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冬季某日,跟随旅行团前往石河子一日游。要去参观的那个景区,声誉相当高,赫赫有名,好多人已经去过那里,导游一问,他们就即刻回答,它就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前往石河子的路程一百五十公里左右,需耗费大约两小时才可抵达。若是一路闷坐着显然无趣,会使人心情烦闷,以至昏昏欲睡。而旅行社早已筹划好了,那位负责人一声吆喝,音响设备随即被打开,优美的乐曲顿时响彻车厢,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甚至有点兴奋。紧接着,一位年轻男导游就露面,快步走到大家面前,拿起话筒来一番自我介绍,就给大家演唱动听的歌曲,车厢就此回荡温馨气氛。歌声刚落,第二位女导游就快速补上来,笑嘻嘻介绍自己一番,随即唱起轻松欢快的歌儿,车厢犹如吹来一阵春风,让人浑身暖暖的,特别舒服。还有三位导游也依次上前,用最好的状态吟唱优美歌曲,一曲比一曲让人动心,就使游客的热情快速高涨。几位爱唱歌的实在按捺不住,也上前献歌一曲,以满足自己心愿,车厢气氛就更加欢快,似乎在开联谊会,其乐融融。
有位大妈唱了一首老歌,歌名是《边疆处处赛江南》。据说那首歌曲所咏唱就是勇敢坚强,无私奉献的兵团将士,在边疆亘古荒原上开荒造田,所创造的人间奇迹,于是赢得许多人喜欢,都在用心学唱。而她演唱水平并不高,可好多人还是为她叫好。就因那首歌曲调优美,歌词所赞颂的可敬的兵团将士,触动了他们的朴素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才会有那样的举动。在此摘录主要歌词: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蓝天。黄昏烟波里,战士归来鱼满船。牛羊肥来瓜果鲜,红花如火遍草原。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汽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
为那首歌曲叫好的,还有那位男导游。就此抓住机会向游客宣扬,军垦博物馆有一样展品,特别得珍贵,值得大家好好地看一看。游客们都很好奇,有人就忍不住发问:“帅哥,你所说的到底是啥宝贝,要让我们好好看一看?”那导游就马上作答:“那宝贝嘛,可是一件有二百多块补丁的上衣。”
“原来是补丁上衣呀,可没啥稀奇的。”
“它可不是普通的补丁上衣,而是一位军垦战士的军装,穿破了,就赶紧缝补,补好再穿,再补,补来补去,衣服上也就有了二百九十多块补丁吶。”就使大家小吃一惊,有人咋舌,有人感叹,还有人怀疑:“不会吧?”那导游就马上回应:“要不你先想象,它究竟是啥样子,进了博物馆,再亲眼好好一看,就全明白了。”
那番话倒是对我有所启发,不禁想起一些事情。
一晚,在户外随意散步,从十二师国资大楼前走过时,看到不远处有几块宣传版面,就下意识地停了下来,用心品读那些历史资料,由此了解到新疆兵团一些实情。当年,二十多万将士奉命开赴边疆各地,在戈壁荒野驻扎下来,放下手中钢枪,拿起镢头和铁锨,向万古荒漠宣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没有现成的住所可怎么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说干就干,战士们就甩开膀子,就地开挖房屋空间,劈出四面墙壁,开通出入坡道,弄来木料和芦苇搭起房顶,最后盖上泥巴或黄土,住房就此建好了。因房顶比地面只高一点,便起名地窝子。尽管简陋,可解决了住房大难题。又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便开垦了一百多万亩良田,收获了大量的粮食,蔬菜,实现了部队粮食自给。
那只是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下一步,便是要兴办边疆工业,创建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六道湾煤矿,十月汽车修配厂,苇湖梁电厂等,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振兴当地经济。那时,边疆只是农牧地区,工业处于一片空白。当地仅有铁匠铺,只能打出菜刀,镰刀,斧头,马掌。根本造不出一颗铁钉,纺不出一尺棉纱,炼不出一块钢材,发不出一度水电。照明用的是油灯,磨面用的是石磨,车轮是木头做的,布料棉花是外地调来的,无疑相当落后。他们才要痛下决心,白手起家,彻底改变那种落后面貌。
所需资金短缺,就压缩军费开支,将调剂出来的资金悉数投向所建项目。大家的伙食标准也就降低了,会不会有意见?一番调查之后,得出一个挺好的结论,大家毫无怨言。还表明只要能建成那些大厂矿,就是挨饿开荒,也心甘情愿。期间,某些体质较差的战士,因忘我地开荒造田,过于劳累,缺乏营养,就得了怪病,眼睛逐渐看不清东西。却依然瞒着大家,直到一再跌跤,病情才被发现。经医生诊断,他们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多么顽强的斗志,多么高尚的品格,实在让人敬佩!
