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家喻户晓。都说母子骨肉相连,母爱似海,刻骨铭心,斯言诚哉!流年似水逐江去,岁月如歌梦中留。1997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深圳和家乡远隔千百里,与母亲自然是聚少离多。母亲健在时,每年寒暑假、清明、五一、国庆我都会尽量回老家陪她小住几天。我和母亲在一起,从早到晚总有说不完的话,每次道别母亲总是坚持把我们送到村口,挥动着松树皮般的手,祝我们一路顺风!我则故作不带走故乡一片云彩的潇洒,不忍细看母亲牵肠挂肚面容。妻子有时调侃:“你跟妈妈一起时,怎么像个女儿一般?”我笑而不答,因为在我的灵魂深处,妈妈是一个勤劳善良、贤惠持家、古道热肠的农村妇女,她以简朴豁达、忠诚老实、热爱生活的独特方式影响着孩子们。
母亲一生奔波劳苦,她在八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少年时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为了减少家庭负担,也为了在生产队里增加家庭的劳动工分,她听从外公的吩咐毅然决然辍学回家,柔嫩的肩膀挑起了为生产队淋菜的担子,尽管她读完全小学时各门功课名列前茅,而且还是学校歌咏队的队长。如今我也年过半百,逢年过节大姨母和几个舅舅每次见到我,提起我母亲总是竖起大拇指,念念不忘她当年为大家庭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尤其是退休老教师大姨母常说:“假如当年你妈妈能得到培养,成绩肯定比我强!”说完总是不胜唏嘘,饱含愧疚又不乏惋惜。后来,母亲和父亲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含辛茹苦将四个孩子抚养供书,三个儿子都读了大学,女儿也念完中等师范学校。这在我们家乡曲塘管区一时传为佳话。邻村以开拖拉机运送材料谋生的方权叔见到我们兄弟姐妹,都不无感慨:“你们好福气,婉霞嫂是我们大队耕种的能手,也是养殖副业的好手,她一根扁担撑起了你们洪家!”是的,母亲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我们铭刻于心;母亲的豁达乐观、重视教育,我们没齿难忘。1981年的一天,她挑一大担番薯苗到圩里卖钱,回家时除了买些油盐生活必用用品外,还毫不犹豫地在新华书店为哥哥、姐姐买回《小灵通漫游未来》《从一到无穷大》《算得快》三本书。这三本书在哥哥、姐姐读中学时就传到我和弟弟手中,热爱读书的种子也播撒进我的心田。母亲的言传身教一直激励着我好好读书,用心工作,潜心育人,静心写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以母亲对我的教诲勉励我的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努力,享受天底下最美的阅读时光!
母亲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有困难,她都尽量帮忙,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家庭普遍困窘,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又都要念书,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一天清早,村子里的富叔慌里慌张地跑到我家,搓着手,哭丧着脸焦急地跟我妈说:“婉霞嫂,我家的婆娘刚才喂牛时被牛角顶伤了,要马上送医院,能不能先借300元给我。”母亲听了,拉我走进里屋。她让我先把到学校要交的学杂费拿出来。我嘟着嘴,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因为第二天就要回校缴费注册了。母亲不容争辩:“救人要紧,你的学费我和你爸再想办法。”富叔接过妈妈的钱,风风火火赶去医院。傍晚时分,富叔又到我们家,说是由于医院抢救及时,亚婶已脱离危险,住院治疗几天就无大碍了。”母亲听了,开心极了,连声说:“平安就好,平安就好!”
母亲喜欢看雷剧,《陈世美》《真假状元》《冼夫人》《皇帝救母》《薛刚反唐》是她百看不厌的剧目,每每边看边唱,手舞足蹈,情到深处泪眼花花。她也喜欢唱歌,每次家庭卡拉OK,《十送红军》《二月里来》《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红色娘子军》《唱支山歌给党听》《洪湖水浪打浪》等革命歌曲都是她必点歌曲。她亦庄亦谐,认真投入,声情并茂,颇有歌咏队长的派头和韵味,引得举家掌声连连,喝彩不断。