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海庆的头像

马海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6
分享

梁启超故居一览

梁启超(1873——1929),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农民家庭出身,彼时梁家迁至新会已200多年,家族世代以农耕为业。自其祖父考中秀才,梁家开始跻身士绅阶层,成为当地备受尊重的乡绅大户。秀才虽不是官,但颇受尊重,“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即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之心。梁启超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中是熠熠生辉的,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政治活动家,思想家,书法家和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家。1895年和恩师康有为一起组织发起“公车上书”运动,可惜守旧派层层阻挠,上书并未被朝廷阅到,1898年康梁再度联手,发起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自此名垂史册。

驱车180多公里,自深圳至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两小时即到达。此地较偏僻,距离江门市和新会区都还有不近的路程,村子周边被稀疏的青山环抱,山不高,有一点准平原的感觉。村北一座凤山,建有古塔nai子塔——“熊”字下面少一点,这个字拼音打不出,又名龙子塔,凌云塔,董必武曾为此塔题诗。或许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塔,成就了梁启超故居的人文风脉灵气,所谓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无形中便也厚积了丰沛的生命底蕴。1933年巴金从上海到新会访友,回沪后写出《鸟的天堂》一文,文中亦提到这座塔,于是梁启超故里便与小鸟天堂联袂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人文风景名胜。凡去梁启超故居游览的人,又读过、学习过巴金《鸟的天堂》(曾选入全国通编语文四年级教材)散文的,亦文化心态使然,不能不去小鸟天堂一览,何况两者相距才两三公里。

梁故里地形地貌特征跟康有为的家乡非常相近,从新会到南海,师生二人相距不足百公里,想当年,可能出于康有为(人称康南海)的名声,梁启超才肯负箧曳屣慕名而至,拜师投学。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岭南这片曾一度被误为“文化沙漠”的土地上,能走出康梁这样的蜚声中国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不能不令人三思而敬。两地一两百里的路程于今日不算什么,但古时骑马怕一天也难以到达,可想求学意志坚决。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回忆自己求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无不令人感叹,生为庶民,不发奋读书怎能翻身?当年新会一带尊师向学蔚然成风,梁启超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脱颖而出。馆藏资料可知,梁家世代为农,彼时已于茶坑村生活200多年历史,想当年交通闭塞,地广人稀,偏僻小村,农耕人家要想出人头地,不通过发奋读书是很难改变命运的,更不可能跻身上流社会。

近乡情更怯,“怯”在这里可谓敬仰,近村方看见“启超故里欢迎你”的横幅或标志牌,铺排比较低调,依然很普通的小村庄,典型的村道,两车会车都困难。民居是普通的小楼房或简易平房,青砖土瓦的岭南古建筑除梁启超故居还保留着以外,已经不复存在了。没有大的商业和豪华酒肆之类,普普通通的一条商业街,跟我们见惯的农村市场一样,从整体经济氛围看,江门市在广东省的排名可能一般,跟康有为的家乡佛山比,有一定差距,当然更不能考虑深圳市了,地域之差普遍存在,就像我们内地跟沿海地区一样,承认差别存在。

走过茶坑村最繁华的商业街,满大街上行走的人,看上去几与梁启超形貌相像,男人们多是大眉头,深眼睛。地域印象,那年在浙江宁波,过慈溪,奉化,咋觉得满大街上不断看到一些当地老人,白衬衣,布扣子,光光头,眼睛里锋芒毕露,看上去咋那么和XXX相像呢?车在茶坑村大街上小心行走,一位年过六旬的老阿姨,推着自行车迎面而来,车上带了一捆长长的竹竿,摇摇晃晃艰难前行,可能是搞大棚用,很是费力的躲开了,却感慨老人谋生能力那么坚韧,耐久。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陈皮之乡”,经销中药材的店铺林立,各业包括饭店及所有公共场所服务态度优良,可见民风淳朴,人民勤劳。

沿着路标前行,道路逶迤,七拐八摸抵达目的地,“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大字醒目,部分馆舍正在升级改造中,这一片坐北朝南的故居建筑群,就出现在眼前了。梁启超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1252平方米,建筑面积412平方米,包括梁启超故居,怡堂书室,陈列室等,全部青砖土瓦晚清建筑风格,颇具岭南民居特色。其中怡堂书室是梁启超少年时读书接受儒家思想传统教育的地方,里面的陈设简单,但一灯一桌一座一床,无不保留了当年古色古香的韵味,令人遐想,读书氛围浓厚,想必也是红袖添香夜读书,青灯黄卷夜眠迟。

1996年该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康有为故居比较,梁启超纪念馆规模小了一些,康故居有康的后人出资赞助,梁馆由港商及新会热心市民捐资兴建,可惜梁家两位著名的建筑大师未能为故居建筑设计建造,而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在这个平平常常的院子里,出了一个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走出了蜚声中外,震撼二十世纪中国的风云人物,诞生了一个“一门三院士六专家”的传奇家族。在这里,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中国文化教育和家庭传统教育的真谛,感受到改变人生命运,立身行道,维翰国运,筚路蓝缕的天地灵气!

