶着新买的双排座农用车,我加油,还买了一些干粮和矿泉水就出发了。我们主要是围着腾格里沙漠边缘转圈,看看有没有特别抗旱而且茂盛,还有经济价值的树木。
我们餐风露宿,饱经风霜,走遍了春夏,走秋冬,一路风尘,一路辛酸;走遍了景泰,走河西走廊;走遍了中卫,走宁夏;还走了内蒙古、新疆许多地方。有一次,我们钱花完了准备回家,走到半路上车子没油了,我俩搜遍全身才凑了80元毛毛钱加了油,却没有钱吃饭,只能饿着肚子回家。我们坐火车坐班车不算,但那辆车就跑了20多万公里,把一辆新车跑成了破车,但我们始终相信,一定会找到梦中的神树。
皇天不负苦心人。2000年春,在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内蒙古左旗孪井滩,我们看到一片树林昂首挺立,而且树上还挂着果实,树下又掉了一层壳子。可见其抗旱性和抗寒性,生态价值极高,那它叫什么名字?能不能吃呢?经济价值高不高呢?
我们采了几个果子,当地人没有人认识,内蒙古林业厅也没有人认识,甘肃林业厅也没有人认识。我不得不跑到中国林科院,才找到一位老专家,他向我简单介绍了文冠果的情况,还给了几页介绍材料,这使我如获致宝。
我又跑到许多图书馆,从古今书籍的海洋里搜寻文冠果的蛛丝马迹: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宋代胡仔篡集《笤奚渔隐丛》,陈吴子著《花镜》,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明代陈溴子著《群芳花镜全书》清代清圣祖(康熙)敕撰《广群芳谱》民国贾祖璋、贾祖珊著《植物图鉴》,文革时期徐东翔等著《文冠果》……
神奇,太神奇了!文冠果竟然是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树种!我犹如醐醍灌顶,相识恨晚,这就是我苦苦寻找的神树啊!
文冠果神树
有一种树被称为神树,她的寿命长达2000年,千年的古树还能开花结果。有一种油被称为神油,她被用来敬佛和点长明灯,能让高僧活佛健康长寿。
她就是文冠果,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是由僧人引种的。她是北方寺庙的专有树种,素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之称。
中国佛教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和武当山游道长介绍,千百年来僧侣们在寺庙里点灯,首选的是文冠果油,运用这种油点灯没有烟雾,没有异样的气味。在没有电灯的年代里,僧侣们运用文冠果油点灯,它可以保护寺庙,保护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遗产,使这些建筑和文物不受有害气体的熏蚀。
他们说,有条件的寺庙,少数高级僧人,还食用文冠果油,食用这种油,对他们的健康长寿有重要作用。有些出家人,把文冠果油定为“佛油”。据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中医专家池松泉介绍,在藏、蒙佛教界,把文冠果树视为“神树”,把文冠果油称作“神油”,只有少数高僧和活佛、喇嘛才会有机会和资格食用。这就是以前医疗条件不发达,但和尚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因此文冠果油被民间誉为长寿油,或长生不老药。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aliaBge)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单种属),又名文官果、文登果、木瓜、崖木瓜、文登阁、长寿果等,是被子植物繁茂时期的第三纪(约6500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我国北方特有的古老物种,“活化石”。《本草纲目》中称文冠树,又谓“文光果,天仙果”;《救荒本草》名文冠花;《广群芳谱》名文光果;《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名温旦革子、文冠木,性味“甘,平,无毒。”
文冠果蒙名僧灯(森登)毛道,藏名旃丹、旃檀,佛门弟子尊称为菩提或阿修罗菩提。森登是蒙、藏医传统的药用品种,据文献记载有三种取材,其中檀香样(檀红)森登为文冠果的茎枝。
文冠果,又名“文官果”。明代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撰《长安客话》载“文官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公元780年~805年在位)幸奉天,民献是果,遂官其人,故名。”这就是“文官果”之名的来历。
宋高宗(公元1127年)时,胡仔篡集的《笤奚渔隐丛》后集卷三十五记载:上庠录云“贡士举院,其地本广勇故营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故名文冠花。花枯经年,及更为举院,花再生。今栏槛当庭,尤为茂盛。”
由此得知在宋朝时叫文冠花,而不叫文冠果。概因当时的文官,首穿白袍,次着绿袍,再穿红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而文冠花的花之颜色变化,也正如当时文官的袍一样,官越大袍的颜色也逐渐变深,先白次绿次红次紫,故名文冠花。这是文冠果之名来历的又一依据。
北京八大处的大悲寺始建于元代,寺内有两棵古老的文冠果。康熙皇帝降香时,见其有感而发,御笔写下“大悲寺”,寓文冠果为普度众生之树,大悲之树。寺内和尚常在树旁读经做诗,每当他们围着文冠果转圈后,就激发出创作灵感写出好诗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在应试完等待发榜时,考生们就会涌到大悲寺两棵文冠果下,借着“文官果”的喻意,在树下吟诗作画,并祈求文官果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人们认为“文冠护院”——文冠果有保佑文官官运长久的作用,文冠果是一种吉祥树。因此,全国各地的文冠果古树,多为达官显贵所栽。在晋北,农户喜欢把文冠果栽在土窑洞的脑畔上,成熟的文冠果落下来,他们会说“文曲星降临了”,“文官入院了”。文冠果也象征长寿、吉祥,人们喜欢栽种在院子里作为观赏树。