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宏茂的头像

马宏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04
分享

秦人 秦腔 秦韵

"八百里秦川美景如画,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秦腔作为戏剧的鼻祖,是我国戏剧艺术中的一块奇葩,在陕西三秦大地乃至西北地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就犹如咱们陕西的羊肉泡馍,越嚼越有味,越品越过瘾。

对于秦腔,我家有着不解的世缘。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家里就有戏园,祖父时常嗜秦腔如命,也能吼上几句,用以解闷开心。如遇五谷丰登之年,便请秦腔艺人演唱,以示庆贺。周围邻村亲戚及男女老少慕名前来观看,热情好客的祖父常给他们管吃管住。一次,我的祖父、二伯父与我家族人西安三易社演员马良民、北屯大阳村国光秦剧社的王志刚,商定在我村卖票演戏,收入大家分成,因我村周围有土城墙,城东门口设卖票处。还请来西安剧团女主角李小玲和她父亲参加演出,吸引着四邻八村人都前来观看,每天收入也不错,一天演出收入大半柜钱。我家戏园连演几天几夜秦腔大戏,观者众多,食客也多,烧火做饭就用去两个大棉干柴垛,"马家把戏唱红了,'整大事'把柴垛烧完了"的顺口溜,传遍了十里八乡。从此,主事的二伯父便有了"整大事"绰号。也就是那个年月,由于围观看戏的人众多,小孩子无法簇拥到前面观看,只好爬墙攀树。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小姑娘,从五华里之外的邻村赶来,与众多小孩一道爬上我家门前不远处水井旁的一棵大槐树上,远望戏台观看。秦腔为缘,戏曲为媒。不久经人介绍,这位小姑娘与我的父亲定下娃娃亲。五年之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就嫁到我家与父亲成亲,这位小姑娘就是我的母亲。七十年前的一件往事,母亲无意谈起,而我却觉得有趣,顺手拈来,将它赋成文字。如今,我的父母历经风雨八十八载,相濡以沫七十周年。

父亲是建国初期的大学生,曾就读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和上海同济大学,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先后在西安、西宁、礼泉等地工作。中共九大召开的前夕,父亲受命担任礼泉县人民剧团团长一职,在剧团工作期间,父亲排练了多部现代秦腔戏,培养了众多秦腔艺术新秀。由于当时县上经济困难,演职人员较少,每遇演出旺季,演职人员不够时,父亲便粉墨登场,充当角色。1969年初的一天,剧团在县剧院演出现代戏《红灯记》,父亲出演游击队队长角色,竟被台下的县上领导发现,后询问父亲才得知剧团演职人员短缺,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在全县招收秦腔演员。在父亲主持组织下,经一个多月的初赛、复赛、决赛,县剧团招收了30名秦腔新秀。他们勤奋好学,再加上不断得到艺术锤炼,后来这一大批新人成为国家级的秦腔艺术家:有唱红生《下河东》、《金沙滩》等剧目在陕西出名的康建民;唱小生《三滴血》、《白逼宫》等闻名全国、出访日本演出的张保卫;为电视剧作曲和擅长笛子独奏,在全国戏曲和音乐界负有盛名的刘克忠;有任哲中得意门生、以《周仁回府》唱红三秦、英年早逝的胡屯胜;以表演丑角《张连卖布》、《教学》、百家碎戏、礼泉小戏等享誉西北的赵胜利等一大批深受广大戏迷喜爱的秦腔名家。

家庭的熏陶,父辈的影响,也使我和秦腔结下情缘。幼年时父母常带我去看秦腔戏。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带我来县城途中,将我脚上穿的黄胶鞋一只遗失,到县城后又为我买了一双黄胶鞋,晚上带我上剧院看戏,进门检票时,由于人多拥挤,脚上穿的新黄胶鞋的一只又被挤掉,因看戏我竟丢掉了两只黄胶鞋,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演出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那情节,那唱腔,至今还萦绕耳旁。时过多年,母亲还保留着我那双不对称的黄胶鞋。后来我随父母在西安易俗社看现代戏《血泪仇》,其中"手托孙女好悲伤……"的唱段,现在还记忆犹新。

1979年的中秋节,自幼爱好文艺、年仅十岁的我,在父亲的鼓励支持下,以一曲"手拿碟儿,敲起来……"的演唱,走进了县剧团七九级秦腔戏校,开始了少年的学戏生涯。学艺在剧团,住宿罗家巷。罗家书院属于典型的明清建筑,雕龙画凤,风格独特,全为木楼梯、木地板,女学生住南楼,男学生住北楼。在排练《虎口缘》时,我们特意邀请范紫东女儿、罗氏家族掌门人罗老太缝制道具虎服。我们每天早晨六点钟从罗家书院起床,从县城西郊罗家巷步行到县城南郊的县剧团,晚上九点钟又从县剧团赶回罗家书院住宿。男女各为一个大队,女队长叫刘慧,男队长叫高义龙。艺无捷径代代传,夏练三伏冬练寒;勤奋学习苦钻研,艺好还需德为先。在赵国兰、刘玉民、来振杰、韩灵述、郑盟、付志远、崔振兴等老师的精心传授下,就这样,我们六十多人日复一日,来回往返,同排练,同休息,同吃饭……每天早晚压腿、踢腿、甩腰、拉顶、劈叉等拔筋基本功训练;清晨"啊啊啊…嗷嗷嗷…"地吼嗓、练声;中午各种唱段的排练……这些怎能让我忘记。我曾学唱过《三滴血》中的"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周仁回府》中的"见嫂嫂直哭的泪流满面……";《祝福》中的"这里只有你和我,你快把真情说明白……"等秦腔唱段后来,在我们这级同学中涌现出了侯建军、高党会、郭乾县、白凤英、裴立妮、虢茹发、车仙娥、刘慧、强亚萍等一大批享誉西北的秦腔新秀。

    时光荏苒,岁月难留。祖孙三代人,百年梨园梦,秦腔不了情,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秦人、秦腔、秦韵,美哉,壮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