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玉荣的头像

梅玉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1
分享

乌镇:最后的水乡

 

既是奔“古镇”二字而来,心内向往的是那份古朴沧桑。而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浙江的乌镇,正是应合了我的这个愿望:把一道历经岁月的痕迹,充分地展示在面前。就着那碧绿如丝的垂柳,那斑驳厚重的墙壁,那敲击有声的青石路面,我深深呼吸着江南之气,那些婉曲的心事,也顺着长长的里弄,一一铺写开来。

进入东栅景区,我和女伴小忆踏上古镇的石桥,眼前便是流水、小船、人家。游人尚少,我们乐得在这片宁静的柳荫下徜徉。一路欣赏那些木制古屋、老街、弄堂,鳞次栉比的黛瓦、古朴美观的门洞、朴拙本色的板门,雕工精美的窗棂……这些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似陌生似熟悉,令我恍然若梦,有穿越时空之感。

我们沿东大街慢悠悠行来,那百床馆、木雕馆、钱币馆、婚俗厅、民俗厅里陈列的一些物品,用无语的苍凉,向我们讲述着昔日这个江南小镇曾经的繁华和安详。

乌镇有很多颇具民间特色的工艺。比如宏源泰染坊,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蓝印花布的生产基地。走进染坊,一幅幅蓝印花布从空而下,蔚为壮观。阳光照着,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朵朵花儿呼之欲出;当风吹过,那些悬挂着的布匹则跳着优美的舞蹈,几欲飞天。

还有三白酒坊,里面有非常原始的大缸,石磨,酒桶等制酒器具,古拙别致的“乌镇”二字在酒旗上迎风招展,颇有朴拙之风,豪爽之气。立志书院,林家铺子,修真观,古戏台……这些店铺和展厅,并没有密集地罗列在一块,所以每进到一家,会有一种不期然地遇合之感,就像偶然之间遇到一个情趣相投的朋友,有小小的惊喜与亲切。

参观了茅盾故居和茅盾纪念馆之后,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深的了解。当年小小的乌镇,如何养育出一个文学大家,恐怕只有坚固如初的石桥记得,只有布满岁月磨痕的青石板知道。其实又何止是茅盾?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宋、明、清期间,乌镇共出了近二百名举人、进士,近、现代还有旷代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漫画家丰子恺、著名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乌镇的水一定有独特丰富的营养吧,不然怎么会养育出这么多名人大家呢?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晚上,我们乘兴去游西栅夜景。这又是别一番韵味。灯光掩映,水声潺潺,来往人影绰绰,幽静惬意的石板小路,姿态各异的拱形石桥,高低错落的水阁人家,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眼前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清雅淡静,远离嘈杂喧闹。夜风中,有小曲吟唱,有游客低语,一间间木制的房屋,书写着陈年旧事,记录着岁月沧桑。

在乌镇不仅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更多的是,这个古风犹存的小镇,透过时空,折射出一种远别于都市尘嚣的人文精神:悠闲、舒适、从容、惬意。看看乌镇的老人们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了。他们的目光平静,是风起无波的平静,或站或坐,在街旁打量来往的旅人。他们的皱纹坦然,是历尽沧桑的坦然。“春风巷陌多华丽,落日楼台屡变迁。”多少乌镇人就这样在潺潺的流水中迎来送往,跟随时间的步伐,由黑发走到白头。而乌镇的乡音,则属于“吴侬软语”一类,是糯糯软软的,韵味悠悠的。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乌镇像一件古旧的珠宝,被当地政府小心地呵护着,在众多江南古镇商业气息渐浓的今天,它仍保持着原有的小家碧玉的风姿。可以说,乌镇将江南水乡的秀美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因如此,才有人说,乌镇是江南“最后的水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