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珍稀树种,她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能够在沙漠戈壁和冰天雪地里生长,可抵抗北方的干旱和严寒,抵御自然界的一切灾害。她的寿龄长达2000年,比胡杨还要长1000年,千年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陕西省合阳县黄甫庄镇河西坡村1700年的开花结果文冠果树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她是我国北方珍稀的木本油料树种,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还是珍贵中药材,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文冠果古称“长寿果”,为历代宫廷养生珍品,《本草纲目》捧文冠果为养生至宝。传说古代佛家、道家、儒家在养生过程中都要服用文冠果茶,故称“养生茶”,被广大消费者称为“失眠救星”“痛风克星”“三高吉星”“减肥福星”。长期饮用可以起到利尿、止血、去风湿、减肥和降尿酸、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以及治疗失眠、痛风、胃炎、胃溃疡、前列腺炎, 还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保护心脑血管等功效。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油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更是天然保健品。文冠果油是极品食用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品质好于橄榄油,为食用油之王。文冠果油具有消化血液脂质物,软化血管,消除血栓质,阻断皮下脂肪形成,降低血脂、胆固醇的特效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特别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文冠果油的神奇之处在于含有3.7%的神经酸,能补充大脑营养,修复大脑创伤,利于婴幼儿大脑发育,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 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被科学家称为“脑黄金”。神经酸是各国科学家公认的唯一能够修复疏通受损大脑并促使神经细胞再生的双效神奇物质。神经酸的缺乏将会引起脑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脑瘫、脑萎缩、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抑郁和精神病等脑部疾病,甚至可引起脑部衰竭死亡。人体自身很难生成神经酸,只能靠体外摄取。
文冠果是高雅的观赏植物,树质坚硬,纹理美观,具有很大的综合开发潜力。株形优美,花色艳丽,香气溢人,花期长达30多天,具有瘦、拙、艳、香的特点,且可人工控制树型,创造各种奇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文冠果花序较长,有些长达30厘米,每一花序上都挂着大量的花朵。花朵由基部到顶端渐次开放,有的已绚丽夺目,有的却含苞待放。花瓣粉白色,基部初为鹅黄色,以后逐渐转变为紫红色。飘柔的花序,白里泛黄、黄中透红、红里发紫的花冠在春风的摇曳中,如舞蹈中的裙装,如飘扬中的彩带,在嫩绿的新叶的衬托下的确艳丽夺目、光彩照人。
文冠果之恋
文冠果也是一种孤独的树,老百姓都把文冠果称为神树,他们说只有菩萨才能栽活,一般人是无法栽活的。野生文冠果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人工栽种的百年古树却极其稀少。
她在甘肃只有两棵,兰州工人文化宫一棵,两年才开一次花,一次只结二三颗果子;靖远县东湾镇乃家沟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当地百姓在树上披红挂彩,树下还有神案供人们上香许愿,人们把它当作神树来供奉。
她在北京只有三棵,分别在法源寺、大悲寺和故宫。如果追根溯源,这些树不是高僧大德,就是达官贵人栽种的。由此可见,种活一棵文冠果有多么难了。
文冠果是北方水土保持及困难立地生态环境改造的优良树种,树高可达10米,胸径可达90公分,冠幅可达9米;花期4至5月,果期8至9月。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抗寒、抗旱和抗盐碱)能力,在气温-41.4℃地方能安全越冬,在年降水量仅100毫米的沙漠戈壁地区也有散生野生树木。
文冠果喜光,耐半阴,具有抗旱、耐瘠薄特性,根系入土深,主根发达,萌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属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平原、沟壑、丘陵、黄土地和岩石裸露地上都能生长,耐盐碱,在撂荒地、沙荒地、粘土地都能生长,而不耐水涝,在低湿地不能正常生长。但能够生长发育的地方并不等于它的最佳生长条件,而以肥沃、深厚、疏松、湿润而通气良好的土壤生长较好,海拔700~1800米、土层深厚的黄绵土和黑垆土、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是文冠果的最佳生长环境。
文冠果开发潜力很大,种仁营养成分极为丰富,可作为高级药、食兼用油,更是天然保健品和美容用品;产量高,生产能力优异;枝、叶、干、根、花都有独特作用;经济效益高,被老百姓称为一次投入、千年受益的“铁杆庄稼”;升值途径多,开发潜力巨大,市场销路广阔。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她抗旱节水喜光,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上天恩赐给北国大地的摇钱树,恩赐给炎黄子孙的养生珍品。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开几次花,能结几个果?然而,被古人称为神树的文冠果,千年的古树依然繁花似锦!千年的古树依然硕果累累!如果您种下一片文冠果,不仅保护了一方水土,还能造福人民大众,就像建了一个绿色银行!
