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粟山的头像

张粟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5
分享

走进琅琊山的诗画意境

亿万年间,琅琊山静静伫立在滁州身旁,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守候着这座千年古城。年深日久,谁也说不清这座背倚青山的古城诞生于何年何月,但正是得益于琅琊山的庇护,滁州在山水怀抱中度过了几千年的悠长岁月。

滁州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并不是古城具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而是因为山清水秀的琅琊山,山环水绕之中的醉翁亭。北宋王朝的一位滁州太守欧阳修,用他五彩斑斓的笔墨挥毫写出了一篇辞采飞扬的《醉翁亭记》,不胫而走,传诵天下,从而让滁州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倏忽间便闻名于世,声名鹊起,琅琊山从此得以列名于神州名山之中。

春夏之交,我慕名而来。清晨,车抵滁州站,我便迫不及待地奔向琅琊山,汽车穿过繁华的滁州市区,无暇他顾,一刻也没有停留,直奔目的地,急切地扑进琅琊山的怀抱。

欧阳修的那篇传世佳作《醉翁亭记》,我早已记不清几十年间朗诵了多少遍,朗朗上口,口齿生香,熟记于心。离开南京的前夜,我又朗诵了一遍,细细体察文章营造的诗画意境,妙不可言,神飞天外,心魂飞向了大江北岸的滁州。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琅琊山,心慕醉翁,《醉翁亭记》就是我的向导。

正如欧阳修写的另一篇佳作《秋声赋》,同样美妙的文章,需要大声朗读,才能读出清词丽句蕴含的韵味,读罢每每令人心魂沉醉。

唐宋八大家之中的欧阳修,文章大家,妙手著文,正是他在畅游琅琊山之后,在微醺状态中趁醉写出的这篇《醉翁亭记》,给从前单单只是具有自然美的琅琊山,赋予了一种雅致的文学色彩。从此,琅琊山充盈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为一座文化名山。琅琊山中的亭台楼阁、溪石湖泊、山林路径等自然景观,无不以《醉翁亭记》中的美妙词语来命名,流连其间,一一对应,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令人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山水间的诗情画意之中。

进入琅琊山,手持登山杖,缓缓行走在林荫道石板路上,拄杖而行,草木茂盛,野花烂漫,令人悦目娱心。

终于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城市,再次来到幽静的山林之中,心魂立刻安顿下来。短暂回归山林,陶醉于大自然的安静闲适,左顾右盼,仿佛回到了久违的家园。每一座青山,无论在何方,无疑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在春夏之交的美好时节,摆脱了俗世的闲杂事务,心无挂碍,才得以回归青山,更何况是闻名天下的琅琊山!

耳畔忽闻溪水淙淙,低头却见脚下泉水在树间缓缓流淌,溪流潺潺,水花晶莹,与林间鸟鸣啁啾之声相呼应,奏响了大自然动人心魂的协奏曲。此刻,我已置身于琅琊山中,石上流淌的小溪当是酿泉了。果然,一眼瞥见路旁一方青石,赤字“酿泉”,格外醒目。

一座石桥横跨泉水之上,越过小桥,跨进欧门,一座古亭赫然入目,走进细瞧,果然是赫赫有名的醉翁亭。古木森森,檐角峥嵘,站在亭中,八面来风,惠风入怀,令人心神爽朗。遥想九百多年前,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此与宾朋僚属宴饮,山珍野蔬开盛宴,自酿醇酒醉太平,就是坐在这亭中,颓然醉倒,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林之乐。我放下背囊和手杖,在亭中坐下来,环亭围坐,木凳上设置了小桌,可放置几碟菜肴,一壶佳酿可醉人,正是饮酒佳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也。九百年间,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富商巨贾在此附庸风雅,名酒珍馔,极尽豪奢,却再也难寻欧阳修当年的醉翁风流。