以前冬季一到,就要发过冬的棉衣。夏季来临,就会发度夏的单衣。军费压缩之后,军装就改为几年一发。每一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穿单衣,不觉其就变旧了,不定哪天就破了,就及时打上补丁继续穿它。不知不觉别处又破了,就再补一块补丁,接着再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家都会那样做,谁也不觉得补丁衣难看,依然一补再补。有些补丁太多的衣服实在没法再穿,又舍不得扔掉,就封存起来,留作纪念。到后来,好多人都缺单衣,那可怎么办?就有人想了一个好办法,巧用棉衣,到了春天,抽出里面的棉花,当作夹衣来穿。进入夏季,拆了衣服里子,就成了单衣。到了秋天,再将衣服里子缝上,就又成了夹衣,寒冬到来,再将棉花放进夹衣里,新棉衣就又有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的垦区相当偏远,几乎见不到人影。开垦荒地的全是小伙子,天气燥热的那段时间,每天一到干活地点,他们就一律将衣裤脱掉,折叠起来,放到太阳晒不到的地方,只穿着小裤头干活。有些人生怕小裤头被汗水湿透,弄得脏兮兮不好洗,索性就将它也脱掉,赤身裸体忘我地劳作。有人越看越觉得刺眼,实在太丢脸,就委婉地奉劝,你们浑身精光干活,万一哪天让过路的牧民看到,影响可不好,起码也得穿上小裤头。却得到那样的答复,一点也不妨事。少穿一样衣服,就能给工业建设省一点钱。头顶青天,赤条条干活,可不丢人,还挺光荣。且说一丝不挂干活,出多少大汗也无所谓,一点也不怕,除了两个眼窝,汗水流到哪里都行。反正衣服和裤子早就脱了,就是流再多的汗,回去的时候,所穿的衣裤都是干爽的,洁净的,会让人心里舒坦。若是天天都出大汗,衣服裤子湿漉漉粘在身上,还不把人难受死。湿透的衣服就是晾干,到处也是奇形怪状的白斑,相当难看不说,还会腐蚀衣料,会使衣服很快烂掉。那就得勤洗,可衣服洗得越勤,磨损就越快,就会缩短使用年限。而浑身精光下地干活,那些麻烦就全省了。那人就又说,浑身天天风吹日晒,一定会受伤蜕皮。他们却说,没啥可怕的,蜕了老皮,还会长出新皮,一点也不碍事。后来,他们都练出了工夫,无论怎样暴晒,都不会受伤掉皮。只是个个都黑得够呛,俨然是非洲黑人。错了,应该说他们个个都是肤色黝黑的铁人……
两小时之后,旅行团来到了兵团军垦博物馆门前。跟随大家急切地走了进去,左看右望,就被一幅巨大的浮雕图景所吸引,鲜红的底色格外耀眼,一群垦荒英雄身着深黄色军装,形态逼真,神采奕奕,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有的肩扛锄头,有的手拿铁锨,有的怀抱绳团,有的举拳宣誓,还有的在拉手风琴,似乎随时都会走出画面,开口说话,衷心地欢迎大家,远道来看望我们!我就默默地注视他们,用心语来表达崇敬之情,英雄们,你们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英名必定传留万年。之后,就恋恋不舍地离开,去观赏别处的展品,就见到了旧铁犁,木锨,铁耙,扁担,榆条筐,麻绳等生产用具。却不见导游所说的补丁上衣,就有些心急。又劝自己,别着急,慢慢来,那件宝物肯定能遇见。就随意走,耐心看,最终在游客稀少的地方,发现了那件补丁上衣。总算见到了喜欢的宝贝,简直太好了。
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就心情急迫地奔了过去,竟然瞬间发起呆来,愣了片刻,这才回过神来,聚精会神地观赏那件补丁军衣。它被弄得平平整整 ,固定在洁白的墙壁上,两只袖子伸向两端,似乎在提醒观众,两端确实是两只衣袖,中间无疑是衣身。而我满眼全是补丁。衣袖也好,衣身也罢,到处都是补丁,竖的,横的,斜的,大的,小的,更小的,奇形怪状,难以描摹。有些部位竟是补丁摞补丁,究竟是用什么方法缝补的,一时想不清。到底耗费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心血?大概仅有主人心里有数。最厚处究竟有几层,实在没法弄清,只好瞎猜,一层,两三层,四五层?实在猜不出来。那件军衣原先肯定是深黄色,历经一番风雨,就变得面目全非,无论怎样辨识,根本看不出一点眉目,只有难以数清的补丁。深黄的,土黄的,浅黄的,深灰的,浅灰的,淡灰的,深蓝的,天蓝的,浅蓝的,新的,旧的,半旧的。多种颜色相互交织,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说它是花颜色,也完全可以。或许有人会问,那件军衣究竟是谁亲手补成那样的?不得而知。似乎可以这样说,它已经不是普通的军衣服,而是一件传世样品,兵团人的传家之宝。上面凝结着大家的艰辛,苦困,汗水,坚韧,不屈,拼搏,成就,喜悦。而那么多补丁,分明就是那么多军功章,在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一年之后,有幸再次见到了那件补丁军衣,可不在博物馆,而在自治区美术馆展览大厅,它已经变成了一幅国画,让人尤为高兴。画家姓名没有记住。他的画技颇为高超,依样画出了补丁军衣沧桑原貌,远看真真切切就是它那朴素模样。而走近以后仔细再看,竟然有了全新的创意,整件军衣被划分为十多个不规则的块面,以土黄为主色调,另调配浅黑和深灰色来处理画面,就使明暗透视效果相当好,显得特别厚重,魅力十足。画面分别绘有一人拉犁一人扶犁的场景,一群人挑着担子运送物品的场景,许多人在野外修筑渠道的场景,及另外多个活动场景。整个画面恍如一个巨阵,垦荒将士全都汇聚在阵中,处在不同的地方,正在斗志昂扬地工作。而有的画面人物众多,景物复杂,就显得影影绰绰,眯起两眼凝神端详,才可看出眉目。若是太入神,说不定就会被带进某个场景,好好地体验一番。想必是那位画家使了绝招,采集黄土的精气,再用将士们的鲜血和汗水调配出特殊的颜料,才会描绘出那幅仙气缥缈的国画,将使画面所有人影和景物永存,兵团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激励后来人不懈地奋斗,把边疆建设成人间天堂,留下新的辉煌。
2023年12月8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