2000年前后,网上根本就搜索不到关于文冠果的任何信息,也几乎没有人认识文冠果。我作为一名作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文冠果的历史使命。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文冠果方面的资料写成文章,一方面在网上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文冠果,另一方面向中央和省市县领导发送发展文冠果产业的建议书。我还身体力行亲自做文冠果育苗和种植实验,就连自家阳台上都摆满了盆盆罐罐。
我欣然提笔写作了《拯救我们的世界》,在最后一节《只有和谐是良药》中写道: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由于文冠果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且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从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开发角度看都非常适合于文冠果的种植。如果文冠果能够在大西北推广种植,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冠果等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高效清洁生物质能源,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后来,《只有和谐是良药》入选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
接着,我毅然写下了《发展文冠果 绿化大西北》的报道。我在题记中写到:“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天气干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文冠果全身都是宝,系北方珍稀乡土树种。如果大量推广种植,可破解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三大难题,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文冠果属国家战略资源和石油替代能源,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它既是防风固沙的先锋生态树种,又是种植效益非常好的经济树种,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可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产业经济之一。”
我写了大量文章,大力宣传文冠果,但几年时间过去了,甘肃还没有文冠果育苗基地,大西北还没有让老百姓看了动心的文冠果种植示范基地,作为文冠果的倡导者我心急如焚。为了让政府看到效果,让百姓看到利益,促使当地农民大量种植文冠果,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在景泰县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为了攒钱发展文冠果,我拼命采访写作挣稿费,四处游说亲朋好友来投资。
2012年4月19日,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目前,景泰西北文冠果基地采用太阳能温室无纺布轻基质培育文冠果苗木取得成功,从种子育苗到出圃仅需要3个月时间,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文冠果苗木的能力。
我们引进中国林科院研制的轻基质网袋育苗容器生产设备,成立了国内首家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基地,采用当前最先进的育苗技术——太阳能温室无纺布网袋轻基质培育文冠果苗木取得成功。此前,文冠果育苗均为露天裸根苗,育苗时间长达一至三年。此项技术打破了文冠果仅春季育苗的规律,可四季育苗,三季移栽,三个月出苗,解决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的问题,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文冠果苗木的能力。
30万株文冠果营养杯苗就要出圃了,本来文冠果还没有被农民认识,现在又错过了栽植季节谁来种植?而且生产营养杯苗需要机器、草炭和大量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很难与市场销售的大田裸根苗接轨。虽然它打破了栽植季节,提高了移栽成活率,但市场是无情的,这些优势谁能够认识,谁来理解和支持?
