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成的头像

美成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5/25
分享

移步换景 :吾乡吾土彩云飘 --评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区乌兰牧骑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

天高地阔,应时对景才能发现山河之美。文旅融合,身临其境才能看见诗和远方。2024年5月13日晚间,内蒙古自治区舞台精品项目、通辽市重点文化项目--科尔沁区文旅驻场演出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在通辽市辽河剧院首演。一部兼具现代意识和浓郁北疆草原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呈现了时尚、动感、愉悦、别样的和面貌和气质。原生态、立体、饱满的科尔沁文化IP,为观赏者带来了多元化的科尔沁人文景观。

风格定位:轻喜剧

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是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确定的舞台精品项目,属于文旅融合的驻场演出。驻场演出的难点与核心在于:一部以北疆科尔沁文化为依托的歌舞剧,怎样才能在类型化的演艺市场焕发与众不同的引流效应。

如果用《彩云飘落的地方》去对标张艺谋的山水盛典实景演艺《印象系列》,宋城演艺黄巧灵导演的《千古情系列》,古城西安推出的《长恨歌》《梦回大唐》《梦长安》这些成熟经典的演艺“大秀”,《彩云飘落的地方》无论是在剧本创作、导演把控、叙事方式上,还是在资金投入、舞蹈音乐、灯光音响、科技手段的舞台呈现上,都面临着“鼎盛级”演出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彩云飘落的地方》由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获得者乔轲编剧/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国家一级导演娄迺鸣担纲总导演。青年编剧乔轲在剧本创作上,前后历时近5年,先后8易其稿,最终完成了剧本的整体架构。为了进一步凸显剧本蕴藉的文化情怀、审美情趣,科尔沁区乌兰牧骑团长付曙华,要求全体演职人员必须以传承的“乌兰牧骑精神”促进剧本价值实现最大化。

通过现场观演可以清晰地看到,面对日趋成熟、盛况空前的文旅驻场演出,《彩云飘落的地方》采取了“避坑”大场景、大制作、大投入的应对策略,在通盘考虑资金、技术、人才、专业运营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总导演娄迺鸣确立了“不是纯喜剧的表演,而是轻喜剧的风格”。在排演中要求“演员基本都是自然状态。”近年来,国内轻喜剧市场异常火爆、备受推崇,并呈现了“井喷”之势,轻松、诙谐、幽默的情节、对白,成为了市场追逐的“燃”点,愉悦的审美体验引发了轻喜剧观赏受众潮。

驻场演出的价值,最终要接受的是“高受众”“高流量”和“门票经济”的多重检验。因此,总导演娄迺鸣“轻”的路径设计不等同于“浅”,更不等同于“摊薄”演出的内容、品质和表现。这是导演组因地制宜通过“轻喜剧”“小制作”的实现方式,去应对国内同类驻场演出“经典化”“天花板”现状,而主动选择的一条差异化路线。

《彩云飘落的地方》在轻喜剧的基调上更加突出了对“情感”和“人文”的把控,以“彩云”和“宝迪”的“爱情”为叙事主线,贯穿科尔沁地区的“非遗”项目,深化了地域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在舞台场景转换中,借鉴了“citywalk”元素形成了时尚的草原漫步意象,在歌舞中植入了“livehouse”现场音乐的感觉加大歌舞张力,精心打造出了一台生动饱满、清晰可视、气象新颖的科尔沁原创歌舞剧。

舞台叙事:双推进

《彩云飘落的地方》剧情推动主要围绕“彩云”和“宝迪”两个不同民族青年的爱情故事渐次展开。在剧本创作上,经验丰富的青年编剧/导演乔轲,设计了从单向度到全景观、从单一叙事到并列叙事的讲述策略。

舞台双向叙事的优势在于,两条紧密交织的线索,不仅形成了强烈的隐喻和暗示、巧妙地交代了故事背景,而且还有助于演出克服舞台表演区间的物理限制,把舞台放置到了一个“全景观”的展示空间。这些先进的想法和理念,体现了编创团队宽广、博大的艺术胸怀。

