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马萌的头像

陕西马萌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10/17
分享

大漠上的勘探尖兵连载

孙越崎的陕北行

陕北不但有煤,而且油气的储量也不小,在当地有“扬煤吐气”的说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陕煤地质队伍曾经在那里勘探油气资源,造福老区人民。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主办的《陕西煤田通讯》曾经刊发过《一九四队石油开发公司赢得开门红》的通讯报道,“初春的陕北还是寒气逼人,可在一九四队石油开发公司,正是一派火热的景象。在公司院内,修配的车床在欢快的转动,往返钻机的车辆在出出进进,吊车正伸长巨臂装卸货物;在钻机施工现场工人们干劲十足,力争早日拿下第1口油井,五台钻机间你追我赶。截止3月25日,已完成5口,正在施工油井4口,完成钻井进尺4550米,取得了石油开发公司又一个开门红”。

在当时的陕北石油勘探钻场上,钻探尖兵“武铁人”脱颖而出。“武铁人”,名叫武晓明,1989年子承父业,成了一八六队一名钻探工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野外生产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陕北的荒山秃岭中,用自己的满腔热血铸就了新一代勘探工人的青春风采,在艰苦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获得了“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省局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众多殊荣。钻场上的“武铁人”凭着满腔的热血和冲天的干劲,埋头苦干,常常是一身油泥一身水,不怕脏,不怕累,不计时间,不图索取,凡事抢在前,干在前。技术比武中的“武铁人”,力战群雄,挫败多位师兄,通过了操作、维修、判断、处理事故各个考题,一举夺魁,爆出了冷门,他在上班一年后就被破格提拔为班长,这在一八六队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后来被提拔为井队长的“武铁人”,工作常常抢在前,水里来,泥里去,抗严寒,斗风沙,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了一口又一口的优质油井。记得有一年的隆冬时节在陕北高原施工时,冰封千里,雪花满地,河水全让冰给封住了。钻机要正常生产,取水成了大问题,这可怎么办?“武铁人”二话没说,硬是在冰冻的河面上砸开了一个冰窟窿。在安装水泵时,“武铁人”的两条腿全部被水打湿,很快就结成“冰裤”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武铁人”的带领下,职工们连续作战,很快将生产用水顺利送到井场。

谈到陕北的油田,不得不谈到另外一个现代中国能源先驱——孙越崎先生。孙先生,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民革中央名誉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铮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中国矿业泰斗”。他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我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是中国能源工业的墓基者之一。

1893年10月16日,孙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郡的会稽山中一个叫同康村的小山村里。他家原籍为浙江嵊县,在他出生时孙家已迁到同康村几代了,村子远离城市,有些农民一辈子都没去过绍兴。孙家系富裕之家,但生活非常俭朴,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有时候鸡都会跳到桌子上来,一家好几口子人吃饭,除了青菜外,只蒸一碗鸡蛋羹,谁都不许用匙子,只准用筷子挑着吃,这给孙越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孙越崎的祖父像他的前辈们一样没有读过书。他的父亲孙燕堂读书很上进,参加乡试考中了秀才,成了该村唯一的“知识分子”。父亲长得很帅气,有一次在帮人干活的时候,被一位姑娘看中公开表示非此人不嫁,后来那位姑娘果然嫁给了孙越崎的父亲。1905年,孙越崎12岁的时候,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父亲和祖父为一件事吵了起来,父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到了遥远的黑龙江。奋斗数年,当过七品芝麻官,又创办了金矿公司,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后来,孙燕堂又把孩子们带出了大山。孙越崎日后的成功之中,也继承了父亲这种“开拓进取,志在必成”的顽强精神。

1909年,孙越崎终于走出了大山,告别了少年时代的农耕生活,带着同康村给他的健康体魄,走向了广阔的新天地,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学名——孙毓麒。意为,为国建功,名垂青史。

1926年8月26日,经过穆棱煤矿,张先生的介绍,他和王仪孟结婚了,那年孙越崎33岁,王仪孟24岁。王仪孟出生在官宦人家,祖籍江西临川,是历史名人王安石的后人。她父亲是清朝官员,王仪孟毕业于天津法租界的女子师范学校,她性格温文尔雅,善解人意,贤惠内向,有着超人的记忆力和很好的文学修养。