那些日子,面对资金的压力,面对30多万株活生生的苗子,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我没有消沉,没有失落,而是积极进取,四处奔波为苗子寻找出路。我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想法得到了兰州市市长袁占亭的理解,在他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苗子才有了出路。
7月31日,我们在兰州新区水秦路承包了2542亩荒山造林。
当地农民有一句俗话说:“在山上种活一棵树, 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那里是湿陷性黄土,土话叫“立性土”,老百姓称作“大白土”,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尘土飞扬的干土,浇下一窝水一会儿就不见影子了。多年来,他们曾经多轮次植树造林,都没有栽活一棵树。他们都骂.我是傻作家,说在山上造林就是白花钱,根本就栽不活。
8月6日早上4点,彭骏驾驶着他的双排座农用车,我们从景泰拉了一车营养杯苗到兰州新区。我们一边挖树窝,一边栽苗子。窝窝井村书记蒋宜录和村主任王耀全过来给我们帮忙栽苗,许多村民都来围观看热闹。他们不相信我们能把树苗栽活,我说我们一定能够把文冠果栽活,一定能够让您们看到漫山遍野的文冠果。
傍晚,村民们都陆续回家了,只有我和彭骏了,才想到食宿问题。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想来想去还是在车上待着吧!虽然当时还是夏天,但这里海拔1900多米,天气有些凉。我们又累又饿,就圈缩在车上。第二天,我们才在村民魏至国的家找了一座看羊房住下了,这一住就是半年时间。第二年,老魏临时盖了一排房子,我和马宏福、卢昌明都先后做管理工作,就一直租住在那里。我白天在山上种树,晚上在房子里写作。2019年11月,那房子一夜之间就垮塌了,幸亏几天前我们停工回景泰了,不然后果不敢设想。
再说2012年秋季,我们雇用了当地所有能干活的村民,突击挖树窝子栽苗,在没有浇水条件的情况下,种植了30万株营养杯苗。我们用水车拉自来水到山脚下,再用水泵抽到山上,村民们拉着管子浇到树窝里。这样下来,一方水造价在30元左右,堪称用自来水荒山造林的奇闻。
2013年大旱,一辆水车可谓杯水车薪,我又向新区政府借了两辆车,不遗余力坚持拉水,浇灌那些嗷嗷待哺的苗娃娃。可是很快,我手里的钱就花完了,干活的人自然就跑光了。眼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苗子在太阳曝晒下失去了活力,我欲哭无泪痛彻心肺,就像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渴死一样难受。
面对漫山遍野的文冠果小苗,面对像火一样炙热的阳光,我跑到每个山头上去磕头,祈求上天降雨,救活我这些可怜的小苗。可惜好几天过去了,天公仍然不作美,天上连一丝云彩也没有。
眼看着一棵文冠果小苗就要被晒死,我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浇到了树窝里。很快她就精神起来了,她竟然活过来了!我欣喜若狂,跑到管理房扛起一扎水就往山上跑。然后又跑到小卖部赊欠了两扎水,一口气提到了山上。一棵苗一瓶水,她们都活过来了!然而一瓶水的能量太小,天气毕竟太热,第二天去看,那些小苗又被晒蔫了。
怎么办?在山上转了半天,我的脑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滴灌的办法,就是给水瓶盖扎一个眼,倒立在树根周围持续滴水。但我发现扎一个眼不行,扎小了不滴水,扎大了很快就滴光了,于是我扎了两个小眼,这样它就会持续滴几天水,一瓶水就能救活一棵小苗。
正好有一位河南客户到山上来参观,他送我一瓶水。我仅仅喝了一小口,抿了抿干裂的嘴唇,就扎了两个眼放到了树窝里。我看他有些疑惑,就解释说:“这漫山遍野的苗子都是我的孩子,这火红的太阳烤得她马上就要干死了,这一瓶点滴就能救活她的命,让她再活上2000年,这是多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他受了感动,到嘴边的水也不喝了,也学着我的样扎了两个眼,放到了树窝里。
后来,有一位新疆客户来参观,他送我一箱奶子,我提着奶子就上了山,给每个树窝里放了一盒。他惊奇地问:“文冠果也会喝奶吗?”我坦率地告诉他说:“只要人能喝的,她就能喝。她也与人一样,有生命,有尊严,还有感情。以前有人把尿洒在她的头上,她马上就死了。我爱文冠果犹如自己的生命一样,小苗子是我的孩子,大树是我的情人,百年古木就是我敬奉的神树!”
他感叹地说:“你对文冠果这么着迷,一定能把文冠果产业做成功!”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沿着水秦路捡拾丢弃在路边的矿泉水瓶子,捡够一袋就装上自来水,再背到山上。就这样,路上的瓶子都被我捡完了,山上的苗子活了一片又一片。后来,兰州电视台以《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为题,对这段经历进行了报道。
老天不负苦心人。2014年初春,下了几场好雨,苗子成活率很好。亲朋好友看到我的苗子都活了,又给我借了一些钱,我们继续栽种了20万株裸根文冠果苗。这年雨水比往年勤,苗子长得很快,山林处处焕发出绿色的生机。周边都是光秃秃的荒山,这里却郁郁葱葱绿意昂然,成了水秦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们无疑成了兰州新区荒山造林的排头兵。许多过客都停车参观,或上山照相,留恋忘返,不亦乐乎。
兰州新区西北文冠果基地