精彩从序幕开始,并行式的叙事结构开场就打破了在一个时间轴上单一叙事的限制,采用的双线叙事技巧,使得歌舞剧显现了出手不凡、先声夺人的气度和品质。伴随着灯光色彩、音乐强弱的变化,反映城市白领生活的群舞和舞台远景展现牧区生活的群舞同台呈现,两组不同风格的舞蹈此消彼长,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此起彼伏、夺人视线。多重、亮眼的感官效果,令人猝不及防、应接不暇。

第十一场《就这样躺在草原上》,编导精心设计了两个并行且充满柔情和诗意的情景。一个场景是吉他、马头琴演奏的科尔沁民歌《乌云山丹》,另一个场景讲述的是“彩云”“宝迪”的爱情故事。在悠长的科尔沁民歌旋律中,草原的微风轻轻吹过,蔚蓝的天空白云团团,相爱的人时间过得太快,“天空慢慢变暗,马头琴拉响遇见。”情节张弛有度、推进高效,塑造了爱情故事中永恒的唯美色彩。

同时,总导演娄迺鸣还着重强化了目之所及、相对可见演绎安排。其间,歌舞+悬疑的表演设计,和剧情发展形成了似有若无的关联和隐喻。在推动剧情深入,构建矛盾冲突,营造紧张氛围,激发情感链接等方面,都提前预设了布局和铺垫。例如:第七场《寻人启事》,舞台昏暗的背景,朦胧的灯光,嘈杂的声音,耀眼的寻人启事,影影绰绰、来来往往的行人,营造了一个人海茫茫、聚合离散、虚虚实实、彼此擦肩但又疏离、陌生的空间。虽然整场戏只有一分钟多一点的时间,却在观众的心理层面,投射出了一个从赏心悦目、心情怡然到怅然若失、茫然四顾的剧情大反转。

双线叙事+蒙太奇+悬疑,在第十三场的《宝迪的思念》中得到了充分的叠加和运用。同时,编创演团队还运用了电影艺术“闪入”“闪出”的转场技巧。宝迪爸:有一年春天,我正骑着马,黄沙就来了(悬疑)。狂风大作、黄沙弥漫中舞蹈《风沙》起(闪入、蒙太奇)。“有人吗,救救我啊(闪出)!”中国著名戏剧家焦菊隐曾经提到:演出的艺术性,是导演文艺修养,特别是文学修养的标志。就目前《彩云飘落的地方》呈现的舞台效果而言,无论是依赖灯光、音响形成的氛围设计,还是布景更换、道具陈设中的细节安排,都达到了演员和观众一起入戏、美好和情感在一起交融的心理预期。

特色欣赏:看非遗

在通常的表述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种表述,笔者认为还应加入必要的文化注释,才会让“非遗”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核心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天人同构”的产物,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东方美学“天人合一”的精神气质。科尔沁地区的安代舞、乌力格尔、好来宝、马具制作、刺绣、东北二人转等非遗项目久负盛名。

2019年,经文化部非遗司审核确定:科尔沁区戏曲剧团(科尔沁区乌兰牧骑前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北二人转”保护单位。因此,科尔沁区乌兰牧骑在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中排非遗、演非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第三场《爸妈诉苦情》中,现场观众听到了彩云妈妈的扮演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安秀珍老师和彩云爸爸的扮演者、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任中凯老师带来的精彩表演。

据有关资料介绍,二人转的唱腔共三百多个,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形象说法。二人转的唱词有七言、十言之分,同时还兼有民歌的长短句式。由此可以看出,二人转深受中国传统格律诗和北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也从非遗的角度充分地说明历史上的科尔沁地区,一直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最前沿。由此,科尔沁地区可以被视为文旅热中最值得奔赴的地区之一。

