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中段,自古就有“彬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的美誉。即使是跟闻名于世的“三山五岳”相比,它的名气更不算大。况且,九江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庐山,极尽山色烟岚之美,千百年来,博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称奇赞美,留下了千百篇吟咏佳作。但是,除了海拔高度,井冈山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具有另一个高度,那就是精神高度。九十年来,井冈山上的红旗一直在飘扬,巍峨的山峰矗立在人民的心中,五百里井冈山峦起伏,群峰叠翠,郁郁葱葱。井冈山饱含着历史意蕴,蕴含着民族的感情,国家的情怀,它依旧保存着血与火的鲜活记忆,珍藏着史诗的辉煌和英雄的业绩,它仍在延续着逝去了的一个时代的血脉。
从南昌昌北机场出发,高速公路沿着赣江南下,同时又是逆流而上,旅行车风驰电掣,穿山越岭,四小时长驱八百里,直奔井冈山而去。傍晚时分,汽车抵达茨坪,我站在了井冈山的一座山峰下,抬头仰望,山色苍翠,林木葱茏,云雾缭绕在峰顶。仿佛实现了心中的一个愿望,我对着这座山笑了。这也应是期待已久的一次约会,千里迢迢而来,为何而来呢?难道是为了拨开迷蒙的云雾,查找历史的真相吗?静静的望着秀美的山色,心情格外沉静。
井冈山作为革命老区之一,最近宣布实现了脱贫,人人闻之欣喜。
九十年前,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在这里开辟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从江西的井冈山到延安的宝塔山,红军队伍不断壮大,直至取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来到井冈山,到处可见红色主题雕塑,漫山遍野分布着大大小小一百余处红军时期的革命遗址,在烈士陵园,在革命博物馆,在红军旧址,参观者络绎不绝,仔细查看历史发展的脉络,总想从久远的历史、斑驳的文物和生动的传说中,揭开诱惑人心的谜底。
每一处红军的旧址,每一件陈旧的文物,都保存着战争的清晰记忆,红色基因在这里传递,红色成为井冈山最鲜亮的色彩,红色历史是当代井冈山人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主题旅游,加之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助推井冈山地区脱贫致富。
井冈山处处是山,山上林木繁茂,停车山路旁,随处可见笔直修长的毛竹在风中摇曳,高大挺拔的红松、银杏、红豆杉、半枫荷矗立在山坡上,雨后的山茶树在山脚下闪亮嫩绿的色泽,不知名的山花悄然闪现眼前,给游客们带来一阵惊喜。
走出革命博物馆大门,迎面是茨坪镇的挹翠湖,群山环绕着这座幽静的小镇,把苍翠的山色搂在怀中,秀美的风景就变成了一笔丰厚的财富。湖畔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着两排高耸入云的云杉,据说是当年来井冈山插队的知青栽种的。
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助推绿色旅游,井冈山人更加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与安居乐业的良性循环,从中受益良多。
红与绿,两种色彩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引得四面八方的游人慕名而来,驻足观赏,称奇赞叹。
红与绿,两种旋律,有机融合,让千山万壑演奏出一支悦耳动听的协奏曲,动人心魂,为之心醉。
鲜艳的红旗,翠绿的山峰,红绿交错,相互映衬,让井冈山显得更加妖娆秀丽。
远望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近观却是一座工农红军的旗帜雕塑,在青山翠柏和灿烂阳光的映衬下,格外耀眼。
“风景这边独好。”
这句诗,如今成了江西旅游的宣传语,来到井冈山才能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时间是一匹在岁月的风中自由驰骋的烈性马,谁也别想制服它。
三十八年的时间,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可算不短,这几乎是许多人的半辈子。
1965年5月22~29日,时年72岁的诗人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居住在茨坪。故地重游,忆及旧事,感慨万千,欣然吟诵出一阕《水调歌头》,抒发心中的凌云壮志。从那时起,我便梦想有朝一日登上井冈山,亲身领略一番诗的意境。巧合的是,三十八年后实现了这个夙愿。
来到井冈山,跟随导游参观,一处处红军旧址,有多处毛泽东当年居住的建筑物。毛泽东是红军队伍的缔造者,因而当之无愧的也是红军历史故事的主角。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政治命运跌宕起伏,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尽情展现,“战地黄花分外香”一般的浓郁诗情在炮火声中激情迸发,“抢杠子里面出政权”的英名论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智慧预言,充分显示出毛泽东无与伦比的理论思维和政治智慧。
在井冈山,我着意探寻作为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毛泽东的足迹,期望从历史的风烟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
许多人总是企图用灰色的理论束缚鲜活的生活,而僵死的理论制定出来的行动纲领,扼杀了生活之树的活力,凋零和死亡是必然的结局。刻舟求剑,缘木求鱼,闭门造车,南辕北辙,这些笑话嘲笑的不只是愚蠢者的愚昧,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以战略家的思维和理论家的智慧,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进行理性思考,探寻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他在井冈山时期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正确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后来写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在战略高度和理论视角,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行动纲领,指引红军队伍从失败中崛起,从围困中突破,不断壮大力量,为人民军队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敌强我弱,攻打重兵严守的大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而死守井冈山,也等于坐以待毙。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保存实力,待时而动。毛泽东审时度势,活用兵法,创造了“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离开井冈山,转战闽西,开始万里长征的漫长征途,直至抵达遵义,在这段五六年的时间里,毛泽东走入了人生低谷,他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还被开除了党籍,只能做一些调研工作。
毛泽东1934年夏天写了一首词《清平乐﹒会昌》,他在1957年1月号《诗刊》发表时的注解中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我猜想,这是一种苦闷、孤寂、忧伤的心情吧?