2015年清明节,我们在兰州新区栽种的1000棵高产科研树木被盗,整个林地变成了一片荒地。这些文冠果是我们花费15年时间,从5代能繁母树上精心采种培育而成的,既是丰产型的经济林果,又是非常好的绿化美化树种,科研价值很高。甘肃日报以《兰州新区一文冠果科研基地千株苗木被盗》为题进行了报道和呼吁。好几天时间,我就呆呆地坐在那片荒地里,思念着那些被盗的苗木久久不愿离去。
2016年8月19日,甘肃日报以《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为题报道:“这几年来,兰秦快速通道两侧的小山头慢慢开始变绿……站在山头,树窝窝里的文冠果苗木还看似柔弱,但马成福眼中,一片青山分明已在眼前。”
……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看来成就一番事业真不容易。尤其是文冠果,既然是神树,就注定要经历大灾大难,才能休成正果,成就文冠果产业。然而,巨大的投资由一个穷作家来承担,其中的甘苦有谁能够理解。但我坚定决心,继续培育和种植文冠果,继续大力推广文冠果,把文冠果产业做大做强。
我的中国梦就是在荒山、荒坡、荒原,甚至沙漠、戈壁里都种上文冠果,让西北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把大西北建设成为一个山川秀美的地方,让祖国变成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
攻克文冠果难题
文冠果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文冠果全身都是宝,为什么文冠果产业却几起几落,始终发展不起来呢?主要就是因为文冠果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移栽成活难是技术问题,这个难题不突破,就无法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千花一果”是产量也就是经济问题,这个难题不突破,就没有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我认为“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伟大的生命更不会逆来顺受!”文冠果生命之伟大主要表现在它的顽强和长寿。文冠果全身都是宝,为什么千百年来没有发展起来,就是我们没有敬畏她的生命,没有认真研究她的生命特性,我们梦想像驯服其他生物一样驯服她,结果她宁死不屈,最后失败的还是人类。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研究培育文冠果期间,我们失败过很多次,但依然没有放弃,正因为一次次的失败和多方面的研究,才让我们悟透了文冠果之所以移栽成活难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而是把文冠果作为常规树种来对待。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的文冠果苗子移栽成活率高,而别人的苗子移栽成活率低呢?”
我认真地回答:“我的苗子是穷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苗子是富人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到哪里都能生活,而富人家的孩子到贫困人家就活不了啦!文冠果是深根性树种,在水肥充足、光照强的条件下,一年就能长二米多高,杆长得高根就扎得深,挖苗时只能带二十公分左右,而且主根发达了侧根就弱了,所以移栽成活率就低。我的苗子严格控水控肥,一年只让它长四五十公分高,杆长得矮了主根就短了,而侧根就发达了,移栽成活率就高了。别人每亩地育苗多达几万棵,我们每亩地只育五六千棵。苗少了空间就大,根系就粗壮发达,成活率自然就高了。另外,我们挖苗之后,还要根据文冠果根失水较快的特征,进行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繁杂的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目前,文冠果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往往野生资源丰富的地方, 文冠果产业前期发展较快,后期却陷入了低产的死胡同。大家都知道,小麦玉米等几乎所有种子都要到种子公司购买,但为什么购买文冠果种苗时却要犯糊涂,随便到农户家中就购买种苗。现在网上、市场上流行的大多都是野生种苗,或者没有经过人工选育的种苗,栽了这些种苗开花多结果少,再把这些种苗销售出去。如此反复运作,就成了文冠果“千花一果”的根源。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是土里刨食的孩子。小时候,我随父亲到田里播种,不小心把红胡麻(即亚麻) 和白胡麻种子混在了一起,按照常规是不能播种的。但那时家里非常困难,父亲也没钱购买新种子,无奈只好凑合着播种了。结果胡麻产量却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病虫害也很少。有一年,村里的胡麻都生症绝收了。只有我们家的胡麻长势喜人,还获得了高产。因此,我从小就深刻地认识到种子杂交可以提高质量和产量的道理。
我刚刚研发文冠果的时候,就意识到文冠果存在“千花一果”即低产的严重问题。因此想尽办法从全国56个地方购买了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挂果早、挂果多就采下来,进行第二代育苗。我知道种子会变异,所以就这样一直进行了五代,发现所有的苗子都挂了很多果子,整块地的苗子都被果子压倒就像地毯一样,于是我才宣布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
通过我精心培育的文冠果苗子,两年就开始挂果,多的挂到了二三十个,长着长着就垂落下来了,有的甚至倒伏了。有的苗高才三五十公分,就挂了很多果实,这让人匪夷所思。有人说,那么小的树,就能挂那么多的果子,根本就不可能,那个果子是粘上去的。四五年的树就能挂数百个果子,需要用木棍支撑,才不会被压倒。
