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赞的头像

梅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30
分享

腊月到白霓


                          

    不到乡村,真不知时令已到腊月,离中国人的传统春节也只两周时间。如果不是疫情防控的形势趋紧,要求加严,从各地返乡的大剧也该徐徐拉开大幕,陆陆续续上演了。由于时空的距离离得都近,趁周末,我从武汉回了一趟鄂南,专门去感受腊月乡村的味道。

 

    沿老武长公路进入崇阳县白霓镇,迎面而来的是浓重的腊月的氛围,熙熙攘攘的人流把原来的公路挤成了水泄不通的街面。最里面的是一排排门店,已张灯结彩,红红的中国结吊在门脸前,摇曳顾盼,胖胖的娃娃抱着鲤鱼的招贴画贴在墙上,货架上天南地北的精美包装的礼品盒码得整整齐齐;隔着铺面不远的一绺,是卖肉的露天摊位,每个摊位前,都有半边半边的猪肉挂在架子上,筒子骨、猪内脏等则摆在案板上,白肥红瘦,一看就是吃熟食喂养出来的本地猪,似乎老远都能闻到肉香;还有零星的羊肉和牛肉摊,羊肉和牛肉也是半边半边的挂在架子上,一股牛羊的膻味扑鼻而来;夹杂在肉摊间的,甚至还有山里的野兔和野鸡,那野雉长长的羽毛,彩色的,挺漂亮;过了肉摊,则是水产的天下,水池里多是四大家鱼,一条条活蹦乱跳,也有凶猛的财鱼、鳡鱼,青鱼、鳜鱼,还有小鱼小虾,应有尽有,那一片地都是湿漉漉的;在肉摊的两端,是无数卖杂七杂八的铺面,多是卖干货的,香料的。整个一条街,各种叫卖声和打年货的人群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像是这腊月的合唱。

 

    白霓是座千年古镇,由于临着大市河,又处于崇阳东往通山、江西修水、武宁的要冲,交通便捷,历来商贾云集,一直有着商业的传统。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这里也还是货物交易的天堂,卖豆腐的,卖火柴的,卖扫帚、簸箕的,打酱油的,打煤油的,林林总总,什么都不缺。而且,多有从江西修水、武宁,通山和本地苏塘、高枧、大源远道而来的货商,在这里采购他们所需要的日常用品,贩回去赚起微薄的差价。即使今天,在现代物流这般发达,很多实体店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在白霓,还能见到这么火爆的交易市场,还是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的人真多,中国的市场真辽阔,内需的力量不可小觑。

 

    除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吸引我们的眼球外,那有一处写春联的生意更引起我们的观瞻。只见一位老者,他的摊位,就是一张桌子,桌子边码着裁剪得齐整的一沓沓红纸,再摆着大毫中毫的毛笔和大瓶的红星牌的墨汁。然后,用一根绳子拉起了凹形,绳子上面挂满了写好的对联,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春联,也可以让他写自己拟好的句子。周围已围满乡亲们,指着对联上的联语和字,评头品足。老者正饱满精神,凝心净气,笔蘸浓墨,挥毫书写,多是:“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北喜气洋洋”。“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举国江山俱似画,满天春色最宜人”之类的新春联。一幅春联卖十五二十三十块不等,如果自己拿红纸,拟好句,他则免费书写。看到人们欢天喜地拿着对联,脸上的那种盈盈喜气,很感染人。这才是过年嘛。

 

    看老者的字,多颜柳风格,刚劲错落,极有风骨。趁老先生写字的空隙,和他搭腔,得知老者姓庞,是附近村子里的人,今年已七十有余,是一位地道的农民。6岁师从祖父开始习字,临摹颜体一练就是七八年,后又学柳体,又是六七年,逐渐写得一手好字,在远近闻名。老庞说,原本书法只是自己的喜爱,当年写大字报,学校的墙报上的字全被他包圆。回村里劳动后,在村子里也给乡亲们写写字,盖房架屋,红白喜事,都离不开他的一支笔。过年写写春联,更是阵阵少不了穆桂英。再后来,也有一阵子,印刷体的春联,电脑写字,大行其道,让他这乡村书法家少有了用武之地。但他仍然练字不辍。没想到,近几年,临近春节,上门求字的人又多了起来,原来千篇一律的印刷体还是不及手写体有韵味。老庞见索字的多了,在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鼓励下,就到镇上摆了这个摊,春节前的半个多月时间,卖对联也能进账大几千块甚至上万块。

 

    我对其中的两副对联的联语,特别的喜欢,一联曰“月映竹成千个字,霜多梅孕一身花”,另一联是“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看来,此公是袁枚的爱好者。两联皆出自《随园诗话》,因为有故事,很有趣,又不长,便录此一哂: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我盯着这幅对子看了好半天,老李笑着对我说,怎么?喜欢?我答道,当然啊。老庞说,这幅对子搁这好几天了,无人问津,看来,你是识货之人,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钱。我说,那怎么行?这联语好,您的字也好啊,不能让您白写。他也不扭捏,说,那给15块吧,算是遇着知音了。我说,您这可是精品,按您最高润格,一幅给30块吧。说完,他娴熟的运用着微信,我扫码支付。听到微信语音支付成功,我们相视,哈哈大笑。另一伙请他写对联的人来了,我也和他道别离去。