1928年秋,红军在黄洋界哨口取得了抗击敌人“会剿”的胜利,毛泽东即兴抒写了《西江月﹒井冈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抒发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
“赣江风雪迷漫处……赣水那边红一角……赣水苍茫闽山碧。”
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里,毛泽东马背吟诗,独出机杼,高唱“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华彩乐章。旧瓶装新酒,他运用古诗词的格律吟诵当代人的情怀,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意蕴深长,传诵久远。
在每一首诗词中,细细吟味,都隐约可见一位金戈铁马的将军诗人的形象,跃然而出,光彩夺目。
在毛泽东当年居住的八角楼旧址,屋内家具简陋,光线昏暗,唯有一张油漆剥落的书桌靠窗而立,格外耀眼。桌上一盏油灯,一方砚台,默默依偎在书桌的一角。想当年,毛泽东也许就是在这张书桌上,凝神沉思,运筹帷幄,挥毫疾书,写下了那几篇光辉的理论文章,发出了一道道军令。
“命令昨颁,十万大军下吉安。”
从井冈山进军武夷山,从湘赣边界挺进闽西北,红军队伍的作战令当是从八角楼里的这张书桌上发出的吧?
放下教科书,登上八角楼,走进这位思想者、军事家、诗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那是在传记、书信、诗词及传说中没有描述和透露的心灵隐秘。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风烟,历史之所以令人着迷和青睐,正是源于它存在许许多多的未解难解无解之谜。
当我在八角楼听到红军女战士贺子珍的故事,忆及其一生的坎坷人生经历,难掩心中的感慨,为之唏嘘良久。
原来湮没的历史竟是这样的。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青山作证。走出八角楼,面对青山伫立,小雨悄然而至,打湿了我身上穿的仿制红军服,山峰隐没于迷蒙的烟雨之中。
从军廿五载,退役十一年,早已脱下军装而弃武从文的退役中校,哪会想到登上井冈山会重新穿上军装呢!只是,穿越时间,让时光倒流,回到九十年前的红军岁月,穿上仿制当年的红军服,并且分到了一枝仿真步枪。
兵哥哥你回来了,加入红军的队伍,编入红四军独立连二班,并在全班人的嬉笑声中推选为班长。
红米饭,南瓜汤,顿顿饭,吃得香。
体验红军战士的生活,饭前列队唱歌,唱红军歌曲,歌声嘹亮吃饭香,情绪高昂精神爽。
培训基地的学员食堂提供了丰富的自助餐,有红米饭,有南瓜汤,也有红烧肉和烤鳕鱼。有红薯,没有野菜。体验的是集体生活,感受的是红军精神,收获的是精神食粮。情景教学,旧址参观,凭吊先烈,重温历史,洗涤灵魂,升华精神,红色基因得以延续,从这里获得阳光、钙质、信念和正能量。
汽车越过黄洋界,急速下坡,到达茅坪乡的象山庵,附近有袁文才烈士墓。独立连列队在庵门前集结,等待随队医生,一位骑着电动车的乡村医生来到后,拎着医药箱站在队伍一旁。教员给每个班发放了一张行军图,徒步按图行进,途中设置了七处军情,需要各班独自寻找标志物。二班八名队员,一女七男,分得八枝步枪、一副担架和两只沉重的手榴弹箱,随身携带,立刻出发。队伍沿着一条小溪急行军,穿行在杂树乱草丛中,左岸,右岸,跟随溪水深入山谷底部。每当找到一处标志物,全班集合,拍照取证,八个人一同发出惊呼。女队员负责寻找中草药,拍照记录,尽管不识标本,发现茎叶异于普通杂草者,即鉴定为中草药。林中闷热,汗湿衣衫,全班人兴致勃勃,急速行进于崎岖山路,高声唱响了《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没有敌人,只有竞争对手,四个班比赛行军速度,二班抢先到达了目的地——坝上村。
老金早已在村口等候,我们跟着他进村,爬上山坡,越过小桥,跨过小溪,来到山根下的老乡家中。
体验红军餐,自己动手做午饭。老金为我们准备了一大锅米饭和一小盆炖猪肉,又从自家菜地里摘下许多新鲜蔬菜,还从山下的市场买来了半只鸭子。全班人齐上阵,择菜、洗菜、切菜,洗盘子、洗碗、洗筷子,切肉丝,剁鸭块,准备调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老金蹲在灶台下,不停地往灶台里添加木柴,把灶火烧得特别旺。既然当上了班长,义不容辞掌勺,当一回大伙计,演奏一支锅碗瓢盆协奏曲,半小时的工夫便做好了一桌子热菜。大家围坐在老乡家的厅堂餐桌前,举杯饮水,举箸用餐,吃得喜气洋洋,吃得欢乐开怀。
试想,当年的红军能吃上这样丰盛的美味佳肴吗?这恐怕就是他们的幸福愿望吧?
