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勘探队伍刚开张
一穷二白:勘探队伍刚开张
历史是过去的影子,是明天的借鉴。
笔者在编校关于神府煤田开发历史时,曾查阅《中国煤炭志•陕西卷》、《陕西省志•煤炭志》和《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史》,其中,关于陕西煤田地质勘探队伍的组建与历史沿革是这样记载的:
1953年,西北第一钻探区队在铜川组建。
1954年1月,西北煤田地质调查队成立,队长田明,副队长宋天祥。
这一年4月,西北第一钻探区队参加铜川王石凹勘探大会战,从此掀开了西北地区大规模煤田地质勘探史的扉页。参加会战的有两个分队,分队长为王品三、孟昭林。10月,会战结束。当时的《陕西日报》对会战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有多篇报道,如《一条勘探线上的“三孙”》、《钻探队里的朝鲜族姑娘》等,这些感人的事迹,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煤田地质勘探队员的斗志。12月,在第一钻探区队的基础上分别组建第一、第二两个勘探队。
这一年,神木县大柳塔一带的煤层发生大面积自燃。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的榆林地区行政公署工商科科长白有山急如星火赶赴现场察看火情,又急如星火赴省城汇报,要求省里采取紧急措施,保护煤炭资源。而当时的省上有关部门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根据“内陆煤田不如浅海煤田储量大,煤层也不稳定”的一般性规律,认定“神府煤只能民用,没有工业价值”,当然也没有采取必要的紧急保护措施。事后分析,这是工作的失误呀,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煤炭资源,据说当时由于煤层自燃把岩石也烧流了。这无疑对心急如火的白有山同志泼了盆凉水,使他的希望之火熄灭了,不能不让人痛心呀!
1955年3月,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召开第一次勘探队长会议,讨论研究了煤田地质勘探方针;肯定了煤田地质勘探“边作业、边审查、边修改”的施工原则;审定了技术责任制。6月,第一、第二勘探队按国家统一编号依次改称一三一队、一三二队(后调往青海)。
1956年6月,一三一勘探队部分队伍赴青海,在高原无人区进行煤田地质勘探,这支队伍后来成为现在的一九四勘探队。
1957年1月,煤炭工业部任命吕翕声为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总工程师。吕翕声,陕西西安市人,1909年2月生于小商家庭。青少年时期,先后考入西安民立中学、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大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37年6月,在北大地质系毕业时所写论文《陕西地质矿产志》,受到系主任谢家荣的好评。继而参加公费留学会考,被录取为石油采矿专业留美研究生,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未去。1938年,被陕西省建设厅录用为探矿处调查员。任职期间主要调查了陕西的铁、煤等矿产,著有《凤县留坝镇安洛南西乡铁矿调查报告》、《陕西铁矿》、《陇县娘娘庙煤田调查报告》等。1949年7月参加革命,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煤炭处工程师,为恢复西北地区煤矿生产作了一定工作。被任命为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总工程师后,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陕西省煤田第一次预测任务,对全面了解陕西煤田的分布状况,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后被选举为陕西省煤炭工业学会煤田地质分会副理事长。
1958年9月,以一三一队为基础,分别成立陕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澄(城)白(水)蒲(城)、韩(城)郃(阳)、榆林、延安、商洛煤田地质勘探队,水文地质勘探队,(铜川)勘探机械修造厂。
这一年,澄城蒲白勘探队(即后来的一八五队)在榆林县城一带进行煤田勘探,提出《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矿区归德堡古城滩普查找煤报告》、《陕西省榆林专区煤田预测报告书》,第一次提出榆林专区是陕北煤海的看法。
1959年1月,成立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地质勘探公司,辖属澄白蒲、韩郃、榆林、延安、商洛、汉中、水文和地质测量等队。4月,经省煤管局批准,全省10个煤田地质勘探队依次改称为陕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韩郃(代号为一三一队)、澄城蒲白(一八五队)、榆林(一八六队)、延安(一八七队)、商洛(一八八队)、汉中(一八九队)勘探队。
1960年9月,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地质勘探公司韩城、蒲城、榆林、延安、水文队,依此分别改称:陕西省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三一、一八五、一八六、一八七、水文勘探队,原铜川矿务局钻探队改称陕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九○勘探队,撤销商洛勘探队,人员、设备并入一九○勘探队,汉中勘探队和安康煤田普查队合并组成陕南煤田地质队,增设电法队,10月改称物理探矿队。
1962年1月,一九○队调给铜川矿务局领导,改称铜川矿务局一九○勘探队。5月,原一三一队与水文地质队合并,改称陕西省煤田水文地质勘探队(一三一队);原一八六、一八七、陕南煤田地质队、铜川机修厂合并,全部并入一八五队;物测队的重力分队合并到地震分队。
1963年4月,一九四勘探队由青海返回铜川,此后一直扎根铜川。10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偕夫人,原国民党将军杜聿明偕夫人,赴陕西矿区参观访问。
1964年,一九四队在神府地区概查,提出了概查报告。
1970年1月,一八五队由白水调迁陕南。2月,一三九勘探队奉命由宁夏调迁陕西安康地区进行勘探工作。7月,陕西省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勘探处成立,统一领导全省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下属6个基层单位:即一三一、一八五、一九四、一三九和煤田地质地形测量队,陕西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处改称一八六煤田地质勘探队。
1972年11月,省燃化局决定,该局煤田地质勘探处改称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
1974年6月,在富平县庄里镇成立了陕西省煤田水文地质勘探队。
1976年5月,陕西煤田地质部门派一八五队两台钻机在横山县境内波罗、樊家河一带进行历时两年的地质勘探,提出了波罗井田、樊家河井田的精查地质报告。
这一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下属5个煤田勘探队、1个物测队,1个水文勘探队。
