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梅的头像

马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9
分享

看戏

在我们西北,有一种艺术叫做秦腔。那种夹杂着“凄美、婉转、豪迈、铿锵、悲壮……”调调一响,会让人不由地瞬间带入!我和大多数西北人一样,习惯把听秦腔称呼为:“看戏”。

有人曾说,秦腔是中国戏曲中,听着最霸气震憾的地方戏种。或许西北人对于秦腔的热爱是基因自带,我是喜欢秦腔的,虽谈不上热爱和痴迷,但多少有些动情。

据资料记载,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不同于别的艺术,在时间的角落里,人们对它热爱,如同陈年佳酿的酒,愈久弥香,越是上了岁数的人,越是对它钟情,越是偏爱。这种爱,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莫名的被感知。

在我小学毕业前,我时常被爷爷带去看戏,在有秦腔演出的时候,无论离家多远的路,他都会牵着我,早早地赶到现场,占一个好位置,那时秦腔莫名已经成为了爷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爷爷不善言辞,沉默的他不会伴奏,更不会演唱,只是拉着我找一出角落坐下,认认真真的当观众,只有在看戏时,爷爷的表情才会丰富起来。

大雪飞,秦腔吼,万人聚,就是老百姓对秦腔的热爱。那时的我不懂爷爷对秦腔的执着,只觉得他喜欢拉我去看戏,我也常会为看戏前他给我买零食为乐趣。但不得不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秦腔是他们那一辈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只要有一方小小的舞台,就能吸引众多乡亲们前来观看,那时候的秦腔,俨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能让人忘却疲惫与困苦,在他们的心中秦腔不仅仅是一种戏曲,更是他们人生的记忆与寄托。 慢慢长大后,倒也接触了许多研究戏曲的师友,其中不乏秦腔名角,也多次被邀请听秦腔、看戏,但每一次,我都会喜欢观察看戏者。在我生活的西安城里,走进街边巷道,时常能听到那熟悉的秦腔旋律悠悠传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或城市或农村,或坐在街边的长椅上,或聚在公园的亭子里,眯着眼睛,微微晃动着脑袋,沉浸在秦腔的世界里。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而那专注的神情,却如同孩子般纯真。

“晚上看戏走!”在我回家看望我妈时,我妈突然对我说。毕竟,在我在印象里,她对看戏并不是多喜欢。然而此时她却有些兴奋地说道,附近的公园在举行群众秦腔艺术节,一周演三场。还没等我问她去看过没?她却用一种自豪的口气说,她几乎期期不落,有时人还没到,就有相识的老乡给她占好了位置,打电话催她去。我本想说一句,她这应该算忠实粉丝了吧?可没想到她不好意思说:“天天晚上都有好多人,比她住的远的都过来,她这都不算啥!” 最终我还是跟着她到了唱戏的广场,那秦腔散发的特有旋律,雄浑而激昂,仿佛带着我们西北这片黄土高原的风沙与豪情,幽怨和无奈。“快坐这里,这会第一个都演完了!”与妈妈关系较好的阿姨兴冲冲地指着旁边被“霸占”的空位,边激动说到。等妈妈坐下,我便找了一个理由在人群外观演,毕竟人太多了,座位也不够。

我依然很喜欢从台上看到台下,很是奇怪,这些观演的老人仿佛能从每一句唱词中,找到自己曾经的故事,找到那些奋斗过、欢笑过、流泪过的日子。那一声声的吼唱,是对生活的呐喊,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岁月的体会。看戏结束后,在陪妈妈返回时,三五成群,不管认识与不认识,大家都会为了刚才某一场精彩的演出而津津乐道,甚至说到高兴时还会把前几日的精彩场面提及,这更包括排名和得分情况,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为了某个演员的出色表现而赞不绝口,尽管演出中有多一半都是没有基础的业务“演员”,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用表演展现出的人间百态,大家对他们的喜欢。

岁月有腔,情韵悠长。初听不是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秦腔或如同一首永不落幕的歌,在时光长河中回荡,诉说着戏中人物的故事时,每一个在看戏人,也彷佛回味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