我们还有一项任务,开展扶贫工作调研。
老金接受了我们的调查采访。
老金对国家的扶贫政策赞不绝口,如数家珍描述坝上村几年来发生的新变化。他家不属于贫困户,村民都已全部脱贫,家家住进了新房子,山间公路一直通进了村子。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井冈山市政府机关工作,小儿子正在广州打工。老伴在市里帮助大儿子照管孩子,所以平时只有他一个人留在村里。老金是从江西迁来的客家人,“文革”前担任小学教师,后来失去工作,就进山打猎。他拿出来一只鹿茸,有一尺多长,我判定是马鹿的鹿角。老金说,前几年山里还有野牛呢,山鸡野兔子就更多了。现在政府要求保护野生动物,不准打猎,他把自己的猎枪都扔掉了。老金家承包了二十亩山林,山上栽植了许多果树,山下种了庄稼和蔬菜,经济收入可靠,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好日子。
午饭后,独立连在村委会集合,老金送我们过去,热情邀请我们下次再来他家做客。汽车启动了,老金同其他四五位老乡并排站在路边,挥手示意,向我们告别。
红军是自己的队伍,再见了,老乡们!
山中岁月长。进了山,生活节奏放慢,一天的时间也感觉变得长了。夜晚伴山而眠,唯有虫吟鸟鸣,不闻市声喧嚣,心静如水,乐哉悠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山中的乐趣。
面山而居的妙处是,推窗可见满眼苍翠的山色,峰峰岭岭,烟岚氤氲,一扇窗顿时就变成了一幅画框,山水画的美景映入眼帘,养眼,养心。再者,晨夕之际,站在楼台上,看山,望月,听雨,不知不觉之间,心魂融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只不过聚精凝神几秒钟的工夫,搞得你诗意满怀。
群山在这个地方等候了你几十万年,而你只在这里呆三天。你来或不来,山都在这里等待,远山如黛,妩媚多情。
词人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相看两不厌,唯有山中山。
阴晴变幻,雨雾连绵,气候万千,一日之内,看尽了各种山色,但百看不厌,山若有知,也当笑我这份痴心吧?
仿佛是哪一幅满纸烟岚的画卷,群山万壑扑面而来,这应当是一首古诗词的意境吧?似曾相识,而又不辨是哪一座山,它或许就是心灵的风景吧,一直珍藏在我的心中。
晨起,沿着曲折的山路漫步,向着黄洋界的方向登山。山路上空无一人,任凭我恣意行走,流连于挺拔的松树下,痴迷于幽香的山花前,走走停停,沉醉心魂。再往山的深处走去,便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山里人了。开心不知身是客,此时身在何处?