在科尔沁区现有的非遗项目中,安代舞、乌力格尔、好来宝、刺绣、东北二人转广为流传。2024年春节,安达乐队登陆北京电视台演唱的《四季赞》就是声名远播的科尔沁好来宝的说唱形式。而为外界感到陌生的马具制作,则是在剧中被第一次通过歌舞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反映马具制作的舞蹈在全国尚属首例。

蒙古族一直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在草原民族的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副好的马具,相当于现代机动车的“安全保护系统”。一副完整的马具要经过皮匠、木匠、铁匠等多种工序、工艺才能最终完成。第八场《工坊之舞》是富有才华和想象力的舞蹈编导,根据剧情需要最新创作、兼具写意和写实特征的民族舞。草原工坊中敲打铁砧的声音、裁缝皮具的声音、熔炼金银铜器的声音交汇出了独特的背景音效。7名男舞蹈演员表演的群舞,意象丰沛、动作铿锵,拔山扛鼎的力量感令人记忆深刻,留下了诗意流淌的轨迹。

抒发情感:演生活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科尔沁地处西辽河文明的腹地,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在文化属性上先天就带有叙事性、抒情性、生活化的审美特征。

科尔沁刺绣源于生活,是西辽河文明的硕果之一,也是科尔沁部族对中华文明的一份献礼。《科尔沁刺绣博物馆》至今收藏着在辽河流域考古时发现的与刺绣相关,距今已有四万多年历史的小孤山骨针,馆藏着古红山文化中距今已有7千多年历史的珍品纺轮。

在第十场的《刺绣舞》的服装道具陈设和演员的表演中可以看到,科尔沁刺绣主要借用彩线抒发情感,图案与色彩艳丽明快,对比强烈。宝迪妈妈在表演中,主要展示了科尔沁刺绣的签、绷、缭、缀等技法。云纹加喜字组成的图案寓意为天长地久,牡丹象征富贵,梅花的五瓣象征着五福吉祥。科尔沁刺绣每一幅生动、精致的图案,都承载着中华北疆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的历史记忆,一针一线的深情,穿越历史的时空,为当代留下了脉络绵延、韵味浓烈的人文图景。

《彩云飘落的地方》反映着科尔沁人四时应变、四季劳作的生活史。可圈可点之处在于,神灵活现的羊偶、鹅偶、马偶先后多次出现在舞台参与剧情,三种偶在演员的操控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新奇感成功地吸引了现场观众的注意力并带来了会心的欢笑。第十五场《情定草原》中,“彩云”面对“宝迪”的求婚表情羞涩,三种偶相继用“以物象人”的拟人化表演,说出了“彩云”的心声:我同意。掀开了“夏天的风把喜事传遍毡房,幸福的歌谣让我们欢聚一堂”的婚礼序曲。

《彩云飘落的地方》具有史诗的特征,集中彰显着科尔沁人的诗意生活和精神成长。《祝颂词》托举着科尔沁地区民俗中的精神传递和文化传导。灵动飘逸的挤奶舞、刚柔相济的博克舞,本身就是草原生活的真实写照。蒙古族搏克,名列“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之首,是至今流传的传统体育项目,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搏克”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是搏克手获胜次数的标志,也是英雄和胜利者的象征。

《彩云飘落的地方》集成了多样化艺术形式,音乐融汇了爵士、R&B、Rap、电子音乐、蒙古族音乐等国内外流行音乐的时尚元素,有力推动了歌舞剧的现场演出效果。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助力氛围和叙事,追求“唯美”“尚美”品质,具备了雅俗共赏的审美韵致,综合地表达了科尔沁地区的地缘美学风貌。

鲁迅先生曾说:无限的远方、无限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驻场演出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表达的此山、此水,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语境中永远热恋的吾乡、吾土。在此,我们由衷期待远方的客人来到科尔沁这片神奇的土地情感交融,亲眼目睹、亲自感受到科尔沁人民的热烈和醇厚。(通辽日版 2024年5月21日七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