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感受
文/方辉利
所谓创新,即人在社会实践中摒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观念、新设想、新成果成功实施,并获社会更佳的效果。创新具有新颖性,效益性,效率性,前瞻性,是精神文明的先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开创创新思维,要注意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常把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称智力因素,而把意志、动机、性格称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人的顽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执着的情感、远大的动机、坚强的性格,却能调动人的主观性,强化大脑神经细胞活动,加速智力结构构成,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如果先天性因素再好,缺乏后天的培养,见异思迁,得过且过,最终会一事无成。达尔文在中学时,学习很糟,常受校长巴特拉训斥。他在日记中写道:“不仅教师家长也认为我很平庸无奇的儿童,在智力方面也不比一般孩子高”。然而,他最终成为生物进化论的鼻祖。物理学家牛顿,现代原子创始人道尔顿,大文豪巴尔扎克和大仲马,诗人歌德,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等人,在年轻时均不很出众,他们卓越的成就,靠的是惊人的毅力,远大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无端的兴趣,善于积累坎坷岁月中小小的灵感,不灰心,不气馁,酿造人生事业的辉煌,谱写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
写作亦如此,创新文章被人们喜爱和赞赏。如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呢?目前,随着第二轮、第三轮新课改的不断探索、深入,成了研究的课题。文章是百科全书,表达方式灵活性强,是知识能力应用的综合体,更是检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如若在各科教学中,把语文学习中的作文教学作为杠杆的切入点,那么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各门学科能力的发展。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灵感的火花、智慧的沉淀是创新的基础,深刻的感受、求异的思维是创新文章的源。
初中生见识面小,知识面窄,观察能力弱,提笔忘事,写作空洞无物无新意,作文成了“无米之炊”。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联系生活,加强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体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联系生活,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深入生活,尝试实践,把自己不忍忘记的贮藏,把内心情感用内心宣泄,只有经历生活,经过颠簸及震荡才能成熟,只有渗透泪与笑,才会获得生命,真是善美基础,是说服人、感染人的条件,只有具体感受事物,捕捉到真的闪光点,才是个体健康发展的表现。尝试生活,感受领悟,写真的特点,写新的观念,是独创思维作文的生命。感受在思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深远意义。
所谓感受思维:即在感受生活,感受自己,感受自然,感受书本中的具象思维,具有发散性、类比性、聚合性、线形性、环行性的特征。
如何感受生活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有紧张的课堂,轻松的游戏,课外的爱好,精美的板报,激烈的角逐,学生去感受,是写出新意的关键。如“扳手劲”,让学生在座位上尝试,教师要善于找出显著特征的同学,让其到讲台上表演,指导学生观察交战双方的准备,拼时的面部表情、体态、神色、动作及观众气氛,并让学生议论学生的精妙处,动情点,即可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详细具体,新颖别致,生动感人。
家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经历之事,记忆犹深,回忆再现,别有情趣。如洗衣、做饭、看鸡生鸡蛋、喂猪等。细节有印象,刻画有话说,表达能展现生活画面,表述有事物闪光点。
社会生活,取材范围广,凡是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活动,均属于社会生活。如坐车、买菜、购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均可进行片段、场面的表白。
富翁写不出饿文章。这句话道出了真谛,写文章要经历事物,感受事物,可以先让学生按每学期要求自拟写作计划,这样熟知要写的内容,克服题目陌生、要材没材的弊端,面对题目可以课外聚集讨论,深入生活细致观察,借鉴课外读物。这样偶遇素材,触及作题,脑中产生兴奋点,便默默的说:“这是我事先探求过的。”如该校初二一位学生,知道要写说明文“物及动植物”一题,于是对父母饲养的金鱼勤于观察,作好记录,发现金鱼闷游与天气阴晴变化有关系,在作文时,因为事前拥有熟悉的题目及观察事物新发现,拿起笔来,要写什么有什么,不会索道枯肠,为之而苦恼,在兴趣中挖掘主题,在愉快中写作。写起来得心应手,写什么象什么,刻画入微,撰写的科普文“金鱼与气象”参加全国青少年“我们爱科学”读书活动及作文大奖赛获一等奖,一文被编入《中学生优秀作文选》。
如何感受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依赖的环境,自然变化无穷无尽,自然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自然蕴育美。感受自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生物物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文地理等方面去感受。如写“秋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总体观察景物特征,如叶色、果实、景致、气候、心情等,秋天给人感觉是成熟、萧条,还是五彩缤纷、推陈出新?根据需要确定中心,取舍材料,工笔重彩,进行描摹。感受生活,感受自然,观察是基础,是完成写新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创造力思维的前奏曲。
如何感受自己
自己的感受是最真切的,是最闪光的,是一刹那的,是最动情的,作生活的有心人,谈自己感受。如:当你走上领奖台时,心理是如何想的;当我看到他人领奖是,心中如何触动;当风雪载途母亲替我送衣时,心中是否惭愧、内疚、感激,可用日记随时记载,积累点滴,汇成思想火花。如一位同学在感悟青春时,看到“j”这个字母写到:青春是一把锋刃的箭,只要有理想和智慧,通往人生灿烂的峰巅,必然会畅通无阻。看到“S”时,青春是一条弯曲的幽径,在山穷水尽时,只有坚持不懈,一定回柳暗花明。这就是具象思维类比,富有新意的感受。
如何感受书本
书本是前人智慧的化身,初一第一册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自然景观,想象世界,古代生活这样顺序编排的很适合学生阅读,在写作方面很有帮助,通过学习,可让学生感受其结构,主题,语言表达方式,可模仿去写。如学了朱自清《背影》,可以让学生写上中学第一天,父亲或母亲送你到学校的情景;学习《我的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写“我”的小学老师,用两三件事例,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感情,表达对老师的印象;学习了《父子情》可让学生写“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三四年前,某中学生在工具书时,在“虎”条解释时,看到除了“虎”的特点说明外,还讲虎可做毯子、椅垫,骨血、内脏均可入药。他们写信给有关部门,认为这种解释违背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部门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认为做得对。这就是在读书中的新认识。
翻开毛泽东选集,每篇都有新意,但很少引用马恩列斯的话,而是自己理解,阐述马克思观点,引用典故亦有新的含义。《愚公移山》是中国寓言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老愚公挖自然的大山,变成人民大众要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革命行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也被提炼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胜利”的主题思想,在抗日战争是鼓舞人民的精神财富。这表明感受书本亦有一定的洞察力政治敏锐力。
看来写好文章,写出有新意的文章,需要有创新意识,独特的思维方式。陆游说要写诗,工夫在诗外年。那么要写好文章,工夫在“文外”:即做好在感悟中思维,在妙语中求新,在事理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