翌日清晨,走上山岗,又走下山坡,走进茨坪。小镇上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旅馆门前挤满了游客,他们吃过早餐,准备出发去山中游览。满街都是身穿红军服的培训学员,三五成群,漫步街头。大客车在街道上行驶,陆续驶离,满载着游客去往山中的各个景点参观。站在山坡上眺望,一把巨大的火炬矗立在半山腰,那是一尊雕塑,而茨坪的街灯,也都是火炬造型。
旅游升温,使这座山中小镇具有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街边挤满了宾馆、饭馆、商店,各类土特产品琳琅满目,摆满了街边的摊位,商业气息弥漫在每一条街道。
离开茨坪,再次爬上上岗,驻足回望,小镇风光尽收眼底,此刻它显得那样沉静与安详。
我们在雨中登上了黄洋界,峰顶上保留了一段壕沟,正是当年红军修筑的防御工事,它是黄洋界保卫战的最后一道防线。
纪念塔耸立在苍松之中,另一面石碑上镌刻着毛泽东的诗词《西江月》,笔法苍劲有力,挥洒自如,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战斗的激情。
小心翼翼走下栈道,来到红军营房,顿时雨过天晴,云开雾散,远眺群山起伏,白云悠悠,令人心旷神怡,恍若置身于仙境。讲解员手指落日的方向,她说,那里就是湖南了。
井冈山有五个天然的哨口,是进出井冈山的关卡,黄洋界是其中最高最险峻的一个。山势陡峭,林木茂密,易守难攻。在红军营房附近,一条小道蜿蜒于山坡上,这正是当年朱德带领战士挑军粮的道路,这里仍在流传着一根扁担的故事。
基地的教员告诉我,如果春天来井冈山,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山坡都变成了红色,美极了。
三天来,我在茨坪周围的山坡上寻寻觅觅,意图找到一朵仍在开放的杜鹃花,桐木岭路口还悬挂着杜鹃花节的招牌,但终于没能找到。突然在路边的花篱中闪现几朵红花,艳丽夺目,赶紧跑过去,却是一枝盛开的三角梅随风摇曳。
山花烂漫,即使不是杜鹃花,各种名目的野花恣意烂漫,百里飘香,杜鹃声里听飞泉,仍可令人心醉。
三天的时间的确是太短暂了,五百里井冈,群山连绵,千峰竞秀,尚未登上几座山,更何况要立志“踏遍青山”呢!
游客注定了就是一种候鸟,飞来又飞去,既然不能在山中多停留几日,那就让我变作一只杜鹃吧,让我以优美的姿态优雅地起飞,飞越井冈山的苍翠山岭,穿越赣江的碧波清流,飞向鄱阳湖的茫茫荡荡。那里有一只大鸟在机场上等候,它将载着我飞回北方。
赣江浇灌养育了江西,它自南向北,流过赣州的郁孤台,流经吉安、樟树、南昌,汇入鄱阳湖的万顷波涛,最终与长江贯通。千百年来,自唐代诗人王勃写下了《滕王阁序》的传世名篇,江西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诞生了数百位彪炳史册的政治家、文学家、戏剧家,使之成为中南地区的文化高地,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九江的浔阳楼,南昌的滕王阁,赣州的郁孤台,已然成为中国的历史坐标,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凝聚了千万篇华美诗章。
此外,弋阳腔和客家文化也是江西的名片。
瓷都景德镇,CHINA,不只是瓷器,更是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怎样的一双巧手制造出具有浓厚艺术品位的瓷器?
宋代兴起古代书院教育体系,江西创立了白鹿洞书院、华林书院和鹅湖书院,为理学心学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婺源的朱熹,上承程颐、程颢而集理学之大成,金溪的陆九渊为陆王心学的创始人。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奠定了他大戏剧家的地位。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为同时代人,恰好又一同逝世于1616年。2016年,中英两国曾为这两位中西方杰出的戏剧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临川的另一位杰出人物是王安石,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更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的一位文学家。
“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佛教净土宗始于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各方僧众慕名而来,让东林寺名扬天下。
车过吉安,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心中仰慕的大文豪欧阳修。在“唐宋八大家”中,吾独爱欧苏,而欧苏又有师承关系。同样道理,创立了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又是苏东坡的“苏门四学士”之一。
自唐至清,据有关数据统计,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的10.67%,其中有状元48人。
王安石和曾巩都是一门三进士,洪迈一门四进士。铅山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美誉。
柴桑的陶渊明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田园诗派,并且,他孤高傲世的文人操守,恬淡自然的生命哲学,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宋代大文豪苏轼贬谪海南岛时,心慕陶渊明,于是写下了百余篇《和陶诗》。
宋代抗金名将辛弃疾客居上饶二十余载,百分之八十的词章写于此地,高擎豪放派大旗的词人,吟咏于山水之间,流连于风月之下,写下了数十篇妩媚的婉约之作。
踏上江西的土地,你不能不想到一位画家,他就是青云谱的八大山人。这位亡国亡家的昔日贵胄,隐身于寺庙僧众之中,借山川以怀念故国,用笔墨而抒发真情,“墨点无多泪点多”,创作出花鸟画的逸品神品,开创了中国画大写意派,成为一代艺术总师。
车抵南昌,不停留,继续北上。默诵《滕王阁序》中的名言:“江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隔着车窗眺望南昌,唯有赣江笼罩在氤氲的雨雾中,不见南昌,不见孤鹜,滕王阁更在何处?
鲲鹏展翅九千尺云天,长亭更短亭,从鄱阳湖畔起飞,飞越长江黄河,闷热的仲夏夜,飞落北方的一座海滨城市。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井冈山已在千里之外,偶尔也会在我的梦境中露出一座青翠的山峰。那一刻,我似乎又听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泉水发出的声音,愉悦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