马成福和他培育的高产文冠果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景泰县和兰州新区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这里刚定标两年的苗子就开始挂果,三年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有的果子压弯了枝头。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的文冠果种苗都是七代之后的高产种苗了,但我们每年还要继续进行高产选育。这样高产性能就越来越稳定,高产种苗就越来越多。
一般文冠果都是三瓣的,也有个别四瓣的,但我培育的高产文冠果却出现了大量四瓣五瓣的果子。这不是我特意培育出来的,是她自己长出来了。我是一个外行,不会人工授粉。我只不过把56个地方的文冠果种子混在一起杂交,然后让他们自己传花授粉自由恋爱,就长出了四瓣五瓣的果子,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西北文冠果基地四瓣五瓣文冠果
每到春天五月,西北文冠果基地就呈现出一片花海,五颜六色,万紫千红,但却只有一种花——文冠果。一般文冠果只开白花,色调比较单一,而我们经过杂交选育培育出了高产种苗,意想不到的是,其花色也由单一的白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复色花,无疑成了旅游观光的奇花异木。天道酬勤,也许这是上天对我们辛苦劳动的赏赐。
西北文冠果基地五颜六色的文冠果花
世界上一般作物育苗都是春种或者秋播, 但我们文冠果育苗却从三月一直到十月份,什么时候腾出地了,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就什么时候育苗。这不是我研究出来的,是我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是我经常观察文冠果出苗的结果。以前,我们春天用干种子育苗,出苗率很不整齐,我发现每天都在发芽出苗,慢的直到两年才出完。由于文冠果种壳坚硬,出苗困难,但不容易腐烂。还有文冠果是树苗,是宿根,无论什么时候出苗都能成活,即使冬天上面的嫰枝细叶冻坏了,下面的根仍然活着,到春天依然还会发芽成长。
一棵树,有了抗旱节水的特性,才能扎根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一个产业,只有在最贫瘠的土地上锻炼成长,才能在任何地方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起来。经过我们20年如一日的深入钻研和种植实践,使文冠果这个鲜为人知的中国珍稀油料树种,正逐渐成为一项蒸蒸日上的好产业。
2019年6月19日,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 早在2011年,靖远县若笠乡的文冠果结果了,如果没有人收购文冠果籽,文冠果也会像其他生态树种一样七死八活,或者像其他地方的文冠果产业一样灰飞烟灭。那个时候还没有榨油产业,但马成福依然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亲自到曹岘村陶正云等农户地里,与农民一起摘果子回收,让农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而且还向他们承诺:“我们一定会为你们的文冠果产业做宣传的,如果有人收购你们的籽就卖掉,如果没有人收我们就来回收,绝对不会让你们白白辛苦的!”有了他的兜底保障,文冠果种植户越来越多。马成福及其团队多次到若笠乡回收文冠果籽榨油,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现在,文冠果已经发展成为若笠乡的主要产业,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靖远全县发展到了20万亩。
马成福说:“文冠果对土壤要求不高、耐干旱、耐盐碱,籽种可以榨油,叶子能做茶叶,很受市场欢迎。”
自2012年开始,马成福就到白银市景泰县海拔最高最贫穷最干旱的正路乡,指导农民种植文冠果,每年春天收购叶子制作文冠果养生茶,秋天收购籽种榨油,使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那里的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那里的农业收入很少,年轻人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靠放羊生活, 羊把草都吃光了,到处都是荒山秃岭。2015年开始管护好的文冠果林地每亩籽种收入达到了两三千元,这对干旱山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种小麦才能收入200多元。
每年五月开始,马成福与人合作的茶厂就向当地农民大量收购文冠果叶子。黄羊埫村67岁的村民任国军高兴地告诉记者:“文冠果芽尖每斤10元,我一天能采50斤,一年能采20天时间;文冠果叶子每斤6元,我一天能采80斤,一年能采2个月。只要勤快一些,一年采茶收入两万多元。”
当前正值夏忙季节,村民们正在文冠果林地里除草,一人高的文冠果已经果实累累,拉牌村村民王喜国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每斤文冠果籽种卖十多元,一亩地产籽二百斤左右,收入二三千元。随着树一年比一年大,收入也会一年比一年好,文冠果真是个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非常感谢马老师,既指导我们种植文冠果,每年还回收籽种和叶子!”
