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县城到野三关,因巴野路的贯通,整整缩短了一小时,沿途的餐饮店铺,如雨后春笋,苦茶寺农家乐则是印象最深的一个。
从集镇出发,向北行驶三十三分钟,过竹园坪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棵高大挺拔的本地杉树,呈品字形立于桥头,陪衬着红底白字的店铺招牌,规模不大的苦茶寺农家乐,就处在树旁宽敞的平地。
农家乐最初的样子,就像集镇上普通的烧烤店,只不过品种上多了包谷坨、烧鸡蛋、马尔科包皮洋芋之类的东西,偶尔有客人要吃碗炒饭、面条、粉皮……也是随手就来。几间砖木简易房,中间用抬梁支撑,布置简洁得体,通体敞亮,圆桌、方桌、条几、靠背椅、小木椅、长板凳,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均可随方就圆,自由取用,居家的感觉特别明显。看得出,是抢抓机遇,紧急上马。为节约成本,以前的东西也是物尽其用。
旁边空地上,是一排自制的秋千,就是旧轮胎改造安装的那种。柱子牢,链条粗,链子与横梁衔接处,还用电焊烧过。大大小小的孩子,像一个个动作敏捷的猴子,在那儿显武艺子,尽情地玩耍。
我们去的时候,七八个餐桌均已挤满,女老板热情地招呼着:“您们在空板凳上先坐,喝茶,吃什么点什么,桌子马上就空出来,下午人多,都是冲着我这儿柴火烤的好吃来的,谢谢您们照顾我的生意哦!”一边忙活,一边招呼客人,能干漂亮,不亚于当年的阿庆嫂。
等候的功夫,猜摸“苦茶寺农家乐”这个牌子,这里,莫非真还有个寺庙么?在什么地方呢?以前,这里远离干线,地方偏僻,由于通路不久,更由于来的大多不是本地人,老板又无空闲,无从问询。想起建始红岩寺,因山石呈红色,名曰红岩子,山上曾建仙嫦寺,后更名红岩寺,苦茶寺呢?
(二)
下午人多?老板娘的话提醒我,上午应该不太忙。择日上午前往,客人果然不多,问及苦茶寺的前世今生,老板娘说,这个,当家的应该清楚,顺手指着准备间一个帅气的男人。
当家的叫李锋胜,是农家乐的老板,本地人,孩子在二中读书,家里还有爷爷奶奶,老家就在农家乐上行几百米处。为拉近距离,我主动介绍是二中的老师,于是多了几份亲近,话题也自然多了起来。谈及苦茶寺,也只晓得一点皮毛,但他告诉我,孩子的爷爷晓得蛮多。
缘分,就像万人丛中那一瞬回眸,不经意间,让思想找到了归宿。李老板主动带我去见他父亲,心中自是感激不尽。从农家乐左上,经过一个回头线,就能看见一栋四间木质结构的瓦房,竹林掩映,安静祥和,满是浓浓的烟火气息。进门叫声叔,老人利索地起身,笑脸相迎,老伴找烟、泡茶,彼此像老熟人一样,亲切自然地寒暄起来。
李老板父亲李思权,八十多岁。据他介绍,这里是巴东县绿葱坡镇的中村所在地,苦茶寺就在农家乐左前方竹园坪大桥的对面。
相传,道光四年,四川下来一个叫曹洪成的人,住在八岩屋,以打猎为生。时年八月中旬,他发现山前包顶一棵拐椒树下有一只母猴,正欲开枪,母猴不断鸣叫,向他摆手示意,曹某疑惑地放下枪,静静观看,只见母猴赶紧抱起身旁一只小猴给它喂奶,良久,放下小猴,扯来几片树叶,给每片叶子上挤上奶,放置一旁,而后示意曹某,可以开枪。曹某的心,瞬间震撼,心想,猴子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于是,把枪扳了,金盆洗手,弃恶从善,不再打猎。
道光五年,曹某筹集善款,在拐椒树包对面山脉余端,一个两水环绕的地方,修庙行道,并得到当地大户李会照、李科元、田秀焕三家投资帮忙,很快将庙宇修起。竣工后,母猴带着一群小猴来枴椒树包,从树上摘下九片叶子,迎风飘落到对面新修的庙宇,变成了九尊菩萨......供香客朝拜,兴隆慈善。自此,寺庙香火鼎盛,覆盖周边乡里,影响播及四方。
曹洪成因杀生太多,自感罪孽深重,寺庙建成后,便自拾柴禾,堆积如山,一把大火将自己活活烧死,以此祭庙,告诫大家要行善从德,不要杀生。将自己活活烧死,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于是,人们称该寺庙为苦杀寺。
光绪元年,四川来了个马道人,追赶山脉迹象,来到此地,自报是峨眉山派来修行的,声称这里是“腾蛇赶龟”的地形。即寺庙所处的山峦,从后面蜿蜒逶迤而来,像龙蛇奔腾一样,末端前方,正好有一圆形山丘,形似乌龟,“腾蛇赶龟”驻足于此,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更为巧合的是,当时庙里只有九尊菩萨,没有钟,马道人来的当晚,一口神钟从灵观殿飞到了苦杀寺,完善了寺庙功能。一夜之间,寺庙名声大振,更添几份神秘。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了县太爷朱某耳朵里。
光绪二年,县太爷朱某的老婆生孩子难产,命令手下找来最好的郎中和接生婆,都无济于事。听说“苦杀寺”的茶水有特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用最最安全舒适的轿子,让手下用急行军的速度护送老婆,从县城到绿葱坡思阳桥,经曾嘠岩,八岩屋,一路狂奔,来到“苦杀寺”。到了寺庙,喝下一杯苦茶,县太爷老婆的肚子就开始疼了起来。可寺庙不是生孩子的地方,无奈之下,只得命令手下往回抬。一干人沿思阳河前行,歇人不歇轿,一刻也不敢耽误。刚到八岩屋,小孩就出生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八岩屋,有人居住过的痕迹,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时留下的。后来,县太爷觉得“苦杀寺”有神明之气,只是名字太过悲惨恐怖,不太吉利,应该叫“苦茶寺”,遂将寺庙更名,沿用至今。
