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旂的头像

徐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28
分享

一条曾经声名煊赫而今湮没无闻的河流

最近到济南出差,一向有地名考据嗜好的我,饭间问起“济南”的来历。这一问不要紧,竟然有了一个颇为惊讶的发现:“济南”即“济水之南”,而这个“济水”,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与黄河、长江、淮河一样具有崇高而神圣地位的“四渎”之一,今天却在中华大地上湮没无闻,只留下济源、济南、济宁、济阳、济州、济阴等地名痕迹。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尚书·禹贡》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据历史地理资料,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向南从黄河的下面穿过,在荥阳汇成巨泽,然后向东,在山东陶邱折向东北,经荷泽、汶水,向东直入渤海。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独自流入大海的河流称为“渎”,所以济水也称“济渎”,而且与“河渎”、“江渎”、“淮渎”齐名。

历史上,济水曾以清澈明净、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直入大海的身姿流淌在中华大地。但随着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的变迁,济水在汉代王莽时期出现旱塞,唐代高宗时期又通而复枯。后来黄河摇摆不定、多次改道南侵,最终于1855年6月,黄河侵夺了济水的河道而东入渤海。从此以后,济水便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身影,只留下一些带有“济”字的地名,还印刻着它的曾经的踪迹。现在的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山东境内的大清河、小清河,就是济水的故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文明史上,济水曾经地位非常煊赫。早在汉代,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就将“济渎”名列江、河、淮、济“四渎”。历代皇帝祭祀的名山大川,指的就是“五岳”和“四渎”。唐代明确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天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的。它占地120余亩,建筑规模宏伟,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四渎”中现今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

由于对济水水神的崇拜,中国历朝历代对济水的“封禅”不断升级。史料显示,周代济水已被列为封禅的对象。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可见,秦时已经尊济水为神,并且将济水名列淮河、长江、黄河之前,位于“大川”之首。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兴建济渎庙。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加封四渎:“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宋代徽宗时,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代仁宗时,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称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帝,幽微莫测……朕以礼祀神之意,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别为济渎庙亲书“沇济灵源”、“流清普惠” 的牌匾。

除了“封禅”,中国历代王朝曾将对济水水神的祭祀列为“国祭”,每年都派遣重要官员致祭,并将其载入典籍。特别是唐宋以后,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成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水神祭告。据记载,明清两代对济水水神的“御祭”不下30次。明代自朱元璋到朱由俭17个皇帝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派钦差赴济渎庙祭祀水神。清代时,连皇帝成婚、平定叛乱甚至皇后去世,也都要向济水水神祷告。康熙皇帝还在自己五十、六十大寿时,分别派遣官员到济渎庙祭告水神。

据历史地理资料考证,济水虽然东流入海,但其河势并不浩大,也根本比不上长江、黄河和淮河。济水之所以能与长江、黄河、淮河这样“名川大河”相提并论,甚至一度名列首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济水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据《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到济源祭祀济水水神,疑惑地问:“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哉?”大臣许敬宗回答说:“渎之言独也,不因馀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他的意思是说,济水虽然细微,也屡屡潜流断绝,比不上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和淮河,但却三隐三现,曲折千里,独自奔向大海,表现出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而这正是古代仁人君子所追求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意蕴。不仅如此,在“四渎”之中,只有济水清澈洁净、波澜不惊、温文尔雅、润泽万物,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清正”、“高洁”、“宽厚”、“济世”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境界不谋而合。古人称道“水清莫如济”,济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被文人雅士们视修身立业的精神楷模。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下《题济水》,以“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赞其顽强;以“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赞其高洁。北宋名相文彦博也在其《题济渎》中,用“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来赞美济水顽强与高洁的品性。济水以它宽厚、博大的胸怀,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济水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

然而,济水的荣耀与显赫,在166年前因黄河夺其道而嘎然停止。今天,人们只能从历史的记忆里去寻找她的踪影,在惊讶与叹息中感慨自然与文化的沧海桑田、变幻莫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