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学校里的朗朗书声,习惯了生龙活虎的同学们相伴,我忽然觉得自己像只离群的孤雁,心情忧郁不快乐,于是决定走出家门,放飞心情。
瓦蓝瓦蓝的天空下的龙海山顶云雾缭绕,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好像童话里的仙境。雾气随着时间推移,一会儿,一轮金红的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雾也渐渐消失,村子里屋顶上也开始飘着淡白色的炊烟。
站在宁静的山脚下放眼跳望龙海山,山是青蓝色的,山腰上“共产党万岁”五个白色大字惹人注目。这时候,从山顶上飘下来一股乳白色的雾气,下降到半山腰尽然不降了,而是在山腰不断拉长变宽,随风向山腰另外一方移动起来,想一条纱巾环绕在龙海山山腰中,这条纱巾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色带变成了金黄色,不断的跳跃起来,乳白色的大字也变得若隐若现。
那是传说中的陆良三山四水八大景色之一“龙海晴岚”,快拍摄下来!路旁漫步的一位老人惊喜的喊起来。
山谷的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白色的字、绿色的树、金色的朝阳、红色的土地把龙海山绘制出漫山遍野的小花,像是给山穿了一件朴素雅洁的花裙子,领口还镶着像绿宝石一样的花边。
汽车顺着山势蜿蜒而上的公路爬向大山腹地,山路弯弯,九转十八盘,其实从大龙潭上山,不止是十八弯,而是一百零六道弯。虽然进入秋天,但是郁郁葱葱的树枝在车窗两边飞逝而过。车在山中行,越爬高,树林也浓密起来,甚至是在松林里面行走,停下车,你可以聆听树林里传来了久违的鸟歌声。
大概半小时以后,终于来到山顶。山路变成了下坡,速度自然快起来。
进入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白墙青瓦的三层别墅,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时候,阳光撒下了一个个宛如金色的种子一样,沐浴着路旁的菊花儿,像是给花披上了一层的金纱,绚丽多彩的站在路边。村舍、青烟相映成趣;高树、低柳俯仰生姿;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彩蝶飞舞;此间的一切都投进了山村的怀抱。
秋天的山里天高气爽,飘飘逸逸的白云,炙热的秋阳把大山这片红土地吻得发慌,许多花儿开始凋谢,小草也漸漸枯黄。当山风把柔情洒向四野的时候,粗犷的大山便扬逸着一片恬静和畅然。
山里人家在屋后种一些竹,嫩绿的叶,青翠的竿,一片片,一枝枝,投下绿绿的浓阴。春雨洒过后,我到那绿绿的竹林走走,看见竹笋成群地钴出来。偶然,还看到母鸡率领着鸡群在竹林觅食。枝头上的黄莺咦咦地唱着歌,一首乡村曲子,静静躺在母亲怀抱,静静挂在树梢,守护着一片家园。一座座房,一户户窗,牽引着归家游子,是谁,舞动了金秋,让大地芬芳,让房檐挂满飄香。
村前小路是通往山那边的希望,石阶和泥土合成的山间马路,洒满了祖祖辈辈深深浅浅的脚印,一串串马铃在山间响起,连接起那一个个关于大山的传说。每一条路都是录音带,承载着祖祖辈辈雄健的足音走过沧桑时的执着。路旁长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颜六色,常常引来许多蝴蝶张望。
路边的一块菜地里面,一棵棵小白菜嫩得要滴水儿。和小白菜挨着的是大冬瓜大冬瓜身上到处是白灰,像披上了一件白色的铠甲。还有红得似火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与瓜果做邻居的是金灿灿的苞谷,微风吹过,齐刷刷地向我招手。
田野里一片金黄,一阵微风吹来,层层梯田翻金浪,沉甸甸的苞谷穗摇摆着身躯,仿佛一个个黄精灵在舞蹈。一阵秋风吹来,苞谷叶子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之中。
就在苞谷地旁边,我闻到风中传来一阵阵臭气,那是今天的午餐是朋友家招待我们的当地土特产臭参煮熟的气味。臭参性味甘,微苦,平。具有补中益气,补阴益血,通经活络之功。
朋友介绍说:“龙海有臭参和香椿一香一臭、松露和大白菜一黑一白、土鸡蛋和老腊肉一黄一红的六种特色小吃。”
吃喝完毕,车辆继续在山里转悠,穿过一片松林,进入峡谷里面,一个依山而居的村子进入眼帘,那就是被称为红色摇篮的小寨村。
沿着乡间路来到边纵三支队指挥部旧址门口,步入旧址,一幅鱼水深情的雕塑引起我的注意。“人民军队来到龙海山就是到了家,受到各族人民关怀爱护,问寒问暖,送来热汤热饭,组织慰问,与部队联欢”。我的耳边响起来一名老战士的话。
历史不会忘记,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这片红色土地哺育了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这块热土上,孕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志士,当年龙海山区各族人民和游击队建立了血肉关系,出人、出钱、出粮、出枪支援“边纵”,“边纵”和地方游击队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带着崇敬心情离开小寨村,脑海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象,革命烈士的英魂,滇桂黔边区三支队指挥部、朱家壁纪念碑、陆良县委旧址和后方医院。在历时三年的革命斗争中,有十四位龙海山的儿女献出宝贵的生命,龙海山老百姓省吃俭用支持革命,送粮食衣服,送枪支弹药,送子参军,送情报,看护伤员。老区人民的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心怀崇高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让我感慨万千!
