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辉利的头像

方辉利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1/14
分享

守望乡愁的热心人

守望乡愁的心人

文/方辉利 

在皖歙南乡两镇(杞梓里镇与岔口镇)接壤的高山上有一个小山村——枣树坦,20余户人家,目前大多数人出外打工了,也有买房子居住在县城的,只剩下年龄大的三四个人的空心村。他们思念故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生活”。其中,壮年村民汪高利不甘寂寞,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村民赞誉为守望乡愁的热心人。

忠厚勤劳,几易职业

汪高利,今年54岁,中等个子,待人和蔼,说话健谈,滔滔不绝。

他,于1968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家庭。

10岁时,天真活泼,幼稚好动,对该村庄百姓劈山造田建房爆破炸药产生好奇,当时生产队亦因缺乏严格管理,他误将雷管当小鞭炮放,而炸伤右手三指。沉痛的血淋淋教训,他在读书时写下一篇愧疚、顿悟的文章:吃一堑长一智,自己在哪里跌倒就要在那里爬起,只有懂得事物原理才能驾驭它,为我所用。“我”长大了,要为人民服务,甘当大众的“牛”。

初中毕业后,即17岁的他,为了谋生需要,遂在原唐里乡长川口礼花厂,兢兢业业做了三年学徒工。因当时社会个体企业紧缩,厂方关闭停止生产。1989年,他只好另谋出路,跟着熟人到绩溪学砖匠。

学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他学得一手好砖工后来到家乡,干活稳重,任劳任怨,为人和善,肯于吃苦,邻里村民,随叫随到,当地百姓称他是一把响当当的好“砖刀”。

读书工作,娶妻生孩,安居乐业,是人生的三部曲。1990年,汪高利娶来贤妻陆续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地域经济也发生了改变,以茶叶为经济支柱的邻村唐里郑仁义办起了“中日合资食品公司”。汪高利如鱼得水,不断了解各道制茶工序,学习机械原理,则成了修理茶厂茶具的得力助手。日久天长,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做事踏实,为人诚实,在茶厂一干就是十余年,赢得茶业老板的信赖。

人生打工仔,飘如浮萍晒;个企换新液,迫谋新灶台。2003、2004年,汪高利友经朋友介绍,到杭州韶山党山中美合资企业当临时工,经营卫浴、门业、橱柜、地板、洗手盆等。后来,又在苏州日用杂货店当搬运送货员。可谓:担责赞誉靠勤劳,在外奔波岁易老;美好工种随云散,叶落应是归根好。

为了孝敬父母,经营好当下家庭,2008年,他毅然离别喧闹的快节奏的大都市,返回宁静的土里土气的家乡,重操制茶、砖工、杂务等临时工,以应百姓生活之需求。

 

修路条条,便民出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逾古稀的父母在2014、2015年相继去世,让汪高利陷入沉思:枣树坦村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三乡(即英坑乡、唐里乡、井潭乡)交界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金竹、共和、瓦上、朱村、英富坑、大洲园村民成群结队到绩溪、旌德去挑米的必经之路。

该村至唐里有五里石板古道,至周岭山有三四里羊肠小道路,昔日人来人往,马骡穿行,非常热闹。

该村至两里路外的昌蒲堂有千年古寺——白云庵。忆往昔,两百余年前,由浙江临安牵头建制,每年二月十九,有许多乡民前往祭拜,则是香火旺,人气足,多行善,地域灵。

该村至大石堂下1公里的李亦农革命烈士墓,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每年清明,则是唐里、岔口、井潭、洽河、武阳学区师生接受革命传统熏陶的爱国教育基地。碑文上撰写着:

“李亦农,南陵人氏,1917年出生,共产党员,1934年参加革命,1946年来我地区参加工作。打土豪,收公粮,日夜辛劳,1948年光荣辞世。那真是:

远离家乡为革命,掏尽红心为人民。

1975清明纪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46年,新四军派来吴邵海、王必英、张爵益同志到英坑老区、红色古村落金竹、大洲源竹筒坦开展革命活动,创建革命根据地。英坑再次成立地下党组织,活跃在金竹、共和、瓦上、大洲源一带,并于1948年建立了农会、妇会、民兵组织,开展减租、减息、抗丁、抗粮、抗税活动,为新四军开展筹粮借钱活动。

