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玉荣的头像

梅玉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06
分享

百丈岩古村记

据说,早在2006年,百丈岩村便因其典型的明清古建筑独具特色,被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申报为“国家历史名镇(村)”;2008年,百丈岩村古民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百丈岩村获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尤其是那里有一座几百年的老宅子,你绝对没见过”,说者神秘的语气和肃穆的神色,无疑是对听者最大的诱惑。作为一个写作者,自然不能错过机会,因此参与了这次百丈岩古民居采风活动。

前往百丈岩,必经过一个水库,水库位于团风县总路咀镇附近,有着原始朴实的名字:牛车河。群山环绕着这片碧水,水库中间星罗棋布的一些小岛,使它拥有了“鄂东千岛湖”的美誉。总面积达五千多亩,平均深度13米。

我是最喜欢亲近水的,站在湖边,眺望迷蒙的远山,眼前便是天然的水墨画。淡黑起伏的连山,在天际形成一抹柔美流畅的线条;层层叠叠的峰峦,与空中丝丝缕缕的白云互为衬托,与近处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照。满坡的芨芨草随风摇曳,平静的湖面不时泛起圈圈涟漪,偶尔有鱼儿翻腾,手摇双桨的船夫,一边哼着小调,一边悠闲自在地划船,与宽阔秀美的湖面动静相谐,形成了一幅惬意的归渔图。

当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抵达这一片未经污染的水域时,都不由尽情呼吸着纯净清新的山野空气,一吐心中的闷浊。

这是一份恬静而自然的感受,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舒适感,从眼的知觉,一直传达到心,陷入迷醉。

饱饱地欣赏美景之后,我们这支二十多人的采风队伍分坐两条船,飞一般径向湖面驶去。一边说笑,一边感受中流击水的豪迈与舒畅。摄影大师们扛着“炮筒”向各个不同的方向瞄准,其他人则纵目驰怀,纳山光水气于胸中。重重山岭,虽不甚高,却也别有韵致。我们离船上岸,沿着极富乡愁意味的羊肠小道,经过三个自然村落,终于到达“百丈岩”。

这是一座高高的山峰,别处都是树木丛生,唯有此处悬崖陡峭,露出峥嵘白石,因其高,故称“百丈”。百丈岩所在山脉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其山势宛如骆驼之驼峰,其山岩倒垂欲倾。

百丈岩下一个犹如世外桃源般静谧的村子,便是百丈岩村,行政上隶属于团风县贾庙乡。此村依山势而建,三面环山,一面向冲沟之水。环山的一面建有宽约0.5米、高约4米的石砌围墙,全长达400多米,将村落全部围护起来。村前辟有半月形水塘一方,仅有一条上山小路如幽径般通往村子。据村书记童发明介绍,全村面积约3.3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总计90户,在籍310人,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60人左右,像我国很多乡村一样,空心化、老年化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百丈岩村里,有一幢如今十分鲜见的房屋,它便是历经浩劫艰难存留下来的一座明代建筑:林氏老宅。

这座老宅最突出的特点是:保存相对完好,基本没有遭到任何改建和破坏,在鄂东地区很少见到。

古村原有上湾、中湾、芙蓉湾三个民居建筑群,并建有祠堂,学堂、凉亭、药铺、粮仓、碾房、磨房、马厩等配套设施。还有完备的饮水泉、浣洗池、明暗排水沟、防护墙、预警堡等。三个民居及附设建筑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房屋400余间,规模之大赫赫可观。

然而这些场景只存在于遥想中,我们只能看到中湾仅存的林氏老宅,是清光绪年间开封知府林之棠的旧居,现存面积600平方米。林之棠两任开封知府,因治水有方,清正廉洁,被清朝皇帝封赠为“朝议大夫”,据传他离任时,开封百姓十里跪送。