惊人,梁启超5岁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文化,8岁能文,9岁能下笔千言,10岁参加童子试,赋诗,策问无一不对答如流,赢得“神童”之名。1884年到广州贡院应试,12岁即考中秀才,纵使秀才为功名中最低一级,但不少老童生考一辈子也未必能考中,唐朝的孟郊20岁开始科考,直到47岁才金榜题名,所以他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轻狂。1889年,17岁的梁启超考中举人,次年去京参加会试不第,返乡时途径上海,购得《瀛寰志略》一书,读后始知世界上有五大洲之国,可见其思想胸怀何其开阔,那时能够如此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委实不多,毛主席曾经赞扬康有为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梁启超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身居民国政坛学苑要职,历次运动都能站在社会变革实践的前列,无论兴文化,办教育,做学问等都留下了不菲的业绩。他一生著述颇丰,在完全依靠毛笔手写的年代,能留下惶惶1500多万字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一百多种,在清末至民国知识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其中“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抨击了封建统治下“老大帝国”的衰沉没落,并寄希望于下一代。文章气势磅礴,富有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鼓励青少年奋发努力,为拯救中国,强大中国而矢志不渝,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繁荣强大的热切期望。

梁启超寓居天津时,著作结集《饮冰室合集》,饮冰室即其书斋别名,共分《专集》,《文集》两部分,内容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等,惶惶巨著,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乃至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文字。《饮冰室合集》的时代意义至今仍有借鉴性,梁一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的努力与探索,认为世界万物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守旧的清政府当年是不允许变革的,所谓祖宗的法是不能变革的,加之老太后干政,阻挠新思想新事物,正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所在。过去称梁的变革思想是“改良主义”,实则也是社会改革的雏形,即使今日,其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仍然不可小觑。正如领导人所讲的,今天的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唯一选项,纵使历史发展波澜壮阔,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梁启超对社会变革的认识与评价也仍不乏前瞻性,这一点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梁启超思想的潜在动因。

学风,家风乃至国风,是梁启超的修身立人之道,看看梁的家庭,前后两位夫人共九子女,五男四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是对梁启超子女的恰切赞誉。梁思成,与其妻林徽因都是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他们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余六人在诗词,图书,经济,社会活动,爱国革命,民族解放等方面都是专家顶尖人物,这在近代中国绝对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传奇。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以中国国学文化中的“君子”为主旨,取《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句,勉励清华学子(庚子赔款中即将赴美留学的人)积极进取,学习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文明,勇担历史责任,崇德向学,成为改造社会的精英,为中国之强大而矢志不渝。后来,清华学刊《清华周刊》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醒目印在封面上,并逐步被设为清华校徽,最后定为清华校训,一直沿袭至今天。可见,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社会,任何一种志高存远的思想都可能成为一丝微光,照亮暗夜,或至少将漫漫黑夜撕开一个口子。中国工农红军时期,古田会议毛泽东高瞻远瞩,发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论断,仅仅在二十年后即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正确而富有前瞻性的理论导向,始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中国没有辛亥革命,没有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民族解放的伟大号角,没有改革开放,很难想象,中国将怎样摆脱清末和民国那样的腐朽没落和萎靡不振,中国的发展现状又会是怎么一种状态?

今天我们依然怀念梁启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遍梁启超故居的每一间屋,看不完数不尽的事迹经历,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我们这一生,究竟应该留给世界留给后人点什么?游览是短促的,历史是厚重的,愿更多立志有为的中国青少年来此走一走,再次实地感受一次梁启超的“说”!想当年,在落后而封闭的中国,他置生死于度外,积极奔走呼号,呐喊,为改造中国,大胆的睁眼看世界,成为砥柱中流人物。反观后来,与恩师不同的是,梁启超从过去幻想依靠皇帝改造中国,到辛亥革命后以致民主革命一路走来,解放思想,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投身民主革命洪流,成为积极的爱国政治思想活动家,并以身作则,忠实践行立身行道君子风范,无论其人其家其风均可称时代表率。

我们学习梁启超,踏上他故居这片岭南大地,顿感茅檐剑气若虹,他靠的是读书发奋,自强不息,从家乡新会到广州考功名,而后千里迢迢北京赶考,携手恩师组织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继而领导戊戌变法,那时他才是一个25岁的青年。梁启超的家庭风范依旧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治家之道即家风家教当是国民楷模,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当然,家族能如此煊赫,和谐稳定的家庭组织,家庭关系,包括贤内助即他的两位夫人都是功不可没的,李夫人出身北京官宦之家,属于名门大家闺秀,且饱读诗书,只因家兄任主考官时慧眼识珠,看中了这位17岁举子的才华,遂将堂妹许配与梁启超。王夫人虽出身寒苦,但心地善良,做事踏实可靠,深得家人高评,能被李夫人心甘情愿选为梁启超的夫人,此等胸怀,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旧中国,绝非一般女流之辈所能承受得了的,仅此可见王夫人绝非等闲之辈。在风雨飘摇的清末社会,梁启超忧国忧民,投身社会,济世救国,匡扶国正,一边勤奋著述,一边为救亡图存而奔走,无暇顾家,家中事全凭二位贤内助通力而为,照顾孩子,操持家计,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功不可没。

我们将不断继承梁启超优良的家国风范,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憧憬光辉灿烂的明天,时代赋予我们重任,特别青少年一代,任重道远啊。一百多年前梁任公已经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暗夜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出的最强音!有条件的朋友们来启超故居走一走吧,让我们在这里不断汲取梁启超的爱国治家精神,站在新时代历史高度,青少年朋友们必当激流勇进,勇敢担当时代弄潮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不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当在先,读史明志,笃行致远,克勤克俭,立身行道,接替前贤在中华大地上继续播撒文明,先进,强大而富有新生命新力量的种子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