“走,去看看彝族村寨。”车辆在松林里面继续向东行驶,九转十八弯,我们闯关一座座绿色的山岗,来到一个名叫小新村的村子。
明朝初期,彝族聚居的昆明、楚雄、临安、曲靖、六凉、蒙化、平彝等地的平坦坝子。明朝中叶,屯田制度一度败坏,土司乘机而起。一方面严重剥削人民,使彝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另一方面,土司横行霸道,权力日增,严重威胁了中央权威,于是中央为了维护权威就趁势实行改土归流。
明王朝下令改土归流,先后裁革了一大批彝族土官,改设流官。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彝族人民为获得更多耕地而迁移到山区,开垦荒地。这样一来,就刺激了彝族群体的一部分搬到了山区。龙海乡党委、政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风貌总体要求,顺利完成小新村、古都依美丽家园建设项目。把民族团结示范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拆除危房130户,278间,旧烤房275所;以黑、红、黄三种颜色为主色调,建设统一外观的彝族特色新居113所,完善了小新村、下古都依村、石字坡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的小新村,一排排独具彝族风格的民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青石板路面干净整洁,墙上是彝族风俗彩绘。以火把广场为中心,在新建住房的墙体绘上具有彝族特色的牛头图案63幅、具有彝族特色的红底线条25处,并将具有彝族特色的节日和文化绘到墙上。
参观完民族村,太阳羞着红脸溜下了山。车辆进入花木山林区,绿草地间贴地的石块铺成了一条弯曲小道,我们拾级而上,小道两旁的树下,红土坡上布满了金银花,蒲公英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站在山头的瞭望塔二楼,向西眺望远处的陆良坝子,柔和的夕阳,绚丽的云彩,横卧在远处的麦子河上,马街镇的一簇簇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而东边的龙海山区,夕阳余晕透过层层枝叶撒在这红砖青瓦的房舍上,给它抹上一层黄灿灿的颜色, 松涛的沉吟,大风车的叩响,展现大山的特有风韵。
放牧的人们正沐浴着夕阳的余辉,驱赶着;一群群牛羊走在归家的路上;一只只可爱的小羊羔和一头头活泼的小牛犊跟在它们母亲的后面在尽情地撒着欢。几个淘气的孩子坐在牛背上哼着乡村的小调;也有的孩子用鞭子驱赶着那些调皮的牛羊。歌声、哞哞、咩咩的叫声组成了一首动听的牧曲,与残阳、晚霞一起撤在这弥满乡土味的路上。
母亲以前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呢?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这神秘。也许,大山深处,一支支彝家山歌纵跳而出,挣脱大山束缚,欢跳着飘出山门,在山外悠扬。
抚摸着瞭望塔楼梯扶手,仿佛抚摸龙海山突突跳动的脉搏,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山里飘散着诱人的臭参、香椿的香,不仅仅是屡屡炊烟飘逸着的柔情。西北方向的龙海山,没有刺破青天之险,没有深壑峡谷之幽,泰然安坐,像一位耻于心计的智者,但大象之中却深藏意蕴。虽然石多土瘦,且略显贫瘠荒凉,却靠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到了四面八方。
夜幕降临了,黄昏的龙海山里,小路静了,婉转的鸟声远逝了,桔红色的晚霞也退了。只有满天星星赶来緊会,他们眨着眼睛,天真无比。月亮也迈着婀娜步子翩跹而来,像一块发亮的云母石出现在天边,皎洁的月光散落着,变得像铺上一层看不见的纱巾,如此可爱!又像梭子一般地穿过云层,慈爱地观看着人们。
月光在田野里流动,一切都那么安静,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它那沉稳的心跳和轻轻的脚步。此时的山村周围一片寂静:树、竹、庄稼的酒醒了,不再发出任何声音;青蛙和虫也停止叫喊了;狗不叫了;牛脖子下的铃铛也不响了,这首独一无二生物交响曲结束了。
如今的龙海山人的一切正像盛夏的苞谷林扑簌簌拔节,生活亦如秋后的枫漆树叶日益火红,早就撞开了贫穷和落后的重重围困,红砖、白墙、青瓦的别墅覆盖了泥墙竹篱,电话、电脑、轿车源源不绝的流进山里。
山间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灯闪动着它橘黄色的灯泽,在夜里为人们引路。各种汽车从公路上疾驰过,在身后刮起一阵卷起的灰尘。汽车闪动着前面车灯,这车灯似乎比什么都更亮,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反光在对面的泛着蓝色幽光的玻璃上,更显得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