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马萌的头像

陕西马萌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5/19
分享

爷爷的治家理政之道


——陕西辛亥靖国志士马康侯的家风家训

马萌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作家马伯庸曾谈到,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作为陕西辛亥老人,祖父马康侯一生事亲孝,与友善,教子严,长于治家,品行高洁,两袖清风,誉满桑梓。他光前裕后,秉承家风,弘扬光大,对我们后裔尤其是我作人干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家风家训内容之一:为人师表,身教言传;为人父母,美在风范

祖父在清末科举废除后毕业于师范学堂,曾在蒲城清代考院教书育人。靖国军时期,追随于右任、胡景翼、杨虎城等人,曾任蒲城县西旧兴镇区(县级机构,为靖国军在渭北的八个半县之一)区长兼教育局长。上世纪三十年代辞去军政界所兼数职后,在家乡依然从事教育工作,授业解惑,桃李满园。伯父马志杰在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兴镇龙泉寺学校任教,为地下兴镇区长,从事革命活动。

在祖父的影响下,伯父马志杰在中共蒲城县委、蒲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时,为人正直,清廉为政,人们称颂有其父必有其子。1966年,祖父去世后,伯父以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倡议“破四旧”移风易俗从自己父亲葬礼开始。当时村里人和一些亲属还想不通,说多少年来村里还没有这样葬埋老人的。我们宣化村西马家的乐人崔凤仪(新满),是虬龙原南北有名的吹鼓手,专门给人雇丧事。在爷爷去世后,崔凤仪来了,他痛哭流涕,找了伯父和父亲,说先生叔生前乡行好,威望高,他要给先生叔送最后一程,给老人吹一曲不要钱。伯父和父亲回绝了他,说不能这样做,“破四旧”移风易俗是国家的号召,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父亲的子女是要相应国家号召的,即使父亲在天有灵也是能够想得通的。

从我的儿子出生开始醒事起,我常常以祖父、伯父的事迹教诲他,你老爷生前是怎么怎么说的,你三爷生前怎么怎么样,既然前人立下了标杆,留下了家训,就要不断的反思自己,哪件事做对了,又有哪件事干错了,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取得进步。从爷爷的家训教诲中,我深切的感受到身教重于言传,家长一定要约束好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必用多少说教,孩子也会跟着去做,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这就是“无声的教育”。假设做家长的嘴里叼一根香烟,腾云驾雾的训斥孩子不能吃烟,是起不到丝毫的教育作用。每当看到一家人感情融洽,儿子茁壮成长,不断进步,自己的心里就感到无比欣慰,也感到家风家训教育的强大力量。

家风家训内容之二:耕读传家,正己修身;生意要勤快,用度要节俭;货真价实好为商,假冒伪劣难久长;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马家祖居陕西蒲城县西南虬龙原南宣化村衙道堡,其家风家训形成可谓漫长而久远。

据《蒲城县志》,宣化村为唐代地名,村口宣化圣母庙(九天圣母庙)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唐代中央政府火药衙门曾在此。“衙道”,顾名思义为衙门前的官道或道路,村庄衙道堡在圣母庙前,为并不多见的南北走向,其得名应于唐代中央政府火药衙门曾建于此有关。马家最早定居衙道堡可能始于唐代甚至更早。

自唐以后,在虬龙原南北的兴镇、甜水井以花炮、焰火制造业极为发达。有文字记载的宣化衙道堡马姓始祖马文学,大约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棉花、制作鞭炮为家庭副业。他注重“耕读传家”。教育子孙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做人第一,道德至上。从而开创宣化衙道堡马姓良好的家风家训。

清咸丰年间,高祖父马德清曾离开宣化衙道堡赴三原县以经商为生,他秉承马家良好的家风,注重秦商的经营之道,比如“生意要勤快,用度要节俭”,将艰苦创业、反对铺张浪费提高到兴衰成败的高度;“货真价实好为商,假冒伪劣难久长”,讲求货真价实,诚实守信,自重名节、不毁商誉。因而在三原经商时期颇有声望。同治元年(1862)病殁。

