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马萌的头像

陕西马萌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10/19
分享

大漠上的勘探尖兵连载

王石凹煤田勘探会战琐记

在一九四队建队五十周年的时候,资深地质勘探前辈宋尚达同志曾撰文回忆了王石凹煤田会战的亲身经历。

宋尚达回忆说,在1954年4月,西北煤矿管理局第一勘探区队召开了会战动员大会,队长兼总支书记高浩富,副书记曾宪文,副队长齐治国、任国风、郭文庆在会上先后作了动员报告,讲明会战的重大意义以及会战的组织、规模和任务。会战由西北煤管局组织领导,参加会战的有第一勘探区队的22台钻机和甘肃第二勘探区队的4台钻机。大家渴望在这次勘探战役中一显身手,从东北来的同志们也不例外,他们摩拳擦掌,希望能在入陕后的“第一大仗”中,以出色的成绩作为给三秦父老的见面礼。

随后,各单位参战人员陆续到位。第一勘探区队的指挥部设在王石凹的敖北村。这是一个只有二三十户农家的小山村,村民散居在两个山坡的几十孔窑洞。区队向村民租了几孔较为宽敞的窑洞,用以安置食堂、材料库、运输组和机修组。当时的运输工具是十几辆骡马车。两个分队的队部和科室则被安置在背后山坡的窑洞里。由于窑洞刚刚落成不久,人们住在里面仍然觉得潮气袭人。

勘探会战打响了,从此揭开了西北地区大规模煤田地质勘探史的扉页。站在山坡上,极目远望,着帆布塔衣的一座座耸立的灰白色钻塔,远近高低,星罗棋布,把一条条勘探线勾勒得泾渭分明;机声轰鸣,山谷应和,一场人类向地球开战的壮观场面尽收眼底。如果在夜间观看,则更是另外一番景象。仰望天际,星河耿耿。俯视大地,近地面的勘探点上灯火辉煌,高喧的人语声依稀可闻,远处的勘探点上,则灯火闪烁明灭,似乎在和人们“捉迷藏”。

从事地质勘探的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投身地质事业,就意味着和“艰苦”结缘。在野外勘探中,最辛苦的事情莫过于钻机搬家。当时区队只有三辆汽车,根本就不够用,因而搬家主要靠畜力和人抬肩扛。如遇雨季,山高、坡陡、路滑,勘探队员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各钻机与分队、钻探科有简易电话可以联系,计划科的统计报表也能即时发给各单位,因而各钻机对全队的生产情况及自己所处的位置都很清楚。面对形势和任务,就像听到咚咚雷鸣的战鼓,在声声催人奋进!区队工会主席滕福运因势利导,适时组织开展了“劳动竞赛,争当劳模”活动。在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中,一批先进人物脱颖而出,据说,508钻机机长孙景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另外两台钻机机长孙景民、孙振升被称为“三孙”,他们的劳动竞赛故事广为流传。《陕西日报》对“会战”情况作过多次报道,有新闻通讯,也有纪实报告文章。该报记者王浩曾以“三孙”的感人事迹为素材撰写过通讯报道《一条勘探线上的“三孙”》。一个十八九岁,连汉语也说不清楚的朝鲜族姑娘杨仁淑,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告别父母来陕参战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佳话,当时的《陕西日报》刊登的新闻报道《钻探队里的一个朝鲜族小姑娘》感人肺腑,激励着会战工地上的每一个勘探队员。

这一年的10月,历时半年的会战结束。第一勘探区队在这次会战中打钻孔40个,钻探进尺12482米,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勘探任务。这时候,参战的每一个地质队员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心情,胸前佩戴着一枚蓝光闪闪的141工程纪念章。这枚纪念章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建设时期的“功勋章”。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