其中白石坪自然村,属金竹行政村,坐落在杞梓里镇与岔口镇接壤处的深山坞的半山腰上,树木参天,绿叶掩蔽,道路曲折狭窄,能目观八方来客,但进山远处地带根本发现不了这个小村落,这成了新四军救死扶伤、安全疗养伤员的康复医院宝地。方田村,高山阻隔,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则成为新四军筹粮纺布做军衣的隐蔽后方。1947年前后的岁月里,当地有信念青年为新四军秘密送信,接送伤员,联系借粮。后来,该医院和军工地端隔两年之后在悄无声息中转移了。

该村至大方尖(牛背脊石崖,也叫大航尖)有3里,那里竖着一个大的水泥界碑,刻着杞梓里、唐里、岔口三乡毗邻处字样。那里在解放前则是航空线的地面标识,曾经有一个铁的支架,上面插着三面彩旗。站在大航尖,东边可直看杭州,南边可直视千岛湖,西边可看雄伟壮观的黄山,北边清凉峰、七姑尖历历在目,视野开阔,直视蜃景,非常遥远。大方尖下,则有百步阶、毛鹰岩、摇铃柱等景观石,近几年来吸引着驴友前来观光。

枣树坦,过去曾种枣树居多而得名,也因以枣类为主要经济收入,曾红火了一阵。后来,该村发展了茶叶、菊花、山核桃,农民生活日益红火起来。该地四季云雾变幻,峰成小岛,树影婆娑,破朔迷离,让你领略大山壮观美景

可如今,山间道路杂草丛生,一落脚鞋裤就潮湿;一下起雨来,道路泥泞,光滑难走。昌蒲堂白云庵,地域荒无人烟,交通闭塞,已是无人无人承继管理。汪高利想: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刻意保护而为之。村民平时出外打工赚钱,过年总会回家看看。一股乡村文旅潮撞击着汪高利心灵火花,习语经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成了汪高利心间的座右铭。

2016年以来,他自费买来割草机,义务割去枣树坦至大方尖、烈士碑、周岭山、昌蒲堂、方田等8余公里的路边草,飞舞锄头填平路上的坑坑洼洼,人行难走的地方砌起石头阶梯。路过的行人,见他每年如此出义务工半月有余,都竖起大拇指说:“汪高利,了不起!”又问:“你连续六七年这样做图个啥?”汪高利乐呵呵的说:“只图过路人或游客放心走路,愉悦观景,让人口碑枣树坦周边还有那样的好风景,记住可爱的家乡,留下原生态的一丝乡愁。”

 

补漏引水,利民安居

生命离不开水,生活不能无水。但遮风挡雨的器具屋宇漏水,则是生活中最大忌的,需要及时堵住,才能安心生活,放心出外,称心如意,尽心工作。

——修屋补漏

高利,在家吗?房子屋漏了,快来帮忙呀!”方田一村民急切地说。

“明天行吗?”

“下雨时,装了几盆屋漏水了。晚上,若再下雨,床上就不能睡了。”

“好吧。”汪高利搁下手头活,急忙向3、4里外的方田农家跑去以应急需。

说实在的,房子最怕屋漏,雨水不仅使椽霉乱,还溢进家具,酿成珍贵物品发霉变质呢。

无独有偶,邻里有一个村民出外打工,由于房屋一年没有管理,过年回家,发现被条全变黑了,霉味难闻,甚为尴尬。

其实,周边村庄大多数百姓为房子屋漏担忧、困惑、伤透了脑筋。汪高利坦诚地告诉村民,你们谁家房子一发现屋漏,需要翻盖,随叫随行。于是,周边许多村民为了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提前翻盖,做好预防,以便放心出外工作。

——蓄池引水。

“高利,我们几家自来水断流了,天气干旱,无水源,该怎么办?”村民汪高禄无可奈何地说。

“莫急,莫急。找水源,筑蓄水池,水泵抽水,不就解决难题了吗?”

