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玉荣的头像

梅玉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6
分享

月舞中秋古韵香


梅玉荣


念念“中秋”这两个字,声调平缓,清爽和谐,唇齿间像含了一枚薄荷,怡神醒脑,不禁脸上也溢满平静的笑容。除了中秋,还有哪个节日的月亮,能得到古往今来人们最隆重的礼赞呢?这个清朗不俗的节日,如一位飘逸的仙子,扬起丝绸般顺滑的水袖,在清秋的河岸,翩翩起舞。

古人最懂得玩月赏月的况味,常邀朋约友,设席摆酒,对月吟诗,唐宋时尤甚。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庭中月色空明,栖鸦归树,隐隐起了些露水,隐隐可以嗅到桂花的香味,人们都在仰望那一轮圆月,秋思到底会落到谁家?前两句情与景巧妙交融,后两句含蓄深婉,语已尽而味无穷。又如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的描述是:“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没有从正面着笔,却用“九霄净”“万景清”作宏大背景,用“星辰”“风露”作优美陪衬,更显出中秋月的风华独具。李朴笔下的中秋月,则显得开阔而饱满:“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诗中“皓魄”“宝镜”等用词华丽典雅,“平分秋色”两句则大度从容,颇显豪气纵横的大唐之风。

最豪迈奔放的,要算苏轼的《水调歌头》。他在密州任上,某年中秋夜欢饮达旦,大醉之时,想念几年未见的弟弟苏辙,便于月下狂舞豪歌,留下千年一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下旷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生遭遇坎坷的苏轼,从不曾向命运低头,其旷达坦荡的胸襟、淋漓奔放的情怀闪现在字里行间,至今读来,依然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最深情优美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既写了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又写了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进而披衣望月,甚至欲以月赠人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如此美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尤为人所喜爱,遂成千古名句。

最柔情缱绻的,当属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诗作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别离之后,寄寓了作者的无限眷恋之情,全词格调清新,不落窠臼。无论是红藕、玉簟、罗裳、兰舟、云朵、雁字、落花、流水,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一种清秋浅愁的思虑和意境之中。尤其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那种因思念过深而无以回避,挥之不去的愁绪,细腻入骨,堪称绝唱。同时,也不应忘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在这里不也是夫妻团圆的期盼吗?

同一轮中秋月,在诗人们笔下也展示出不同的风韵和内涵。因为月,承载了人们对人生、世界的理解,传达了缤纷各异的情感,寄托了千姿百态的个人心志。

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颗愁心关注的是友人的前途,这轮明月闪耀的是友情的光辉;赵嘏说,“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分明是一种世事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苏轼的《中秋月》说,“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清宁的描述中带有淡淡的伤感;戴石屏的《中秋》说,“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全诗充盈着一股月下把洒、友情相悦的喜气。

而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太常引》中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借一轮中秋月,抒发了他“直下看山河”的豪气以及“斫去桂婆娑”的愿望,更是拓开了词的意蕴。

月舞中秋,古韵香浓。不如让明月入怀,让月光照彻我们的生命,照见我们的成长。

                                         
                                                                                     原载《醒狮国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