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辉利的头像

方辉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2
分享

竹溪行

竹溪行

文/方辉利

水竹坑亦名竹溪村。从杞梓里出发,沿着徽杭公路行1.5公里到齐武,再左拐进"横坑洞",行8公里就到水竹坑了。

七姑(谐音股)尖,

八姑(谐音鼓)外,

水竹坑的姑娘个个长得嫩白白,

嫁在大桥里,

不嫁大桥外。

这是水竹坑的民间俗语。不仅道出该地姑娘天生丽质,貌似天仙,嫁在本村,耕耘故土,还隐藏着七姑尖山脉的内涵。远古的时候,天上七仙女背着腰鼓,手舞足蹈,边歌边舞来到人间,被徽州景致迷恋了,回归路途时已太晚,天上宫门早已自合,遂在歙县南麓幻化成“七姑尖”,形成一道壮丽景观,吸引民间众人观光旅游,一饱眼福。——若远远望去,其光影聚合,山峰高低凹陷突兀,其造型更是鬼斧神工,出奇制胜,则亦如一尊天然伟人像。

的确,真如刘伯温“推背图”一般,在十九世纪初,这里诞生了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柯庆施。他主政上海,对毛泽东思想非常崇拜, 为“文革”做出了理论和组织准备。他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用事实作为理论创新改革的依据,探求摸索的独特理政理念,为中国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行走在水竹坑,那铺设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蔚为壮观;行走其间,路旁,银杏叶黄,柏树青青,溪水潺潺,炊烟袅袅,如入“世外蜃景”;眺望远方,山峦起伏,奇松异树,怪石巧生,好一派乡村田园风光。

行走在水竹坑,令人有“五古”的意境,即古建筑、古树木、古溪流、古石板、古人文,唤醒今人透过尘封,加深对远古祖先创建美好家园的朴实构想的理解。

你看,那水口林,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那珍贵的树种,罗列布局,摇曳在青石板古道边,见证着这里古人绿色环保文化理念已在扎根在心,繁衍延续,绿化成景,成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态和谐宝地。

那古廊桥、牌坊群、古祠堂,不时映入眼帘,这让人感到耳目一新;那“居易巷”,曾是白居易居住八天与徽州文人骚客萍水相逢,商论文学,栖息后花园的客栈。这里是徽商仁爱桑梓的佐证,这里的祖先不仅有一颗热心公益的闪光之星,更是人文荟萃、辉煌一域的惊人杰作。

那湖田山、七姑尖,石质坚硬,光脱如麻,矮小的松树在夹缝里求生存,经过风雨寒霜的袭击,仍然傲然耸立,这里是探索石文化的源泉地,是水竹坑村民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

那曲行斗折、犬牙呲互的溪流,从村庄蜿蜒穿行而贯,如竹鞭在沃土中拓行。那每隔几十米,或百把米,就有鹅卵石斜坡垒砌的拦溪坝,宛如竹节,不仅给村民洗刷衣物、担水饮用带来方便,还为整个村庄涵养水分、洁净空气提供环保功效,更为水竹坑地名注入内涵。

当攀登水岭古道时,我们先岔入通往竹溪的小道。抬头望望两岸高耸连绵的群山,低眉瞧瞧足下清浅四溢的溪流,心中顿时生出对大自然无限感恩之情,油然想起在一副联句:青山助人寿,碧水悦人情。古道系一色的沉积岩铺就,盘旋而上。踩在因暴晒而风化的沙土上,或是布满青苔湿滑的石块间,那咯噔咯噔的脚步声,仿佛在于前人对话,问古道谁为此而建,思古今行经者一簇一簇来来往往似过眼烟云,总在为涂抹多彩生活而劳耕。蠕动行驶的我,瞧那堆积软软树叶的小道,它如一根根神经,一根根银线,连着山外的大世界,将我思绪带向远方。其实,那自然伸展的坡道,两旁柴草遮道,不见日光,中间亦不知从哪儿沁出的涧水淌了一地,如同水道,将水岭的“水”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里有龙池,即为一大水潭,集湖田山诸湾之水,上方为一突崖,水流形成飞瀑直泻龙池,人站在最下面的水涧也难以上到位于悬崖中间的龙池,仰视龙池常年雾气迷漫。据说这龙池有龙的传闻:以前天旱求雨当地村民都会从崖上投些木头铁块至潭中,以此惊动潭中龙,瞬间悬崖上方就会升起一股黑雾,天上即会下雨,据说非常灵验。解放初期曾有一对父子在龙池附近山林烧碳为生,一天竟生好奇,父子俩人从岩上攀爬到龙池边,突然潭中升起一鳞甲龙状物,怪物升出两手抱住儿子沉入潭中,父亲身手敏捷,攀岩逃窜。回村后父亲哭诉此场景,周围山村人不断传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走在竹溪的石板路上,俯瞰清清水溪,那古朴的徽派建筑倒影,那整齐的农家院落,平整的村庄街道,温馨的景点路牌——一幅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如梦如幻,古色古香,正在向你徐徐展开,欢迎您光临,欢迎您赏析一域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