亭侧山石有摩崖石刻,篆字丹书“醉翁亭”,古拙苍劲,不知出自何人手笔。亭楣悬挂苏东坡手书匾额,笔酣墨饱,端正大方,尽显文豪本色。醉翁亭之北为二贤堂,欧阳修与苏东坡师徒二人在堂中并肩站立,只见欧阳修议论风生,苏东坡捻髯聆听,仿佛当年讲论诗书,评议世事,心心相通,栩栩如生。欧阳修开创有宋一代古文新风,革除宋初文坛积弊,成为北宋文坛领袖。苏东坡师承欧风,继往开来,别开生面。欧苏二人遂成双峰并峙,相映生辉,彪炳青史,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共同开创了宋代诗文创作的辉煌局面。若论“唐宋八大家”诗文作品,我独爱欧苏,除却文学风格,更多的应是倾慕其人格魅力。

醉翁亭西侧的月洞门,穿过去就是醉翁行乐处,走进去惊喜发现,竟是一处别有洞天的风景园林好去处。所谓醒园,有解酲阁,当做醉卧休养之所。古梅亭,却是一座精致的小阁,当中设桌椅条案,壁上挂着一幅白梅,一树繁华,犹闻梅香,沁人心脾。楹联一幅,盛赞欧苏。“品节似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门前一株古梅,枝柯似铁,老干纵横,想来腊月风寒之时当会梅香四溢,再现欧苏冰雪精神。树下围栏石碑上,题词“花中巢许”。古人将梅花人格化了,赞扬腊梅品格犹如上古时代传说的两位隐逸之士巢父和许由,高风亮节,归隐山林,超尘脱俗。梅兰竹菊,梅花被称作花中君子。院内还有一丛梅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称作“欧梅”。据说这棵梅树为欧阳修亲手种植,花期却与杏花同时,故而又叫做“杏梅”。

俯首走出晴岚叠翠门,几株芭蕉正舒展绿掌,苒苒悦目,多姿多彩。正当心恬意适之际,随风传来古乐合鸣,怦然心会,顿生思古之幽。好一座绿水环抱中的影香亭,四位古代装束的年轻男女,女着纱,男戴冠,端坐亭中石凳上,操持琴笛琵琶,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委婉如歌,动人心魂。亭下绿水,莲荷青碧,几条金鱼缓缓游动,闻声而来,忽聚忽散,尽情展露着鱼之乐。

解酲阁前方有小亭名为意在亭,意在于斯也。亭极小,仅容得下一凳一桌,略坐片刻,意有所失。转头望见不远处院墙那边的门楣上,题写着几个篆字,又看又猜,好久才猜出来,竟是“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想当年,欧阳修因为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又因亲自组织古文革新运动,遭到反对者嫉恨,由京城汴京贬谪来到僻陋小城滁州任太守。他不计个人得失,随遇而安,虽然身处江湖之远,但并未独善其身,而是与民同乐。浮生难得一日闲,某日乘兴来到琅琊山中休闲一日,尽得饮宴之乐、山林之乐、鱼鸟之乐,终得之与滁州百姓同游之乐。儒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处处洋溢在欧阳修畅游琅琊山后笔酣墨饱撰写的这篇《醉翁亭记》中。

欧阳修这篇文章,不但让琅琊山顿时扬名神州,而且作为千古名篇的散文佳作,备受世人青睐。自宋以来,多位书法家反复书写《醉翁亭记》,画家也以之为创作题材,绘写成图。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徽明书《醉翁亭记》,有小楷、行书、大字行书册页三种。祝允明草书《醉翁亭记》,魏之潢小楷《醉翁亭记》扇页,张瑞图行书与草书《醉翁亭记》。清代也有不少《醉翁亭记》书法作品,如王澍有行书节录《醉翁亭记》六条屏,刘墉有行书《临苏轼醉翁亭记》,林则徐有行书节录《醉翁亭记》。而《醉翁亭记》入画,最早可追溯到宋遗民许子元东渡日本所携带过去的“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这件漆盘现藏于日本圆觉寺内。元代虽无《醉翁亭图》传世,但据欧阳玄《醉翁亭障为南翁作》和方回《醉翁亭图引为赵达夫作》这两首题画诗,可知至少创作了两幅《醉翁亭图》。明代有居节《醉翁亭图》,文徵明《醉翁亭记书画合卷》、仇英《醉翁亭图》、谢时臣《醉翁亭记书画合璧》。此外,陆心源还记述卞文瑜画有《醉翁亭图》、卞润甫《醉翁亭图》。清代画家管希宁、张敦复、顾符稹、袁江有、宋旭绘等人画出多幅《醉翁亭图》。

