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正在饶阳中学读高二。“文革”浩劫结束后,国家恢复了高考,教育系统拨乱反正,各项改革逐步展开,学校也随之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高二学生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而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荒废了学业,现在开始发奋苦学了。校园里书声琅琅,无论是在教室的自习课,还是大操场的小树林里,随处可见学生捧着书本学习的景象。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郭沫若在会上的讲话稿《科学的春天》,收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这是科学的春天,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已经奏响了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序曲。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神州大地学知识、学文化、学科学蔚然成风,全社会对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形成共识,青年人勤奋读书,好学不倦,形成良好的时代风气。
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第1期,刊登了徐迟创作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生动描绘了数学家陈景润的鲜活艺术形象。我很快读到了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作品,读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可不是一篇普通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献给数学(科学)和科学家的一篇赞美诗。如果联想到“文革”结束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的文学热潮,必当对于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刮目相看。
“文革”结束,痛定思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小说”“朦胧诗”等文学思潮纷纷涌现,人们借助文学疗治心灵的创伤,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但是,“伤痕文学”渐渐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味的“伤痕”和“反思”,也容易引发颓废的情绪。恰在此时,徐迟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问世,立刻激发出读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主人公陈景润成了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博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誉。学英语,学数理化,搞技术革新,搞科学研究,“书呆子”也因此演变成了一个褒义词。
那时饶阳中学仍在饶阳旧县城,我和同学们下课后常去逛县城,而去的最多的地方,自然是十字街东边的新华书店。书店很小,书也不多,但书店可以登记预订新书,时常出现排队买书的热闹场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这个书店里买到了几十本新书,保留至今的有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库丛书”《历代文选》2册、《历代诗选》4册、“中国古代史丛书”6册,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和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等书。
在中学里系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课外阅读文学经典则丰富精神生活,相得益彰,受益良多。
县城文化馆里有一个图书室,每逢节假日,我便去文化馆借阅书籍,翻阅新出版的文学杂志。轴承厂设有“工人之家”俱乐部,那里购置了许多文学书籍,摆满了几排高达屋顶的书架。我办理了借书证,陆续从“工人之家”借阅了几十本苏俄文学作品和巴金小说,把书抱回家中,手不释卷,乐在其中。就跟作家高尔基形象地比喻的那个样子——读书的时候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高尔基还有一句名言,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984年,我在北京香山军校学习,节假日乘坐公交车去王府井新华书店,每月津贴费几乎都用来买书了。我在王府井买到了期待已久的艾青诗集《归来的歌》、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以及前苏联描述卫国战争的几部长篇小说,包括斯塔德纽克的《战争》、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和茹尔巴的《普通一兵》。回到军校,夜夜坐宿舍楼下面松树林的石凳上,打开散发着阵阵墨香的新书,伴着昏黄的路灯,读得废寝忘食、津津有味。
春天回到了颐和园,在昆明湖畔的长廊上举办书展,我从香山赶过去,彳亍书市,流连忘返,买到了查良铮翻译的两卷本《普希金诗选》,欣喜不已。墨绿色的封面上,印着诗人手绘的速写自画像,装帧非常精美。
1986年春天,移居天津。市图书馆坐落于承德道中心花园附近,节假日座无虚席,往往是一座难求,读者纷纷来这里“充电”,人人低头读书抄书做笔记,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我办理了借书证,借阅了许多文学名著。几年后,南开区复康路建成了新图书馆,宽敞明亮,美轮美奂,馆藏图书品类和数量也更加丰富。2015年,在银河文化广场又新建了一座图书馆,与音乐厅相映生辉,成为这座海滨城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前来读书,沉醉于翰墨书香。
来到天津后,我便在业余时间开始了藏书。节假日往返奔波于三个工人文化宫之间,流连于小书摊上,寻寻觅觅,每有所获,欣喜若狂。偶尔犹豫不决,未能买到手,一本好书便会失之交臂,叹惋不已。老城区西南角的文庙门前小广场上,也曾有自发形成的书摊,我在那个地方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几本好书,尽享淘书的乐趣。