“看到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感到非常开心,也算这么多年没有白忙活!”马成福由衷地说。现在正路乡的旱地不再撂荒,种庄稼的地也很少了,种植文冠果达3万多亩,景泰县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
现在,文冠果被当地农民称为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经过马成福及其团队高产选育的文冠果种苗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目前已经成为白银市干旱山区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达到了43万多亩。2015年9月,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践证明,文冠果是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的好树种, 是国土绿化、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西北文冠果的理想是“让西北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多年来,我们每年都回收农民家的文冠果籽种,有力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文冠果的积极性。我们生产的文冠果油也销往全国各地,取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同时也赢得了非常高的知名度。
7月,鉴于我在文冠果行业扎实的实践技术和超强的理论功底,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甘肃省职称改革办公室破格评审为农民技师中级职称。
9月,我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回信答复我:
马成福同志:文冠果是我国的乡土树种,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花期长、花色艳丽等特点,可以作为城乡绿化树种、景观树种,适合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地方林业重点工程种植文冠果,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并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
文冠果还是木本油料树种、经济树种。其种仁含油量较高,可以作为食用油和生物柴油的原料。其花、叶、果皮等器官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国家高度重视文冠果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并予以积极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已经明确将文冠果列为木本油料树种。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布了《文冠果油》(LS/T 3265-2019)行业标准。我局专门成立了文冠果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文冠果良种选育、产品开发等科学研究。下一步,我局将协调有关部委继续关注文冠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支持文冠果产业健康发展。感谢您对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10月28日,中国科学网以《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记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为题报道: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0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的难题,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
11月5日,人民政协网以《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为题报道:时光似水,生命如歌。他20年如一日,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以实践理论宣传为一体,带领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种植文冠果43万多亩,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做成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兴产业。不仅如此,他还把文冠果产业扩展到了整个北国大地,甚至还走到了四川、重庆、江苏和贵州等南方地区,走出了一条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的传奇人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民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农科新闻网、每日甘肃网等媒体重磅报道《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人民政协网报道《从作家到农民》《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梦》;中国科学网报道《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今日头条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健康导报报道《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报道《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中国贸易新闻网报道《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兰州电视台报道《荒山播绿人——马成福》;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产业》《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每日甘肃网报道《为了西北大地的丰收》;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造福中华民族
发展文冠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说过:“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粮油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始终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中之重。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进口依赖度高达63%,超过国际安全预警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进口大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进口贸易量的45%,油菜籽进口量占全球进口贸易量的12%,对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层次的升级,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态势,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已成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资。我国目前存在非常严重的食用油危机。中美贸易战暴露,2017年,中国自产大豆1200万吨,总进口9554万吨且都是转基因大豆。进口大豆是生产大豆的8倍左右,大豆是用来榨油的,说明中国极度缺乏食用油。早在2012年,我就写作并发表了《中国粮油危机》,应对办法是《大力发展文冠果 解决食用油危机》。
我国食用油缺口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种植草本油料,90%以上的食用油是从油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中榨取的,而草本油料生产用工多,产量低,抗灾能力弱,产量不稳,经济效益差,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而文冠果属木本高级油料,生产用工少,产量高,抗灾能力强,产量稳定,经济效益好,是“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目前,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大力支持文冠果产业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食用油种类繁多。从油的来源看,大体可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动物油脂含较多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植物油脂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在人体健康、营养价值等方面优于动物油脂,因而更被大众所广泛接受。植物油是从大自然中植物的果实、种子、胚芽中提取的。按其油料植物属性的不同,可将植物油划分为草本植物油和木本植物油两大类。
木本植物油大多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普遍高出草本植物油含量的5%-15%。常年食用草本植物油会造成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低,如果不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易导致营养失衡状态,体质下降,诱发多种疾病;食用木本植物油,是人们摄取和补充亚油酸、亚麻酸这两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理想方式,文冠果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则能帮助人体有效补充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西北文冠果基地生产的文冠果油和文冠果养生茶
文冠果天然分布于北纬28度-46度、东经73度-125度,横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带,遍及西北、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生于海拔50米-3000米处的荒山、沟谷和丘陵地带。她耐干旱、贫瘠、抗风沙,在石质山地、黄土丘陵、石灰性冲积土壤、固定或半固定沙区都有生长;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荒山、丘陵、沟壑、沙地均可正常生长。