在众多的《醉翁亭记》书画作品中,苏东坡应邀书写的一幅,可谓当之无愧的冠首之作。

时当正午,醒园内已无游人,古乐之声暂停,鸟虫唧唧,萦绕耳畔,似置身于无人之境,独得山林清趣。我来到宝宋新斋,独在亭中,徘徊良久,细细观赏壁上四块巨大的石碑,碑石上镌刻着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一字一句沉吟,一篇读罢,神游青霄,尽得欧文苏书神韵之美,犹如畅饮一坛酿泉酿造的醇酒,心魂不禁为之沉醉。

游览醒园,不意竟在宝宋新斋亭中,意外获此赏心乐事!

走出醒园,再次与酿泉相遇,小溪旁的密树林前,一个小亭,门洞低矮,亭内空空如也,题曰洗心亭。清冽泉水可洗心,翠绿山林亦可洗心,我应当拥有一颗纯净的心,接受琅琊山的检验。碧绿的泉水啊,如镜可鉴,你照照我的心,是否还珍藏着赤子之心呢?

就这样静静走在溪水旁的石径上,听泉水潺湲悦耳,看林木葱茏赏心,从清晨走到黄昏,独享山中朝暮变化之趣。时值春夏交替,同时领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叠加之美。

沿着泉水行至白鹭山庄,岔路口一片茂密竹林中,树立着一块巨石,丹书“琅琊山”,山路分成了两条。寻着小溪逆流而上,通向同乐园,直行则通往琅琊寺。同乐园中有欧阳修纪念馆,站在观瀑楼上,面对绝壁石崖,可观赏摩崖石刻。绿树掩映中的一面绝壁之上,红绿双色,镌刻着“意不在酒、书酒风流、犹闻酒香”等词语,语语都在散发着琅琊山的自然生趣。

山路弯弯,峰回路转,行至半山坡,抵达琅琊寺。深山藏古寺,倒是一处幽静佳境。只是古寺破旧不堪,屋顶瓦楞间长满了杂草,庙宇错落分布山间,正在维修施工。来到院内三友亭中,一面绝壁之下,有清泉汩汩,清澈见底。小亭旁边有一株古梅,枝柯交叉,倚着石壁伸展枝叶,苍翠茂盛。满院子堆放着砂石木板等装修材料,十几个工人忙前忙后施工,只是不见一位僧人。

琅琊寺门前,穿过天蹊云径牌坊,山势顿时变得陡峻,沿着石径台阶攀登,时而遇见巨石挡路,手抓着树干藤条,绕行登山。路旁草木茂盛,树阴蔽日,鸟鸣啁啾,山花烂漫可爱。登上南天门,抵达山顶,透过密林大树间隙,仰头眺望,隐约可见琅琊阁巍峨高耸,已在山巅之上。金碧辉煌的琅琊阁耸立在高山之巅,站在高阁之上,只见琅琊山峰峦起伏,林海波涛相拥,庞大的滁州城尽在眼底,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蔚为壮观。此时,八面来风,阁铃摇曳,鸣声飞扬,悦耳动听。有鸟从屋檐飞出,翩翩若舞,顺风而下,瞬间融入了碧绿的林海之中。

离开琅琊阁,从南天门下山,途径环翠亭、琅琊寺、深秀湖,回到醉翁亭,沿着酿泉走出琅琊山。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回望琅琊山,渐渐隐入苍茫暮色中,了不知醉翁亭、琅琊寺、琅琊阁又在何处。

一日之游乐悠悠,待到坐在滁州夜市吃晚餐的时候,琅琊山仿佛静静地伫立在我心深处,山中一草一木都在弥漫芬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