数年间,我在三宫书摊买到了上百本旧书,一一登记书账,分类摆放在自家书房的书柜里,工作之余,翻阅欣赏,乐此不疲,自得其乐。
1987年春天,在天津工业展览馆举办首届“海河之春”书展,欣逢其盛,徜徉在书籍的丛林,左顾右盼,人潮涌动。在一架高高的书柜的顶端,我寻到了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活页画册《东山魁夷画选》,及其散文集《与风景的对话》,从此沉醉于画家创造的诗画意境之中。
1988年春天,又在东北角新华书店举办了第二届“海河之春”书展。津城遍植月季花,暮春初夏之际,花香书香溢满城,城市变得更美了。
从好读书到爱藏书,我在四十年间陆续收藏了几千册书籍,主要集中在文史哲方面的著作。十余年前,采取按图索骥的办法,按照各个出版社的图书出版目录,汇款邮购。近几年,开始网上淘书,如同芝麻开门,随心所欲寻觅自己钟意的书籍,品相、版本、价格等等方面任意挑选,自得淘书乐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夙愿得以实现。茶余饭后,一卷在手,书香缭绕,怡然自得。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最为知名的社科学术丛书品牌,主要选译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包含政治法律、经济、哲学、历史、地理以及语言等六大领域,除常规版本外,其中一些作品还有精装本和节选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也开始进入这个丛书系列,比如马克布洛赫、海德格尔、马汉等的学术名著以及印度、日本等国的学术名著等,成为当年学术图书的畅销书。目前“汉译名著”已推出15辑共650种。其中,哲学类226种,历史、地理类126种,政治、法律、社会学类158种,经济学类127种,语言学类13种。
这套丛书从1981年开始陆续出版发行,备受读者青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为宏大、品格高蹈卓拔的一套汉译思想译丛,曾被胡乔木赞许为“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因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这套丛书将国外丰富精深的学术思想引入中国,开阔了广大读者的视野,滋养了几代学人的情操,被陈原称作“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畅销,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激变,一大批西方哲学经典著作陆续在国内翻译出版发行,研读西方哲学成为一种热潮,许多青年读者也以阅读西方哲学经典著作为荣,成为一种时髦的行为。
从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艰深原著,到德国古典哲学家尼采、叔本华、康德、黑格尔的学术巨著,再到近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雅斯贝尔斯、萨特等人的名作,存在主义、悲观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等思潮,如浪涌来,强烈冲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晦涩难读的《梦的解析》及海德格尔的大部头著作《存在与时间》,竟然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外出旅行的时候,常常见到青年人手捧着这类哲学著作,坐在列车车厢或是公交车里埋头阅读。
网上图书销售的兴起,曾经引发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危机,促使实体书店另谋生存之道,最终实现了华丽脱变,焕发新的生机,谋求新的商机。书店不仅仅是销售图书的商店,书籍也不仅是一种普通的消费产品,而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店是一道靓丽的城市文化风景,是读者的心灵驿站和温馨港湾。书店不只是文化场所,更是一个充满了情感温度的地方。
近年来,24小时书店悄然兴起,备受瞩目,大获赞誉。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许多城市,陆续开张24小时书店,让城市的夜晚弥漫着书本的芬芳,增添一份浪漫的诗意。北京沙滩中国美术馆附近的三联韬奋书店,以及新近开张纳客的三里河书店,几张书桌和几十个座椅,日夜座无虚席,读者坐下来安静地阅览新书和近期出版的各种期刊杂志,逛书店变得惬意十足。台湾诚品书店进驻苏州,诚品生活苏州隆重开业,书籍与文创产品汇于一楼,文化与商业完美融合,给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赋予了崭新的寓意。西安市着力打造“书香之城”,让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拥有一张新的名片。
全国各地工会组织广泛开展职工读书活动,“读书演讲”“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通过读书活动提高职工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职工之家”弥漫书香,“民工书屋”“农家书屋”遍地开花,“知识就是力量”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完美诠释。
中小学校,大学校园,书香满校园,阅读伴随着青少年健康成长。专家学者现身于电视文化节目,深度解读《道德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深受观众喜爱,赢得广泛关注。古诗词诵读活动,激发出读者心底浓郁的诗意,尽情分享中华古代文明成果,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化自信。
阅读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带来充实的精神生活。
始于1996年,每年4月23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开卷有益,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让更多的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建设书香中国,让中华文明在当代绽放出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