在自然分布区域内,各地的气候条件差异非常大。从温度条件看:一月平均气温-2至-16.7℃,7月平均气温22.5至27.6℃,年平均气温4.1至14.2℃,气温年较差27至39.2℃,绝对最低气温-17.9至-43℃。这说明,文冠果具有极强的耐热抗寒能力。从降水条件来看:有野生分布在年降水最少的地区为内蒙古陕坝地区,只有140.7毫米;在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江苏淮阴,达到984.3毫米。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文冠果多数生长在向阳的陡坡、崖畔。当地农民说:凡是能落住雨点的地方,文冠果都可以生长。这些都说明,文冠果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
文冠果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泛,适应能力极强,而且花期较晚,且长达近一个月时间,容易躲避晚霜冻害。历史上,江苏北部、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宁夏、青海、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都有分布。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以秦岭、淮河为界,北到呼伦贝尔盟,东到山东,西到新疆昌吉州都有野生文冠果林生长。
经过人工引种,我国北起黑龙江,南到江苏省,东起山东半岛,西到新疆、西藏地区,在北京、天津、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辽宁、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江苏等21个省区都有分布,因此在这些省区都能种植,其他省区可以继续做引种试验,南方地区可在山坡地种植试验。
作为西北之片旱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西北。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旱寒,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文冠果系北方珍稀乡土树种,如果大量推广种植文冠果,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如果大量推广种植,可破解生态危机和食用油危机,促使我国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做出巨大贡献。
在兰州新区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种活文冠果树,还能开花结果,创造经济价值,确实不容易。因此,我们要改变生态造林新思路,选择像文冠果这样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这样的生态建设事业才能做大做强。既然那么高的荒山上都能种活文冠果,那么荒坡、荒滩、荒原,乃至沙漠、戈壁都能种活文冠果。
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6.7万公顷,居于世界首位。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国大地已经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5个省区,占国土面积的37%。发展文冠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与沙漠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结果要么是沙进人退,沙漠吞噬村庄和良田;要么是人进沙退,把沙漠变成绿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存空间极其有限,人类治理沙漠的梦想由来已久。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在沙漠里种水稻技术!沙漠里即使有水,也是非常稀少的,能够种植水稻这种耗水作物吗?这个奇思妙想只有南方的教授才想得出来。北方的人都知道水的珍贵,尤其沙漠里的水都是救命水。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他说:“我国还有沙漠戈壁,面积大约有16亿亩,跟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阳能也差不多,所以提出沙产业。”
文冠果喜光,喜欢沙壤土,是沙漠生长的好植物,是抗旱节水的油料树种,能够在沙漠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提出了《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豪情壮志,希望把沙漠变成文冠果观光农业和风景旅游基地,变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
近年来,为了研究沙漠,改造沙漠,我多次跑到沙漠里。我到腾格里沙漠,轻轻抛开上面干燥的沙子,发现下面就是湿湿的沙子。这使我非常吃惊,于是我跑到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发现许多沙漠的干沙下面都是湿湿的沙子。我又驾车穿行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上,发现每隔四公里就有一口水井,把两侧绿化树浇灌得葱葱郁郁。然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最缺雨、最干旱的地方之一。
原来沙漠是一座宝库,它比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还要湿润。原来沙漠比黄土地的水分还要好,沙子比黄土的保墒功能还要好,这些水分足以养活文冠果,让文冠果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以我近20年时间对文冠果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在沙漠里种活文冠果,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
沙漠文冠果
为了说明《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是异想天开,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埃及是一个沙漠国家,沙漠干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6%。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从亚历山大至利比亚国境的西北海岸沙漠,年降水量为120-150毫米,并有浅层地下水,他们在固沙中广泛栽植了橄榄和无花果。在西奈半岛西北海岸沙丘地年降水量为100-150毫米,他们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种植橄榄和金合欢等,进一步向知识密集沙产业方向发展。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历尽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沙漠治理已大见成效。昔日的茫茫无边沙海,如今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埃及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为世界上所有的沙漠化国家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治理沙漠的成功之处就是因为他们选用了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高的橄榄、无花果和金合欢等树种。橄榄属于木本油料树种,是很好的经济树种。橄榄油大家都知道,是很好很贵的食用油,因此他们的路子就走对了,他们沙漠化治理是与沙产业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是成功的,是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仅可以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种植粮食,有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如果通过一二十年时间,把其中五分之一沙漠戈壁变成文冠果林,再加上居民庭院、房前屋后、城镇道路绿化、各类防护林,至少可造数亿亩文冠果林,生产上亿吨文冠果油,同时会产出更多的相关附产品。而且在农田遭遇干旱绝收的情况下,文冠果都可以正常生产。那时我国人民就能吃上文冠果高级保健食用油,过上安全健康幸福的好生活。
国家已经把文冠果作为战略资源和石油替代能源大力发展,许多省市县种植面积都成千上万亩,我实地踏勘后却发现少有成效。我发现政府规划多,农民热情少,老百姓没有种植文冠果的积极性,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每亩地的补助款。因此,发展文冠果,在政府和百姓之间需要一座桥梁,需要一个带头示范的集约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因此,我建议在全国21个适应文冠果种植的省市县扶持一些文冠果龙头企业,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文冠果产业;建议各省市县做出文冠果发展规化,从而达到规模效益和产业效益;建议把文冠果作为当地特色林果产业和退耕还林的主要产业进行推广种植;建议把生态林和绿化树种改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有观赏价值的抗旱树种文冠果,实行绿化美化相结合,经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营造现代化的城乡美景,形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议在各大小旅游景区多种文冠果苗木,甚至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文冠果风景旅游区。
总之,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植被退化严重,生态仍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手段,而北方生态绿化树种当首选文冠果,这对北方经济发展和根治盐碱地以及彻底改善北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文冠果产业是调整北方农村产业结构、治理水土流失和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国土绿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如果文冠果能够在西北大力推广种植,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冠果产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
发展文冠果,实现中国梦!美化北国大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造福中华民族!
文冠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她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量,她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黄子孙的母乳,她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