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茅永辉的头像

茅永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9/07
分享

吴承恩才是《西游记》中的头号英雄

400多年前,我国出现了一本举世瞩目的志怪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本书,以丰富的想象构思,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美妙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讲,在我国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小说中的人物,能象孙悟空那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般地可以这样认为,《西游记》是以讽刺、幽默的笔调,通过幻想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和歌颂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坚决同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不屈精神,通过对封建社会丑恶现实的无情展示,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封建传统观念的蔑视,以及摆脱压迫,征服自然,掌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书中的美猴王,“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他敢去龙宫索宝,敢骂观世音“惫懒”,咒她“一世无夫”,敢骂庄严的佛祖是“妖精的外甥”,敢去冥府硬是勾掉生死博上自己的名字。他大闹天宫,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在宦官专权、民不聊生的明嘉靖时代,无疑会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从而唤起大众去斗争。作者在这部书里,还假借对天上世界的描述,明显地勾画出了现实社会的某些特点:色厉内荏、暴虐诡谲、挖空心思地镇压和欺骗人民。作者通过对妖魔鬼怪的描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狰狞面貌。如红孩儿把一批穷神剥削得“裈无裆,裤无口”,手下的小妖还要“常例钱”;通天河的金鱼怪年年要村民猪羊供奉,还要吃童男童女,否则就降灾降祸。这些,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土豪恶霸,激起对他们的无比仇恨。

《西游记》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小说的问世,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书中描绘了千奇百怪的天上神国、宁静优雅的佛祖圣境、鬼哭神号的阴司冥府、碧波银浪的润天福地。在那个世界里,狮魔能一口吞下十万天兵,黄风怪能一口气吹得日荡山崩,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一下子煽灭八百里烈火。孙猴子住在水帘洞,红孩儿住在大云洞,罗剎女住在芭蕉洞,老鼠精伏在无底洞,人物、环境、魔法,和谐自然,神妙离奇,“变会施为、皆极奇恣”。作者笔下西行路上40多个活灵活现的故事,安排巧妙,波澜起伏,或正面冲突,或内部矛盾;或格斗,或智取。以天上变幻,到人间喜怒,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西游记》也是极为成功的。孙悟空能穿山如地,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一根紧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缩小了可成绣花针,放大了能顶天立地。孙悟空他头戴金箍,身穿虎皮裙,有一双识妖辨魔的火眼金睛。他不怕刀砍,不怕火烧,不怕水淹,不怕山压;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棒打邪恶,除恶务尽。八戒的性格,也很典型,他力大无比,粗夯莽撞,却是悟空与妖魔搏斗的得力助手。他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险活干了不少,但常常私心膨胀还贪图女色。他左摇右摆立场不够坚定,临近胜利又凑上几把,再与悟空争功。他还好打个小报告,让悟空经常受紧箍咒之苦。二者比照,孙悟空是诙谐、幽默和乐观主义的化身,猪八戒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私有者的特点。至于唐僧,封建儒仕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在他身上得到了讽刺性的统一:碰见妖魔,他涕泪交流、魂不附体;遇到神佛,他不分真假,顶礼膜拜;朝见君王,他不问贤恶,便呼万岁;对于那些口口声声要吃自己肉的妖魔,他也竟然慈悲相待。对此,着实让“大师兄”心中无比怨恨,却又无可奈何,谁让这不争气的唐僧是俺老孙的师傅呢!而且还是一个牢牢把控着紧箍咒语(定心真言),随时随地可以令俺老孙服服贴贴的师傅。

简要概括成一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讲,《西游记》就是一部讴歌英雄拯救黎民于苦难的奇书。而这众多英雄中的头号英雄,并不是妇孺皆知的孙悟空,却正是这部奇书的作者吴承恩。

那么好,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吴承恩这位大英雄。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江苏涟水),后徒居山阳(今江苏淮安)。约1504年(明弘治、正德更替年间),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吴承恩的曾祖、祖父都做过负责教育事务的“学官”,到他父亲吴锐这代时,家道中落,日渐衰微。他的父亲很有学问,但憨厚老实,科举屡试不中,只好摆一个小杂货摊,靠做小生意度日糊口。当时朝政日非,官吏、地主横行不法,经常肆意敲诈勒索,买东西不给钱;生意同行为了独揽主顾也排挤他,欺侮他,使他经常频临破产。但吴锐的性格又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便是希望儿子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贫寒、屈辱的生活,使吴承恩从小对社会上的邪恶势力极端仇恨,就下决心发奋读书,力争长大后用自己的才学改变这些不合理现象。

吴承恩学习非常刻苦,既读经书又读野史,经常躲在僻静的地方读那些神奇的故事,每每津津有味。他尤其喜欢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而且过目不忘。由于他聪明好学,所以在少年时代对诗词歌赋样样都会,还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小小年纪就闻名乡里,人们亲切地称他“小秀才”。年龄稍大后,他更是博览群书,文思大进,许多人登门向他求教。方圆百里,凡是钟、鼎、碑、碣上的文字,以及喜颂祝词等等,也都请他书写。

起初,吴承恩想通过科举出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多次应考都没有考中。人到中年,才补了一个“岁贡生”(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最后也与官职无缘。那年,他去吏部应选,结果还是没被选上。回乡后,家里更加贫困,连年老的母亲也无力奉养,吴承恩深感内疚。直到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吴承恩才到浙江长兴当了县丞(县令的副手),但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官吏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只干了很短的时间就愤然弃职。科场上一连串的打击,使他看清了八股取仕制度的腐朽;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短暂的官场生活,使他看清了朝廷统治的腐朽。吴承恩觉得,靠仕途来除暴安良、匡世济时的抱负已成泡影。这时,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决心从另外一条道路,用另外一种方式,和统治者抗争。1570年(隆庆四年),吴承恩坚决辞官回乡,开始聚精会神撰写《西游记》。

吴承恩从小就喜欢神奇志怪的故事和传说,成年以后,他又到处收集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和材料,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当时,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玄奘取经为题材的神话故事,吴承恩决心撰写一部《西游记》,把自己胸中斩邪的宝刀交给书中的英雄,让他们斩邪恶,除妖魔,扫尽天下不平事,为穷苦的百姓出口怨气。这时的吴承恩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人了,他没儿没女,无依无靠,终年靠卖文为生,但他穷则益坚,无欲则刚,不堕青云之志。越是穷困,越是鼓舞他接受穷苦大众迫切要求改变现实的思想和感情,越是激励他在有生之年完成《西游记》长篇巨著的夙愿。他贫不停笔,病不释卷,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坚持写作,至1573年(万历元年),吴承恩终于把《西游记》这部光彩夺目的恢宏作品,奉献给了世间。

说吴承恩是《西游记》中的头号英雄,或许还可以从另一层面探寻和探讨。作为书的创作者,吴承恩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历史现象的把握,那肯定是写不出《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但是,假若仅仅将《西游记》看成是在进行政治批判,那显然是简单的、狭隘的。《西游记》通篇是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叙述和描写,其中必然包含着丰富的、多元的内涵,以及在不同棱面、多个维度上,映射出的众多意象。这些,正是吴承恩之所以堪称“头号英雄”的高明之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