清同治、光绪年间,曾祖父马登友、马登麟兄弟在高祖母王太夫人的教育下,继承家业,不辍劳作,传承马家家风家训。祖父年幼时由其祖母王太夫人做主,过继给其伯父马登友为子。他早年在尧山书院师从蒲城籍翰林院编修周政伯先生,求学时期边读边耕,不忘耕读是修身立家之根本。他与张衡玉(名瑞玑,今山西洪洞县人,清末曾在陕西韩城、兴平、临潼、长安等县任知县)、吴庚(山西乡宁县人,清末临潼县知事)被人们称为地方上的“三杰”,为清末陕西布政使、著名诗人樊增祥(云门)所器重。这一事迹在《胡景翼日记》(1993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有记载。原文如下:

一九一八年十月十三日(即阴历十七日),张筱衡,张衡玉先生世兄也,昨由山西来,言张先生现在北京。在山西时,其家中后面作园,名曰“谁园”。日惟以诗酒自娱。其所同饮者以商民、乡人居多。置酒而强招人饮,无论何人均不许推辞。醉后则长歌高吟以叹时事,盖心中有愧(块)垒,惟酒可浇也。又见先生所撰《吴山人墓志铭》。山人者吴庚,字少兰,前在陕甚负时誉,与张先生及马康侯(名晋)称三杰,宰临潼,以廉能著。辛亥后灰心,无事山居,与贵筑某号道人同起居,亦以诗酒自娱,善书法,名其园曰“吾园”,盖对“谁园”而发也。在陕时,同张、马皆见重于布政使樊云门。昨年(六年)没于其家。

解放后,祖父年事已高,依然不忘忙时生产,闲时读书,教育子孙,做好人,干好事,方能立足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强调身教胜于言传,以自己为榜样影响子孙,后世子孙遍布各行各业,高级职称以上者多达十余人。

父亲马殿杰是我们家族传承家风家训的一个典范。他退休于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喜读书,善书法。勤俭持家,和睦邻里。他弘扬祖父的家风家训,守祖宗一脉真传曰勤曰俭,教子孙两条出路惟耕惟读;读圣贤书,立修身志,有忠孝心,行仁义事;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当年父亲在西飞公司工作,母亲在家务农,他们牢记祖父的教诲,节衣缩食,供养我们弟兄三个刻苦读书。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少林寺》等电影的播放,在社会上兴起武术热,我也因不爱学习英语,一度产生了辍学学武术的念头,梦想着能和电影里的武林高手一样出人头地。父亲周末回家,与我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用爷爷当年苦心求学的事迹鼓励我,自己是在十七岁因祖父年迈家里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辍学招工去了阎良飞机厂。

听了父亲的教诲,我十分羞愧,想到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想到父亲骑上自行车从阎良到蒲城,起早贪黑,往返一百多里路程,在辛勤做工之后,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干农活,我最终打消了辍学学武术的念头,发奋要刻苦学习,跳出农门。

家风家训内容之三:做官不治私财;钱财乃身外之物,贪一分则人不值分文;耕读传家风,清廉振家声

祖父一生清白做人,廉政为官,做官不治私财。他年迈时清贫度日,以贫为乐,但仍告诫子孙,做人要清白,不能贪钱财,钱财乃身外之物,贪一分则人不值分文。在饥馑之年,一车车的粮食与钱财经爷爷之手运往赈灾一线,但他能够洁身自好,不取丝毫,家人依旧挨饿在死亡线上挣扎,年过八旬的曾祖母在民国十八年特大年馑后悲凉去世,家里几次惨遭土匪打劫也不为所动。奔波于兴镇、富平之间赈灾时,祖父夙夜在公,尽心尽责,多方筹集钱粮,组织有效的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工作,延续了许许多多奄奄一息的生命。即使在去世几十年之后,家乡人仍在称颂他的清廉之名,说马先生的人品好,他的墓园西侧的一条沟壑被人们称为“马先生沟”。

