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玉涛的头像

马玉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0
分享

冬至包子

老家有句俗话:冬至包子,夏至面。在我们这里,饺子俗称包子。今年农历的十一月廿一是冬至节气。每逢冬至,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平台到处是晒饺子的图片,飘洒着浓浓的饺子香气。有一句农村老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想着香喷喷的包子,唇齿留香,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包子的场景……

小时候听母亲说“冬至不端包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听了就很害怕,常以为不吃真的就会冻掉耳朵,所以每当冬至包包子,我都会吃很多。我问母亲,包子怎么来的呢?母亲便给我讲了包子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期有一年冬季,神医张仲景看到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自己研究了一味药,在冬至那天舍药医治冻疮。他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羊肉、胡椒、药材等用来治病,并取名“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这个“娇耳”,就是后来我们常吃的饺子,也叫做包子。

那时的冬天,天非常冷,大人和小孩子出门都穿着厚棉衣,穿着棉靴子,戴上棉帽子,围起围巾。下雪后,屋檐上化成的冰水顺着淌下来结成长长的冰凌,晶莹剔透般漂亮。放学后,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路追赶着跑回家里。回到家,母亲在包包子,我便坐在一边看着。母亲常做的包子是白菜肉馅子的,很好吃。记得有一次母亲包着包子,对我笑着说,学着包吧,不然等到长大成人找媳妇了,会吃媳妇气的。从此我就开始跟母亲学起了包包子。刚开始时,包得不像样,非常难看,包子馅少,包子边面皮多,皮捏得不紧,就像一个个傻小子,难看死了。母亲却笑着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想包就会包好。听了母亲的话,我收获了很大的自信,以后就越包越好了。

在老家包包子有个习俗,就是在包包子的时候,准备几个分钱硬币,放在包子里,谁能吃到,就有福气,有财运。记得我吃到过很多次,每每吃到有硬币的包子,我会兴高采烈般叫着,那场景不亚于得了一个大奖呢。那时候,刚刚包田到户,温饱问题才解决,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肉很少吃到。而吃肉基本上就是从包子里吃,很少能吃到煮的肉块。记得母亲去集市上买了很肥的猪肉,然后回到家和白菜一块剁了,剁得很细很细,调成了猪肉馅,这种白菜馅的包子带着肉香,滑滑的,嫩嫩的,唇齿留香,在我的味蕾里留下难忘的味道,那是母爱的味道 ,溢满了童年幸福的回忆。小时候,爷爷奶奶不和我们在一块住,每当冬至家里包包子了,下出的第一锅,捞出的头两碗包子,父母总是给我用毛巾包起来,叫我先给爷爷奶奶送去吃。

春花秋月等闲度,又是一年冬至时。在冬季,冬至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通过吃包子这一风俗,无不告诉世人,最寒冷的冬天到来了。“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这是诗人贵谷子先生曾写过一首有名的《冬至》诗,讲述了冬至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通过对日照、清霜、风高等自然现象的描述,传达了对冬至这一节气的理解。冬至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第四个节气的到来。在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但过了冬至,太阳将开始往北移动,白昼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预示着春天的临近。

现如今,冬至吃包子已成为我们这里每个家庭的风俗。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包子不仅仅帮我们驱走冬夜的寒冷,更团聚了一家人的感情,让亲情永驻心间。都说冬至大如年啊,常回家看看吧,一家人聚在一起包包包子、拉拉家常、陪老人说说话,又何尝不是温馨的幸福啊!

备注:该文发表于《淄博声屏报》--广电文学苑“青青草”副刊栏目,青青草67期(淄博声屏报2024年第51期,12月19日出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