枣树坦村民祖祖辈辈饮用着天然的从石缝流出的汩汩泉水,水涝(方言,饮水的小坑之意)年久失修,不能储蓄水了。汪高利是个热心肠的人,不仅砌磅筑壁,修好水涝,还用坚固的三角铁固架,用竹片搭棚,一个绿色环保的水氹呈现在眼前。他到离村两里路的大石堂山凹找水源,通过周密的考察、评估,自行出资维修水管,并买来抽水泵,解决高度差蓄水引流问题。涓涓泉水,四季长流,清澈味津,村民无不拍手称赞。

 

美好构想,建庄迎客

当你来到枣树坦村,放眼望去,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山间镶嵌着黑白相间的徽州古典建筑,可谓一层山下一层人,山山都有人生息。那冬季漫山遍野的小松树,一刮起寒风,经过日夜的酝酿,那松针就吐出碎冰糖般的白汁液,成晶体状附在松针上,当地人叫它为“丛毛糖”(方言)。如果没有去过高山头的,则是一辈子也看不到松针上长有这白绒绒的东西;若不是仔细观察,或采摘品尝,那也是有生以来尝不到的滋味。这让我回想起1978年到霞坑中学读书,星期六下午放学要走30里路回家的难忘情景。

那天中午,冬季艳阳高照,则高山上寒风凛冽,我和同学方光沛(亦是老表)背着一斗篓,经过柳山“真应庙”,爬上岩山顶,穿过长川口,走过唐里村,来到庄坑。一路颠簸,风尘仆仆,步行了8余公里的山垄沟壑羊肠小道,还要翻过二三公里的周岭山大山,再走三四公里才能到家——文坎舍。

当爬我们上枣树坦岭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口渴难忍,饥肠咕咕,气喘吁吁,坐在横岗路上休息了一会儿。那青翠小松树上的松针洁白如霜,我们甚感好奇。遂回忆起妈妈的一句话:冬到昌蒲堂,能尝“丛毛糖”。这里,三四里外的“昌蒲堂”地名和松针“丛毛糖”,从方言上来说是谐音,我们误认为看到“丛毛糖”,就是到了“昌蒲堂”。“丛毛糖”,“丛毛糖”,必是地名的由来,怎么不见一座房子?心里很纳闷。于是,贪婪吮吸“丛毛糖”,便安心下来,真的爱不释手,还采了满满一斗篓沾满糖的松针叶,但忘了夕阳西下,回家的路早已黑魆魆的。到家时,已经灯火通明,这可急坏了在村口呼唤多时的慈爱父母,但惊乐邻里孩子们期盼已久的口福。

若君在春天来到枣树坦岭,那漫山遍野,开着艳丽的映山红,你在嫩黄的山间杂木丛中穿行,则会不由自主的唱着革命歌曲《映山红》:“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那电影中飘出悠扬歌声的记忆,让人怦然心动,一股战争岁月的热潮涌上心头,那枣树坦、方田、乌麦垄、文坎舍、金竹、朱村、竹筒坦等一带,曾是红色古村落,即革命老区,有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不同时期驻扎活动的大本营,夜行日匿,发展壮大革命队伍,为老百姓谋幸福。

当你步行来到枣树坦村,映入眼帘的有两座占地300余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上面写着“枣川山庄”“农工合资股份公司”,觉得有点滑稽。这么小的整个村庄,成为一家别墅庄园倒罢,却一座小房怎么称为山庄?!其实,这是汪高利家的自建房,为了方便过往行客吃饭住宿,倒还是非常雅致的,这能引起驴友的关注,留下需要歇息愿望的过往行人。

步入汪高利家,堂前挂着“伟人像”,庄重,气派,给人一股浓浓的崇敬之情,无不让人仰慕崇拜。

墙壁上挂着“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洋溢着浓浓的时代色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谋划,需要运筹帷幄,需要奋斗,更需要留住乡愁。只有大家好起来了,才是真正好的小康社会。

汪高利告诉笔者,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服务空心村,尽己所能,让空心村变成精神富有的文明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