据父亲马殿杰回忆说,在祖父的藏书中曾发现伯父马志杰当年从事革命活动夹带的进步书籍——毛泽东主席撰写的《论持久战》等。建国后,伯父曾任蒲城县兴镇区区长、中共蒲城县委(蒲城、白水、澄城合大县时)财贸部长等职。他为官从政数十年,廉洁之声满桑梓,耕读传家风,清廉振家声,堪为后世学习之典范。

常听家人谈起,伯父在担任蒲城县商业局长时,不徇私情,从不以权谋私。有一次,有个亲戚想利用伯父担任商业局长的便利,走后门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被伯父婉言拒绝,说这样的事情不能做,他如果敢买一辆,别人就敢买十辆。那位亲戚听了伯父的话,面红耳赤,灰溜溜的走了,逢人就讲伯父铁面无私,是毛主席教育的好干部。

爷爷、伯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在参加工作后,就以他们为学习楷模,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二十多年来,总是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单位,从未迟到早退,作人干事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从事财务工作总是按制度办事,不沾公家一分钱,多次被评为财务工作先进个人。

家风家训内容之四:人不可一日无信,宁人负我,勿我负人;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人不可一日无信,宁人负我,勿我负人。”这一家训在高祖父马德清当年经商时已经归炼为马家家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祖父一生历经清末、民国、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经受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秉承马家家训,为人胸怀坦荡,志存高远,宁人负我,勿我负人,以君子之心度常人之腹。解放后,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构谋陷害祖父,辞称祖父曾为旧社会官吏,鱼肉乡亲,应予以镇压。祖父心情坦然,接受工作组调查,后经证实是莫须有的诬告之辞,正如他后来在《半农人生传》中所言“赖工作组据证评判,清白自见……”。作《半农人生传》是在1960年清明节,此时爷爷已77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在子女的请求下,撰写自己的生平事迹《半农人生传》,感叹新旧社会两重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尤其是他在晚年阅读了溥仪撰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后,感慨不已,共产党、毛主席了不起,能把一个曾经位居九五之尊的前清皇帝改造为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公民,确实是一个人间奇迹。

爷爷的家风家训对我影响颇深。我的“笔杆子”厉害就继承了他老人家的文脉,也可以说是遗传基因。我承继其家训与教诲,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做一个大写的“人”,不负先祖教诲。我于2016年1月加入民革组织,成为我们家族继爷爷之后第二个中共统战对象。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积极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从2006年起连续十余年参与民祭史圣司马迁大典活动,为宣传韩城做贡献;成为政协委员以来,每次政协全委会提交提案近20件,就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助推韩城追赶超越,早日建成黄河沿岸中心城市。作为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韩城市政协文史组成员,搜集史料,参与编撰多部政协文史资料,发挥政协文史资料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爷爷的教诲、影响是分不开的。

家风家训内容之五:宁为良医,不为良相;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马家自从高祖母王太夫人时就主张济世救人。高祖母王太夫人在清同治元年高祖父马德清病故后,年仅二十九岁的她辛勤抚养三个儿子,不辍劳作,辛苦度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再次遭遇饥馑之年,赤土千里,饿殍遍野,高祖母王太夫人带领曾祖父马登友、马登麟兄弟,在蒲城县西南乡宣化村衙道堡曾赈灾救人,寿八十有一辞世。其事迹在《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2015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有记载。祖父马康侯曾在民国十八年特大年馑时出任富平县赈务局长,协助时任富平县长的资深同盟会员米森若赈济灾民,好评如潮。

马家自从高祖母王太夫人时就教育后世子孙宁为良医,不为良相。在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等一代代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下,马家后世子孙从医者颇多,多大十余人。2015年,我的儿子马珞高中毕业选择学医是我在感受我们马家家风家训、征求儿子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也是对“治病救人,悬壶济世”家训的秉承与践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