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海孤魂
提起山村,内心不由荡起阵阵涟漪,那里艰辛,那里朴质,那里清贫,那里恬静。我生于山村,加上工作后行走山村多年,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与农村打交道,所以对农村的认识是深深浅浅,体会也是酸酸甜甜。对于农村教育的途径、方式、效果,不敢妄自菲薄,只是鉴于自己从小到大对教育的接触,想谈谈山里的老师和山里的孩子们,虽然我对他们的认知是粗浅的,也许仅仅是捕捉了一个背影,哪怕是一种误解,也抑制不住诉说的冲动。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小诗《苔》,被一个叫梁俊的山村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演绎得精彩绝伦,山里的孩子们用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评委,也感动了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一段视频时,深受感动,可以说是泪流满面。心想,大家这份感动也许不仅仅是师生们的精彩表演,也可能是长期以来人们内心深处对山村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或许是怜悯,理解这份精彩来之不易,与其说他们是在表演,不如说他们是在表达,是在诉说,亦或是一种渴望。
其实,山里的老师也好,还是山里的孩子也罢,都是过着平凡生活的人,就像是生长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的苔,不起眼,微不足道。可是,他们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也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梦想,有的在追梦中绽放,有的在追梦中老去。对于千万个山里娃来说,这群孩子是幸运的,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给了他们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曾经如此美丽和自豪。然而,现实中的很多山里的老师,以及山里的孩子处境如何?
先说说山里的孩子吧!现在农村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隔代的亲情教育让孩子们懵懵懂懂,不知所措,同时,生活在这个物质条件宽裕的年代,孩子们过得无忧无虑,他们对贫穷的认识,对幸福的感知,是模糊的;对教育的理解,对未来的设想,也是迷茫的。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喜欢读书吗?有些孩子的回答是含糊的,意思是读也行不读也行,当问及有什么样的梦想时,他们的回答更是支支吾吾,半天回答不上来,要不就是随便答一个完事。可以说,一些山里的孩子对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是很弱的,对教育缺乏热爱,对梦想缺乏信仰。由于山区中小学实行寄宿制,他们进入一年级的时候就每周日晚离开大人寄宿到了学校到星期五下午才回家,家和父母成了模糊的概念。刚刚开始住校两周内还会想家和亲人,慢慢地就不想了。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我不禁担忧,虽然他们不会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仅仅满足吃穿,那是不够的,物竞天择,未来残酷的职场、婚姻竞争,山里的娃娃们如何能得心应手?逐渐淡化的家和亲情,不知道应该怎么愈合。而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送到学校让老师管住,自己有时间出去打工赚钱。
谈到山村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复杂的,难以表述的,他们的艰难与不易,假如不是亲身体会,怎能去理解,去包容,去支持,亦或者去拯救。山村小学老师工作量大,白天上课晚上看护寄宿在校的学生睡觉,值日老师从上午六点多开始值班到夜间十二点是家常便饭。除了正常值日外,还要负责给学生打早餐、中餐和晚餐;因为沒有门卫,门卫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让值日老师做,遇到冬季,还要烧水给学生洗脸洗脚。然后就是维护学生睡觉安静,一天下来,劳累的四肢无力。如果遇到应对五花八门的琐碎事情,上面的政治任务,可谓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老师们很难静心去了解学生、研究课程,课堂上往往是单一的知识灌输,很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很难由此及彼。
同时,单一的山村学校生活,多少会有些孤寂,正如我之前写的“门开着/窗也开着/期待着来人造访/然而/只有萧瑟的秋风/在屋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吹落了满地的乡愁/不知把寂寞的影子寄给谁/只有埋在漫漫的长夜里”。
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风花雪月的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长期的压抑,有可能消磨了他们的初心。至于结婚成家,那就只能够祈祷月老恩赐了。孩子读书就业,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有人说:“山里的老师不敢生病,一个人当几个用,一旦生病住院,孩子们谁来管?出了安全问题谁负责?”山里的老师呀!办事难,你上课,其他单位上班,你双休,其他单位也双休。狠心请假进城一次至少一天,这一天呀!真的要寻找机会才把事情办。
一些山村老师,给我的感觉是不够自信的,甚至是绝望的生活,进城无期,还债无法。为了他们的家人,房贷和车贷早把他们压抑的麻木起来。没有追求和梦想的老师,如何打造出自信的学生,乃至自豪的教育。正如“教育是影响,是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领导说“老师漂亮一点,赏心悦目,学生不容易开小差,且是快乐教育的一部分。一个生活落魄的老师,我不相信他可以给孩子带来太多美好正面的教育与影响。那些对孩子有暴力倾向的老师,往往在社会生活里是失败者、失意者。所以教育更应该是从老师的生活质量、生存美感抓起,然后谈责任、谈境界,会比较水到渠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天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穿着时髦给谁看呢?传道解惑,山村教育任重而道远矣。缺少关爱,缺少资源,缺少机会、缺少梦想的山村老师,如何能坚定不移、无怨无悔地走在教育的舞台上,我们的山村教育之路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