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白露已过,依稀间,已然能感觉到浓浓的秋意。风也柔兮,日也和兮;拂去了严夏的压抑;院内的枫树也悄然换上秋的红装,偶然间翻开日历,才惊觉已快至中秋 。
学校放假,师生们都回家团圆过节。喧闹的校园开始寂寞起来。只有我独自徘徊不前,耳边昔日童谣:月亮光光,骑马烧香。烧死罗大姐,气死窦三娘。窦三娘,采豆角。豆角空,嫁端公。端公矮,嫁螃蟹。螃蟹跳沟,踩着泥鳅。泥鳅告状,告着和尚。和尚洒水,洒着小鬼。小鬼磨面,磨着底线。底线爬门,照见侯侯肚子疼。请个端公来跳神。端公吃醉酒,找个鸡窝睡。鸡蛋做枕头,鸡毛做被单,鸡屎做馒馒,鸡尿做汤汤。
儿时到中秋节,母亲会把红糖水倒进白面与荞面里,然后再倒入嫩玉米面,再加上适量香油 ,揉成光滑的生饼。生饼发酵后,把核桃仁、花生仁及薄荷干嵌入生饼里,再撒上一层芝麻,小米。这样就把生饼做好了。下一步就是烤月饼。那个年代没有电烤箱,是由一口铁锅和一个锅盖 。母亲把灶点上火后,把锅里刷上香油,再铺上生饼,用炭火慢慢的烤。不多时,一股带着红糖与薄荷温度的香味出来后,母亲会用锅铲轻轻翻过来,再继续烤另一面,待会儿,香味弥漫在人群中,金黄发亮、香气扑鼻的月饼便可出锅了。
我们则是在院子中间唱起来中秋童谣:月亮出来亮堂堂,公公出来做木匠,奶奶出来簸白米,媳妇出来纳花底……
烤好的月饼谁也不许先吃,必须等待中秋月亮升到半空时,母亲把准备好的月饼,嫩黄豆,玉米棒子、核桃、蜜香梨放在盘子中,院内里摆张放有大月饼,煮好的毛豆,时令水果及炒瓜子的桌子,母亲便带领我们拜月神,供完月神后,便把大月饼切开,从中心下刀,切成三角长块,大家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唠唠家常其乐融融。我们年幼无知,叫拜就和母亲一起祭拜月神,拜完月神,家人围坐庭院,一边赏月,一边分食供品,祈愿祝福。
走出校门,秋风习习。秋风一吹,吹散了夏日的炎热。吹红了漫山飞舞的红叶,把一年的希望吹成了沉甸甸的秋实苞米熟了,稻谷黄了,枝头上的柿子也红了,葡萄变成了紫灵灵的珠子,就连那滚圆的冬瓜,满地打滚,红土地,橙冬瓜,黄玉米,绿洋芋,白色的野棉花,把远山染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儿时的中秋是热闹的,山村田野中成熟的色彩都挂在了秋日的梢头,人们的胸膛啊,是填也填不满喜欢了。秋天把最美的色彩给了田野,土地把最厚重的果实给了辛劳朴实的人们,而人们又把最好的馈赠留给了土地,把最重的祝福留给了孩子和邻里:“高高山上有盘磨,放牛小娃不敢坐。高高山上有筒柴,放牛小娃不敢抬。高高山上有个瓮,放牛小娃抬不动。高高山上有党(党,方言,一群)兵,个个戴着红领巾。高高山上有堆草,十个先生数不了。”(谜底分别是:牛屎、棺材、井、玉米、头发)
那时候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到自留地采摘成熟的玉米,黄豆,茄子,瓜果,男人们会爬上自己家核桃树上打核桃,闻讯赶来的孩子们早站在树周围,等到打核桃人竹竿落下,核桃落地后,一涌而上抢个净光,然后就是坐在核桃树旁边的石板上,用石块砸开青色的核桃皮和坚硬的外壳,掰开果仁,望着还在树上打核桃的主人,得意洋洋的大口大口吃起来。当然,馋嘴是要付出代价的,青色的核桃皮中的黄色果汁粘到手上,嘴唇上,会使皮肤变成褐色,到学校会被老师发现后训斥一顿。也有孩子告诉抢别人家核桃的孩子家长,家长知道以后,轻则训斥重则打一顿。被打骂的孩子遇到告状的孩子会这么说:告嘴婆,洗拐脚,洗到太阳落,滑下洗马河,捞也捞不着,捞着一只小拐脚。
而今,月饼馅料五花八门,包装复杂高档。原本浓缩亲情团圆的月饼,却渐渐品尝不到淳朴的幸福味道 ,中秋祝福也被微信红包收了,皎洁的月亮被手机看了。如今的中秋佳节,已渐渐没了往年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