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而且,《三国演义》同时又是一部文化巨著,它以其精彩的故事构思、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我们便从小说的作者罗贯中切入,去追寻一下《三国演义》中的那些事。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大约出生于公元1330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而复杂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人民流离失所。加之罗贯中本人四处漂流、东奔西走的生活,使他对于动乱社会中的人民疾苦有所体验,对于封建统治者的贪欲和暴虐有所认识。而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象极了罗贯中所了解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那段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直至三国归晋的历史进程。有资料表明,罗贯中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存世的零星材料,和他作品中有圣君圣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由此推断出,罗贯中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的人物。元末的群雄并起,到最后剩下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这三个主要大军阀,这又很象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通过上述这些,我们大概可以从中探寻到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背景和动因。罗贯中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他的《三国演义》中,他对董卓、曹操的贪欲和强权,着力进行了暴露;对刘备、诸葛亮的仁民爱物,给予了倾心歌颂;对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这些,都蕴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透彻认识和清晰褒贬。
罗贯中的艺术造诣,主要得益于他对历史的谙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把握。他收纳了陈寿《三国志》的养份,又汲取了民间话本《说三分》的精华,还集结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故事。因为,在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北宋都城汴梁有专讲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有不少是演唱三国故事的。在前人的基础上,罗贯中吸取了其中有益的东西,加上他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艺术加工,才完成了这部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作者写就的这洋洋70多万字,恰似延绵的长江水,荡涤着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豪杰。
《三国演义》描写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为中心人物,把蜀汉作为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形象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痛苦和挣扎,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间的大事小件,占去了一百零四回,前后共51年时间。而之后的46年,却只用了十六回就草草结尾。此书继承了“拥刘反曹”的传统,并且与历史上的曹操不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刻画成一个“奸雄”的形象,小说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揭露无遗。曹操为人处事,无不以极端的利己主义哲学为行动准则。他多疑、恐惧,不择手段,吕伯奢曾是他的救命恩人,因无根无据的一时猜疑,竟下令将吕伯奢一家全部杀害,毫无半点怜悯之心。曹操自己因克扣军粮引起军心不稳,却去向粮官“借头示众”;为追查许都纵火案,他用讹诈手段将300多人斩杀;为引诱吕布,他用掳来的百姓当炮灰;为替父报仇,他在攻打徐州时,所到之处“杀戳人民,发掘坟墓”;曹操杀后逼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然而,对于刘备、关羽、张飞,罗贯中则多以赞赏的态度描写了蜀汉集团的仁政和义气。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却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关、张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几乎被推至极点。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当作义气的化身,可说是被神化了的。他的“屯土山关公约三章”、“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一系列行动,更突出展现了他忠于桃园盟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气。当然,这“义气”,有团结鼓舞力量的一面,但也明显地看出其局限。关羽自称“降汉不降曹”,结果还是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而华容道释放曹操,更是论敌为友,将个人恩怨摆在了整体利益之上。
再来看刘备。刘备称帝之前,早就想做皇帝,给儿子起名一个封,一个禅。封禅,那是天子祭天地之礼。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夸刘备,曹操真的毫不吝啬。可《三国演义》整部书下来,并没看出刘备有多少能与曹操并论的地方,况且,曹操却还未见有做皇帝之意。曹操是大军事家,刘备谈不上,而且最后还是败亡于军事。无奈一个“刘”姓,自觉传承有序,因而《三国演义》就以蜀汉为正统,刘备也自然成了男一号。张飞性格鲁莽粗暴,有大勇而少计谋,可人家偏偏是个品格优秀的男子汉,对刘备不离不弃。最关键的是,人家还跟对了领导,由此从一介屠夫做到了三国名将,实现了阶层的跃升。
《三国演义》中,被描写得最神的,非诸葛亮莫属。诸葛亮本是一生唯谨慎,为事业鞠躬尽瘁的人物。这显然不够传奇,不合作者的故事构思和情节设计,罗贯中便开足马力,杜撰演绎了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唱空城计等一系列让人读来津津有味的故事。这个罗贯中笔下的神算诸葛亮,死了死了还以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神得不能再神。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巧妙地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诸多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虚拟的故事生动表现出来。而对于诸葛亮这个光照全书的人物,罗贯中正不惜笔墨地将超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能,集于一身。除诸葛亮外,周瑜和曹操两人,也是富有斗争经验、善于应付各种事变的人物,都表现出卓越的战略才能。如果将此二人仅仅看成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场,那显然是不全面、不充分的。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他们几个之间层出不穷的奇谋胜算,不仅使这部书能引人入胜,而且教育和启迪读者,清醒认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和尖锐,获得阶级斗争的经验和才能,突破统治阶级的愚民观,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般讲,历史演义类作品,在正史材料之外,会穿插一些野史逸闻,使故事情节变得曲折离奇,但在人物的性格、精神方面的描写上,却往往空洞呆板。而罗贯中,分明运用了更加巧妙的创作手法,将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进行融合,并加以扩展,从而对各类人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言和行,作了具体生动的描绘。如写得尤其精彩的赤壁之战,既有大量的军事活动,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动,描写和叙事上,又文戏多于武戏,将一把火烧出三国鼎立的那段历史,展现得活灵活现。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人物众多,事件复杂,既照顾历史事实的本源,又适应艺术情节的发展逻辑。罗贯中围绕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以蜀汉为中心,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前后贯穿,曲折跌宕,主次得体,脉络分明,使全书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不但在文学史上影响了后世的一系列历史小说的创作,而且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它不仅写了千变万化的战斗场面,而且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揭示出军事斗争的规律。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能如此的辉煌成就,足见其艺术魅力所在!
在我国文学史上,罗贯中是一位具有特殊贡献的伟大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且都是以乱世为题材。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著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逐平妖传》等。他还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和创作。称罗贯中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