1932年11月,孙越崎经翁文灏介绍,参加南京刚刚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即资源委员会前身,任专员兼矿室主任,职位相当于少将衔。两年后,他带领严爽等人考察陕北的延长石油矿,当时邵力子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师生见面自然有一份情感,邵力子对他的工作提供了各种的方便。1934年春,国防设计委员会与陕西省商定,成立陕北油矿勘探处,孙越崎任处长。孙越崎和赵国宾等三人,在陕北高原调查,每天骑着马在荒山沟壑之中的土道上颠簸,风吹日晒,饱一顿锇一顿,每天要走八九十里,他们共行程800多公里,调查3个多月。之后,孙越崎一行历时57天,行程200多里,终将100余吨的设备完整运至陕北延长和永平。

这有史料可以佐证:当时出版的《资源委员会》月刊曾有记载:“五座钻机计重100万吨,约合17万斤……全凭孙越崎身先士卒,依靠众人才得以克服这个最感困难之点。”后来,那些运输器材的民工有的就自愿留在矿上,加上从天津召聘来的职工,组成了100多人的钻井队伍,这是中国第一支油矿钻井队。在孙越崎的领导下,他应用在国外学习的油矿技术,钻井到100米的时候,油果然出来了,到了112米的时候,油出得更多了,日产量1.5吨。中国人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石油。

解放前夕,孙越崎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到香港后,他发动资源委员会驻港国外贸易事务所员工开展斗争,组织“保护矿产品委员会”,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保护大量稀有矿产,得到毛泽东主席复电嘉勉。1950年,孙先生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民革河北省主委、中央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中央名誉主席。之外,他还应聘担任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孙越崎因做过国民党政府的高官,不可能不在这一场动乱中遭受摧残,连家人也未能幸免。

1976年7月28日凌晨,北京时间3点42分56秒,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孙越崎夫妇正处在这灾难性圈内。巨大的声音将老人震醒了,孙老大喊着:“地震啦!”同时伸手去拉老伴,就在这当儿,头顶上响起了一连串比炸雷还要强烈、巨大的声响,震荡的地面使他们身子前仆后仰,一扇墙被倒塌的楼房砸塌了,门被砸下的断墙封死。孙越崎是文革中被赶进这间小房住的。房间很小,四周的墙是石块砌成的简易墙。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奇怪的是,小房的四面墙都是向外倒的,屋顶落下来被柜子支住了,给两位老人留下了一片生存的空间。他感觉到胸部阵阵巨痛,一会儿便痛晕过去,昏迷中,他模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我没有死,还活着,还知道痛哩?”两个小时后,他们被邻居救了出来。后来被儿子孙叔涵接到了北京。83岁的孙越崎因肋骨震裂,住进了北京医院。这次地震中,孙越崎的侄女孙风龄一家三口和她的亲家,都不幸遇难;大儿子孙竹生家的房屋没有全倒,得以幸免。仁者寿,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的,孙越崎迈过人生这一灾难大坎后,又幸福地生存下来。真是好人一生平安。

1976年的秋天,十年“文革”结束,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中国进入了新时代。1981年,孙先生出任煤炭部顾问,同年被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近90高龄的孙越崎认真劲儿不减当年,做事扎扎实实,绝不挂虚名。这时候,他还赴内蒙考察,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回到北京不久,孙越崎迎来了90岁的寿辰。寿辰那天,煤炭部、民革中央和他的家人都给他祝寿庆贺。煤炭部部长高扬文带着生日蛋糕亲自到孙家祝寿。走进他家,高部长惊奇地发现,这位过去显赫一世的国民党“大官”,竟然是家徒四壁,陈设无几。回去后,高部长便让部里给老人送来了沙发、地毯、桌椅。

巨大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使孙越崎的生命非同一般地充实,随着岁月的增长,更使这生命显得深厚博大。90多岁的孙越崎自谦“残烛尚燃,光热甚微”,可他为中国能源工业所发出的光和热,的确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