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消息传到了我的家乡白池村,尽管时令正值严冬,但乡亲们心中都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大地解冻,万物复苏,中国迎来了一个真正的春天。
此时,一缕春风从江淮大地吹到了冀中平原腹地的白池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村民自发搞起了“大包干”,仿佛在中国大地炸响了一声春雷,听到这个消息,令人振奋不已。春汛不胫而走,人人期盼着白池村尽快实行包产到户。
小岗村曾经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1978年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大胆实行了包产到户,第二年秋天即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量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自1956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12488公斤公粮,小岗村的人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温饱,摆脱了贫困,同时也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不慌不忙。白池村要等到1980年的春夏之交,才实行了大包干,将生产队集体土地按照肥瘠旱涝程度划分等级,分到了各家各户。生产队解散,集体农具和牲口也作价平分,生产队的几间旧房子也折价卖给了个人。大包干调动了乡亲们的劳动积极性,给自己家干活都舍得卖力气,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精耕细作,庄稼长势良好,加之赶上了风调雨顺,当年麦秋两季都取得了粮食大丰收。交足了公粮,剩余粮食自给有余,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家家存足了粮食,人人喜笑颜开。县城大街上恢复了农贸市场,乡亲们赶集出售富余的粮食及自家收获的蔬菜水果,从此便可以随心心意购买生活日用品,乡亲们终于得到了改革开放的果实,尝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
在农村喊了几十年的“勤劳致富”口号,今天才得以兑现。
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白池村的面貌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们的住房。拆旧房,盖新房,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建了起来,一处处农家院整齐排列,端庄气派的门楼雕龙刻凤,影壁上是彩绘瓷砖拼贴的风景画。从前的村街坎坷不平,遇到下雨下雪更是泥泞难行。前几年村委会出资铺上了红砖路面,去年又修建成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显得格外整洁平坦。
农村改革让乡亲们获得了种庄稼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因地制宜进行种植,适应市场需求,追求农业生产的最大价值。种粮食有国家补贴,但粮食的产值较低,人们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得到的报酬较高。白池村是花生和棉花的主产区,有千余年的种植历史,随着市场需求扩大,花生和棉花的收购价格也在逐年提高。有人承包了河套里的风沙地,栽种果树,水果卖出了好价钱。有的人家种植中草药,收获的药材送到安国市的批发市场出售。这几年兴起了栽种铁棍山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许多人家的土地也流转出去,形成了大规模栽种,山药产量越来越大,市场的需求量也在扩大,引得周围的商家开车进村前来收购,甚至提前签订了收购协议。
村庄周围搭起了保温大棚,反季节栽种蔬菜,甚至栽种了伊丽莎白甜瓜和保加利亚葡萄,一架大棚就可以获得三四万元的收益。
距离白池村七八公里的流满乡,在公路旁设立了果蔬交易市场,每日拂晓天蒙蒙亮的时候,四乡八村种植收获的蔬菜水果源源不断送来,各种大货车、拖拉机、三轮车汇集于此,成为饶阳县果蔬交易的集散地。
村里的养殖专业户有十几家,大都以养鸡和养猪为主,丰富了市场的菜篮子,装满了自家的钱袋子,日夜伺候家禽,自然是很辛苦,但收益却是十分可观。
饶阳豆腐脑闻名于冀中,而白池村制作的豆腐最佳。白池村毗邻县城,豆腐又是居民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食材,凉拌热炒两相宜,所以备受喜爱,销路通畅。目前,村中有十几家豆腐作坊,大都是白天泡发豆子,晚上做豆腐,清晨送到县城出售,或者接受饭店和单位食堂的预定,送货上门。遇到红白事的时候,早餐必定是豆腐脑花卷,需要几架整包的豆腐。因此,豆腐作坊的生意十分热闹。
近年来,农业科技得到迅速发展,依靠新的育种技术培育了高产抗病虫害的麦子、玉米、大豆等粮食新品种,粮食产粮逐年提高。节水灌溉技术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使得河滩地上的千亩风沙地变成了良田沃土,改良了土壤,减少了荒地,增加了耕地。过去只能在风沙地里栽种大豆之类的耐旱作物,如今却长出了绿油油的麦子。
家家有汽车,人人有手机。开着汽车下地干活儿,已经从预言变成了现实。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各类农业机械早已普及应用,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种庄稼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变成了一件轻松事情。我记得从前麦收秋收都要忙活一个月,割麦子、砍玉米,几天下来就累得人直不起腰来,浑身酸疼,疲惫不堪。如今,麦秋两季的收割都只有三五天的工夫,地里的几千亩庄稼便一扫而平,麦子粒和玉米粒装进麻袋,汽车送回家中。再也见不到从前生产队几百人打会战、抢收割的繁忙情景,农忙时节的田野里,见不到几个人,唯有收割机喧嚣奔波,往返于田垄间自动收割。
冰箱彩电洗衣机,煤气暖气自来水。自来水入户进屋,网线宽带也进村入户了,乡亲们的日常生活跟县城的居民没有两样,除了存在平房与楼房的区别,几乎看不到显著的城乡差别。务农,打工,创业,收入多元化,生活多样化,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外出打工的少了,在家创业的多了,白池村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
“万元户”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在农村改革初期却是率先致富的标志。一个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或者银行存款达到了一万元,就标志着这个家庭达到了富裕的程度,人们称之为“万元户”。而在几年之后,家家都变成了“万元户”,拥有银行存款几十万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今昔对比,变化之大,着实令人感慨不已!
就说电视吧。1988年春节的时候,村委会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放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的讲台上,乡亲们带着板凳跑进来看电视,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后来,有的人家买了彩色电视,左邻右舍串门去看。慢慢的,家家都买到了彩电,冰箱彩电洗衣机也成了新婚之家的必备品。
二三十年前,村里的小学校在村街的丁字路口,一排五间破旧的平房教室,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后来翻建成二层教学楼,添加了一些新的教学设施,但限于场地狭小,没有孩子们的室外活动场地。
十年前,县政府和村委会共同出资,在村西环城路的内侧建设新的学校,一座崭新的四层教学楼矗立在村口,大操场、体育场、图书室、音乐教室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朗朗书声缭绕在村庄的上空,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乡村小学调整合并之后,周围四五个村庄的孩子们也送来白池村小学就读。
乡亲们说,要想富,先修路。白池村周围陆续修建了两条环村路,开车进出村庄变得更加便利通畅。路顺了,一切事情都顺了起来。
京九铁路1996年9月1日建成通车,途径饶阳,在白池村东设立了火车站。大广高速公路北京至衡水段于2010年12月24日正式通车,途径白池村西侧。从此,白池村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变得四通八达,白池村走上了富裕路,我相信这就是乡亲们通向未来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