勘探队组建初期,野外施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运输问题,各队就用马车运输。每逢钻机搬迁,在宽广的田野上,二十几辆马车分别拉着钻机的全部设备,排成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人喊马嘶,夹着车老板的的甩鞭子声,场面宏伟壮观,热闹极了,看着各钻机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工人们心里充满喜悦。
据原第一勘探区队分队长、一九四队副队长孟昭林回忆说,建队初期,一穷二白,人员、设备都比现在差多了,相当陈旧。后来是从前苏联进口钻探设备,勘探队员的住宿也相当简陋,在王石凹会战中,大家住的都是窑洞。运输就是二十几辆马车、两台汽车,一切搬家,几乎全靠肩扛人抬,当时正处于建国初期,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大家以及其高涨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工作中同志们都是玩命的,那叫艰苦奋斗。为了加快煤田地质勘探步伐,在1953年10月,吉林营城钻探公司牙克石钻探队,300多人和8台钻机并入第一勘探区队。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者多在野外流动作业,大家在冬季冒着严寒,夏季顶着烈日,常年转战南北,走山过川,居无定所,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他们不怕苦和难,哪里需要煤,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笔者曾经采访过原一八五队队长白宗镛。白宗镛,神府煤田开发初期一八五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神府煤田开发初期为数不多的见证者,曾担任一八五队队长,是一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领导有方的难得的“好队长”。当年,初出茅庐的他主动放弃舒适的机关生活,强烈要求到最艰苦的勘探一线去,他投身煤田地质事业三十多年,淡泊名利,勇于开拓,为神府煤田的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爱才是出了名的,他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为一八五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业务骨干。“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白宗镛同志为一八五队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继任吴浩、王永森、傅钢、姚建明,继承了老一辈煤田地质人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顽强拼搏,把一八五队这个英雄的战斗群体从胜利引向胜利,铸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白队长回忆说,他是个“老地质”,凡是在地质队工作的人都知道,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接见了北京地质大学应届毕业生代表时,跟学生们作了一次非常感人肺腑的谈话,他说地质工作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为了这个光荣称号,白宗镛和很多热血青年投身地质事业,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勘探一线去,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
记得在1954年,白宗镛面临高考专业的选择。当时,“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公众中流行的观念,而“地质”则令人感到陌生。但那一年,“地质”在号召考生报考的专业中地位是最突出的,其次,还有师范及其它艰苦行业等。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学习地质为国家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地质专业。他记得这是我自己做主的决定,而且也受了他的一位堂兄的影响。白宗镛的那位堂兄在高中二年级就光荣参军,后来由于国家人才奇缺,被报送到北京地质学院学习煤田地质专业,后来又在苏联留学,留学回国后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一直到退休。
在白宗镛的大学学习阶段(1954-1958年)正是国家经过了三年的经济恢复、迎来经济建设高潮的时期,用“蒸蒸日上”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国内形势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为了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许多高等院系调整后的大学招生人数大为扩大。就拿最需要的地质人才的培养来说,国家在1952年一举成立了长春和北京的两所地质学院,后来一些地方也相继成立了矿业与地质院校。地质专业从以前的冷门变成了大热门,从而凝聚了一大批莘莘学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这些朝气蓬勃,热情单纯,一心向往着为祖国地质事业奉献青春的青年人过着紧张而有节奏的生活,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和领导之间都是坦诚相待。至今,老同学相聚,谈话之间无不对那一段的学习、生活表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1958年,白宗镛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当时,他学的是有色金属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地质处,后来就去了榆林勘探队,即后来的一八五队。这是他向组织强烈要求的结果,白宗镛要求直接投入到地质工作的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践。记得在报到的第二天,他便推开局长办公室的门,说:“局长,我要到基层去锻炼。”局长问他想到哪儿去,白宗镛说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如秦岭、巴山、祁连、陕北都行。于是,他便踏上了陕北大地,跟着鬓发斑白的老队长,开始用脚步丈量这块雄浑而苍凉的高原。当时有一件事在强烈地震撼着他,就是民族英雄、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女儿杨拯陆烈士,她在西北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为了报效祖国,到了石油地质第一线的勘探队去工作,在一次野外踏勘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时时刻刻感动着白宗镛,他决心向烈士学习,一定要到最艰苦的地质一线去工作,后来一直在勘探队工作,从普通的地质勘探队员到勘探队队长,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