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宏茂的头像

马宏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4
分享

九嵕山 唐昭陵

 

秦中自古帝王都,咸阳原上埋皇上。阳春三月,陪同友人,重上九嵕山,祭拜唐昭陵。从礼泉县城出发,穿过新修的关中环线,沿着蜿蜒旅游专线,盘山而上,天高白淡,万里晴空,巍峨昭陵,唐宗圣地,尽收眼底,万亩柏林,挺拔苍翠,犹如千军万马守护着大唐帝陵,再现昭陵柏城之盛景。晨曦傍晚时分,九嵕山云雾撩绕,昭陵更似仙境。

昭陵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九嵕山主峰。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关中名山中,就将九嵕山与华山、太白山相提并论。周、秦、汉、唐之时,九嵕山一带树木掩咉、奇石参差,百鸟在林间鸣唱,苍鹰在峰顶翱翔。从贞观十年(636),首葬文德皇后长孙氏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埋葬唐太宗,昭陵营建13年之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昭陵形成了庞大的帝王陵园,陪葬墓之多、面积之大、地上地下遗存文物之多,被誉“天下名陵”,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唐朝时期,昭陵陵山周围就广植松柏,因而有“柏城”之美称。晚唐诗人刘沧在描写昭陵秋色诗中写到“原分山势入宫塞,地匝松阴出晚寒。”杜甫在两次行径昭陵诗中感慨:“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在绿树与青山之中,陵区遮天蔽日的苍松翠柏和九嵕山头的薄雾云霭,给这座帝陵增添神秘色彩。由于战争人为破坏,岩石年久风化,陵区地面文物建筑和树木都被烧毁,生态植被荡然无存。省考石研究所对昭陵北司门祭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000余件,荣获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文旅部门在原址保护基础上,对昭陵六骏石刻浮雕、十四国酋长、凌云阁二十四功臣像以及明清历代皇帝祭奠昭陵石碑进行复位复正,让八方来宾朝圣大唐贞观之治的盛景。

进入新时代,林业人不辱使命,与松柏油松为伍,与深山沟壑为伴,长年累月奔波陵区,科学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栽植,一山连着一山栽,一沟挨着一沟植,一年接着一年干,手持铁锹,肩背树苗,翻山越岭,逐点扩大,采用覆膜保墒、鱼鳞坑整地、漏斗状栽植、侧柏戴帽、春整秋栽、微爆扩坑等创新栽植技术,提升陵区绿化覆盖。结合全民义务植树节活动,动员鼓励机关党员干部、学校企业,家庭个人,社会各界,以“唐宗柏林•绿满九嵕”为主题,每年进行义务植树造林,并率先在全省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看着陵区栽植的10万亩侧柏、油松,在他们精心呵护下,年年茁壮成长,形成一片片森林,就像林业人自己孩子一样,倍加珍惜爱护。目前,礼泉境内及昭陵周围林区,黄羊、野猪、豹猫、野鸡、野兔和黑鹳、大鸨、鸳鸯、燕隼、红脚隼、灰背隼、红隼、长耳鸮等野生动物、珍稀鸟类穿搜于林海之中,一幅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美丽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位于昭陵和建陵之间的任池村,抓住冬闲时机,成立绿化突击队,大干一百多天,动用挖掘机、装载机、大汽车、泵乘车等大型机械,在裸露的石山顶上覆盖一米厚的黄土,精心规划设计,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敢叫荒山变绿州,通过全村总动员,全民总参与,男女老少齐参战,共栽植侧柏、白皮松、油松等15万余棵,使昔日“三无变三优”任池村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昭陵之行,思绪万千,此情此景,使我想起国庆七十周年前夕,全国著名文艺家阎纲先生回乡,入驻礼泉永康颐养中心修养期间,我再次陪同阎老重上昭陵,看到昭陵六骏石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石像重现昭陵,感到十分欣慰,在亲眼目睹陵区松柏长势良好,山青树绿,阎老动情对我说到:“礼泉就是我的根,这次回到家乡,见贤思齐,回报桑梓,老汉我就不走了,百年之后,不起坟堆,不留骨灰,就将骨灰撒进昭陵的柏树林中,长眠于九嵕山下。巴金先生在北京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就是作家的八宝山,文学馆存放的书籍,就是作家的骨灰盒。”听着阎老一席肺腑感慨之言,我的眼睛湿润了……

当汽车沿着新修宽阔环山旅游路,越过昭陵陵区一座座郁郁葱葱山峦,聆听着昭陵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人文故事,时间不觉得已临近傍晚,夕阳西下返回县城,当我回头透过车窗,远眺巍峨苍翠的九嵕山时,内心由衷感慨,再次凭吊唐昭陵,朝拜九嵕山,致敬植树人,感谢护陵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