林之棠旧居是砖木石结构,四平八稳,占地面积很大。从外面看不甚起眼,进去则别有洞天。房屋呈对称状,一进三幢九大间,中轴线上从前至后有两个天井,左右的正房也各有一个天井。房间多利用率却不高,好几间房里头放着一些黄桶、鼓风机、石磨等较为古老而现在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布满灰尘。只有后面偏房里置有一张席梦思床,说明有人在此起居。

细细观察会发现,老宅的门柱、柱础、天井、台阶等石质建材均被雕琢花纹加以美化,大多是张果老、铁拐李等八仙图案。而梁架间的木雕则侧重诗画图案,比如有一幅极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诗意:楼台高耸,江水卷起微澜,送行者宽袍大袖,正在依依惜别。

无论石雕还是木雕,均精致细腻,惟妙惟肖,色调雅素明净,这让同行的摄影师们大感兴趣,端起相机,各个角度拍个不停。可想而知,设计者的文化底蕴不浅。地面坚实,不滑不潮,屋主说这是用桐油、石灰、糯米混合而成的三合土铺垫的,还配有方格、卷草等纹饰,在坚固耐用的层面上又多了一层美观。

墙壁上各处都书有“毛主席语录”之类的字样,正是文化大革命的见证。据说“文革”期间这房子也险些毁损,幸得当时房主有些实权才得以保留。屋后有一口自然形成的水井,村民以大青石板围砌,水质甘美,富含矿物质,且长年不枯,村民皆以此为饮用水,无论喝多少肚子也不会痛。顶着骄阳步行一个多小时的我们渴得不行,赶紧喝了个饱,有些朋友则舀了水,舒服地洗了头脸,然后听房主讲这古居的来龙去脉。

其实来之前,我是做了些功课的。据《黄冈县志》《林氏宗谱》记载,百丈岩村是黄冈东乡始祖林千一(殷比干后裔)的十一世孙廷栋(1545—1618)由杜皮乡上石门迁此始建,距今500多年历史。又据林氏宗谱《会宗庵记》记载,明嘉靖18年(1548),福建莆田林氏宗亲携带淡巴孤(烟叶)、棉花到林家山、百丈岩种植。林氏家族靠种植经营淡巴孤(烟叶)、棉花,并进行棉纺而发家。到康熙、光绪年间,已成黄冈巨富,当时在上海、汉口、团风购置铺面二十余家,经营烟叶、丝绸,并广购原黄冈县(含新洲)及浠水县大部田地,相传土地有8万余亩,有“到黄州府不走别人路”之说。殷实之后的林氏家庭人丁兴旺,至乾隆、道光年间繁衍为十大房二百余人。其后代英才辈出,有多名进士、举人出仕朝廷四品以上的官吏。百丈岩林家成为明清两朝黄冈最大的殷实之家和名门望族。1837年林氏宗族续修宗谱时,湖广总督林则徐还亲自为林氏家族撰写了《闽楚同源序》,亲述了黄冈林氏与福建莆田宗亲的渊源。

史实确证了此地曾经的辉煌与鼎盛,却也反衬了今日之荒凉与寂寞,这也正是百思难解、让人欲一探究竟的古迹迷人的地方。

之后,我们又去村子对面去看一座“春秋牌坊”。沿着总贾公路至漆柱山古枫树处,依山而上,一条三公里的乡村水泥路蜿蜒在青山翠岭的龙王山间。在一山坳出口处,青葱的竹林苍松掩映下,一座气势宏大的白色花岗石牌坊巍然屹立,中央依稀可辨的是“春秋万古”几个大字,虽有些模糊却依然能感受那遒劲稳健的的力度。碑身上雕刻着龙纹凤尾和麒麟的图案,风雨的侵蚀让原本洁白的碑身变得有些发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岁月之痕,让人感慨丛生。牌坊前的地面虽平坦却布满荆棘,可见人迹罕至。

同行的文体局刘局长介绍,此牌坊建于清光绪21年(1886年),是百丈岩林家女婿为岳丈祝寿而立,下匾刻文多是歌颂德馨之词。整个牌坊保存完好,建筑结构紧密,古朴庄严而不失精致,与周边青山翠竹浑然一体。想来,这令人仰视的高大建筑一百多年来始终无语肃立,任凭风起雨落,雪压霜染,它历经的沧桑恐怕只有大山知晓吧,而苍茫的大山,同样静默无语。

承载历史的风烟,古屋与牌坊用它独特的姿态,向前来观光的人们诉说着永无休止的故事。当我们离开后,又会是谁前来聆听这支岁月之歌?