(三)
乳白色的浓雾弥漫着“腾蛇赶龟”的山脊,一道夕阳抹去山尾台子上的薄雾,露出一坝弧状亮眼的梯田,密布着一行行修剪专业的茶垅,像女人头上铺排的发夹,新颖别致,撩人眼球,弥漫着隐隐若梵音曼妙的灵气,诉说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站在竹园坪大桥里侧的人行道上,李老指着被阳光惠顾的地方,语调低沉地说,那里,就是苦茶寺曾经辉煌的遗址。原来的寺庙,明三暗六,木质结构,里面有大殿、寮房、斋堂等功能布局,什么铜像、菩萨、钟鼓、木鱼、香案……寺庙所需,一概都有。两旁栽有松柏槐柳,前面建有石砖亭子,匹配着寺庙,显得格外的肃穆而古朴。
寺庙里,李老熟悉或者听说过的道人,有曹和尚、向和尚、王坤道、谭坤道、桂坤道等等,他们先后在此从事道教活动。后来,一个叫田巴耳朵的人,滋事破坏,毁坏亭子,自此,这里钟鼓不响,香火不旺,日渐衰落,最后只剩下桂坤道一人守护寺庙。李老认识较早的桂坤道,俗名桂玉珍,茶店子人,一九六一年去世,葬于寺庙旁边。大集体时候,寺庙用来办瓦厂,“破四旧,立四新”的当口,寺庙被拆毁。坡改梯、旱改水的年月,基建队将这片缓坡地带,打造成了相对规则的梯田。现在,这里除了边坡地带有零星的苦茶、少量的绿茶,成块的土地,全都建成了白茶示范基地。
为什么不种苦茶?寺庙没有一点痕迹了吗?我疑惑地问。李老遗憾地说,本来是可以种苦茶的,现在,这一带以发展白茶为主,效益好,种植苦茶没有销量,成不了规模。上次,一游客也问到这个问题,还开玩笑说,这里应该叫白茶寺才对。这不,当时就有人插话,村里正规划着呢。
遗址还有吗?我心有不甘地追问道。李老更是一脸阴沉,指着对面白茶基地两旁的溪流说,当时,菩萨都掀到沟里去了,几十年过去,早就没有尸身了,木料、条石、用品等等,大都散落民间,时过境迁,也都没有了踪迹。要说遗迹,旁边沧桑的垂枊、古朴的松柏、梯田坎里镶嵌的条石应该算吧?算……算,我突然有些木讷,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戳心的画面。
(四)
苦茶寺所在的中村,以前叫善化乡,由原稻场岭、下落坪、中村三村合并而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顶级看点。该村山脉起伏跌宕,海拔高度在700米以上、1600米以下,适宜于种植、养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宋代就有善化“红花岭贡茶”闻名四方。近年来,村民自筹资金,借巴东旅游发展机遇和巴野路打通后的区位优势,自主开发苦茶寺自驾游、徒步游,传播历史文化,力推生态美景,来势如火如荼。
景区内,如廊,如厅,如雨巷的溶洞;犹狮,犹虎,犹银链的河流;若屏,若画,若美女的山岩;像笋,像塔,像手指的石林;似帘,似桥,似秋千的藤蔓……千种姿态,万般风情。走便道,穿荆棘,攀悬崖,赏美景,一日游,多日游,鱼翔浅底,观音指路,平生遇见,再无遗憾。
据了解,中村为拓展旅游资源,已规划调整茶园种植布局,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把苦茶种植作为景点特色予以支持,设立苦茶、白茶、绿茶“三茶”种植某地,吸引游客,提高景区知名度。
景观是景区的脸,文化是景区的魂。2019年元宵节,由县政府、县商务局共同打造的“智慧巴东”便民生活平台,走进苦茶寺,走进中村,与村民们同娱同乐,闹元宵,吃汤圆,放天灯,跳《扇子舞》,唱《龙舟调》,演《鼓儿车》……开启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序幕。村支两委把握机遇,上下联动,致力于把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整合创新,融入现代文明元素,承接秘境巴东,打造魅力中村。不少村民还建议,复建苦茶寺,进一步擦亮中村旅游名片,受到众多旅游爱好者的热烈期盼。
(五)
相见恨晚苦茶寺,不为别的,就为一种精神,一种慈善的精神,一种思变的精神,一种苦的精神。禅宗大师说:”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渴来饮茶“。喝茶,首先是解渴,品茶,尤其是苦茶,人不同,境遇不同,阅历不同,功效各有所别。品味健身,明目思变,超然雅致,各自受用。亲历苦茶寺,带来的,仅仅是一种感悟吗?
告别李老,转身对正在忙碌的李老儿媳说:”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这是苏东坡说的。这里,屋旁有杉树,对门生苦茶,左前方是竹园坪大桥,竹园坪大桥对面是苦茶寺遗址,苦茶寺遗址古柏藏经、绿竹养性,两旁溪流环绕,合龙注入思阳河流域,发育成苦茶寺景区的核心地带,竹园坪大桥人行道,完完全全是一个天然的观景平台,苦茶寺农家乐,得天独厚,选在发财致富的正脉上呢,恭喜,恭喜!看这势头,实现中村腾飞的美好蓝图,百分百,指日可待。“
李老儿媳连连说:”那是,那是!“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