 

    挨老庞的写字摊旁边不远,有一灯笼店,各式各样的灯笼挤满了店面。一看,还是传统的手工方式,那用剩下的竹枝篾片随地都是。这灯笼,虽然不及工厂生产的精制,也不能折叠,但却能让人嗅到人文的气息。而且比机制的便宜,乡里乡亲的还是愿意到这里来采购节庆里悬挂的灯笼。看着卖走的灯笼,被人们欢喜的驮在摩托车的后座,仿佛已看到挂在千家万户的门口,也把喜庆带到了遥远的山村。这难道不是一个手艺人最大的梦想么?

 

    我逛了一上午,只买了幅对联,见时间尚早,去哪里呢?想起女儿表妹涵涵的新家离镇上不远,我便寻着去了她家,也正好去看看他们的腊月。我是个不速之客,当踏进他家的小院门时,满院都飘着酒香。正在院内忙碌着的涵涵她爸小龚见我,一脸的惊讶:哥,怎么来了?我说,专门回来逛逛,你这是?小龚笑着说,自己煮的酒。呵呵,原来碰上了小龚自酿的谷酒正要出锅。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一股浓郁的酒香,勾得我这个不喜欢喝酒的人的酒虫子都出来了。小龚从锅里的龙头接出一盅酒,递给我,哥,试试这酒。从小龚手中接过酒盅,浅尝了一口新出锅的酒。那酒劲真足,味道够辣,与高度白酒无异。怎么不像平日喝的米酒那么绵甜呀?我问小龚。小龚见我蹙着眉,笑道,这应该算得是我们平日喝的米酒的基酒,刚酿出来就是这样的,等以后放入醪糟,封坛再搁置一段时间,那时候喝,酒劲就没有这大了,入口也就绵甜多了。哦,原来是这样。

 

    在我和小龚说着话时,小龚的妻子瑞芳闻声出来,满面笑的对我说,哥,你怎么不打声招呼就回来了?快进屋。我打量着这高高的五层楼,前面一个院落,种了一些花花草草,后面还有一畦菜地,白菜苔正疯长,这全是他们白手起家奋斗的见证啊。我问,涵涵呢?小龚说,她去上班了。随小龚夫妇走进房里,空间高阔,内饰淡雅,一点也不比城里差。瑞芳说,这房子都是小龚自己装修的。听瑞芳这么说,我一点也不讶异,小龚原本就书画俱佳,搞装饰,他比那些装修工还多了一份文艺范。参观后,要说他们的房子与城里的商品房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多了一间熏房?何谓熏房?崇阳人喜欢的熏腊肉的地方也。小龚在一处多余的拐角处,巧妙的利用了这里的空间,稍作改造,用来熏腊肉。吃熏肉,是崇阳人的最爱,如果腌肉不熏,哪还不如不腌。怎么吃,都吃不出乡愁的味道。小龚的熏房里,一种说不出的好闻的香味弥漫,火塘里正烧着油茶籽壳和松柏树枝,袅袅炊烟上,是一刀刀熏得精精黄的腊肉和一条条腊鱼、一只只腊鸡。瑞芳说,这腊肉刚刚熏好,哥等哈拿些去。我说,好啊,我就喜欢这一口,没有经过熏制的腌肉,我是不吃的。瑞芳说,她还正在做蛋卷。那是一种用红苕粉与鸡蛋混合卷成卷,包的馅是粉条肉沫的美味。崇阳人家,家家都会做蛋卷,但以前只有过年才做。小时候,那也是我的最爱。所以,我对瑞芳说,那也给我带点去。瑞芳点点头,她知道我喜欢,才如此说的。

 

    那天的中饭,是在小龚那吃的。瑞芳做了一桌子家乡菜,当然,腊肉、腊鱼、蛋卷一样也不少,喝的正是小龚自酿的米酒。虽然不胜酒力,但面对美味和浓浓的乡情,怎么也得尝尝吧。这正应了那句“煮酒初尝带腊香”,即使浅尝辄止,我也面颊通红,微醉处,一壶冬酒且醺甜。我离开时,瑞芳说,涵涵谈了个对象,春节时会来家,哥到时再来,看看新女婿,那时,乡下也更热闹。哦,涵涵都要谈婚论嫁了,那得祝贺啊。再喊小龚就有点不合时宜,看着彼此的白发,我们都不是当初的少年郎。

 

白霓归来,又身陷城市的喧嚣与庸碌。而此时,距过年愈近,就愈觉得都市腊月的平淡无味,便就越发难忘乡村的腊月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