任何一座建筑都体现着设计者的理念,承载着居住者的愿望。残存的建筑会说话,虽然支离破碎,却也能从一砖一瓦中窥见一本书中的部分章节。

同行者中有懂风水学的专家,为我们分析了林氏老宅的建筑物语。百丈岩全村地面平坦,其建筑以“林氏老宅”为主体,呈三排分布,村后留有阶梯式花园,全村建有完备的饮水泉、浣洗池、明暗排水沟、防护墙、预警堡等建筑,整个建筑格局及生活设施讲求风水、布局严谨封闭、功能齐备。整个村落凿山而建,并以当地石块砌成坡岸,从而形成一片平坦开阔地带,南部山坡依山势筑有宽约30至40厘米的石砌“城墙”,墙下有宽约2米的深沟,具有防卫、排水、泄洪、防山石滚落之功能。

其村前半月形池塘、村后古泉及阶梯式花园、村外环抱式城墙及村内民居布局,都是中国传统风水观念的体现。且古村与周围高山茂林、河谷冲沟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不正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吗?历史上的林氏老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前堂后寝,两厢围护,重门分户,既可合为一个大型庄园,又可分为多个小单元,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思想在此建筑中,亦可见一斑。

这样的乡村总是美丽而愁人的。

据介绍,三大民居建筑群及附属设施经历过三次损坏。一是土改期间,古民居室内的大量红木家具及瓷器被政府当作浮财没收,分散给林氏家族在总路咀、上巴河、马曹庙一带的佃户。二是“文革”期间,红卫兵将室内的二万余册古线装书、字画、皇帝奏折、玉器、鼓皮隔栅、林之棠专用的肃静迴避牌等焚烧一空,将室内墙壁上的大量木雕刻、室外石狮、石象、屋顶的马头墙等装饰物毁坏。三是九十年代中期,过去在大宅中群居的村民将民居拆除自建。

历此三次劫难,三大民居建筑群除中湾约1000平方米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外,上湾、芙蓉湾及附属设施被全部毁坏拆除,让人扼腕叹息。

历史总免不了颓垣断壁的结局,有多少时光从老宅的天井漏下,就有多少伤痛在山间的风中消散。家族的发迹是一代代累积的,何其艰难!当年林家老宅那人丁兴旺、富庶热闹的场面可以想见。而任何自然的毁坏都比不上人为的破坏迅速,立竿见影,后果显著。多少文字典籍、人文景观、历史资源,都在错误昏聩的观念引导下被付之一炬,徒剩下断简残编、破瓦残砖,留给后人无尽的憾恨。

好在,百丈岩村给我留下的不完全是叹息和感伤,还有无尽的希望。童书记介绍说,古村落的独特底蕴每年总要吸引大量游客、民俗学者、摄影大师等前来观光探秘,县乡两级政府已深知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将历史元素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不仅硬化通组入户的公路,整修危桥、山塘,对古屋建筑的方方面面进行包保责任制保护,在路边、塘边、屋边种植大量的景观树,还动员人们广泛挖掘、收集整理古文献资料和历史故事,把村里的年轻人培养成乡村旅游讲解员。

“我们百丈岩村是一颗大山深处的明珠,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要擦亮它,让它大放异彩!”从童书记闪亮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百丈岩村不远的将来的一幅美丽图景:一群头戴巾帽、身着青衫的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过百年老樟,走过半月形池塘,走在颇有质感的青石板路上,沿途参观这一幢幢老宅,听着那些神奇而遥远的故事,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光……

入选《美丽乡愁2017》(武汉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刘醒龙主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